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探索
2020-09-10郭艳张乐崔静洁
郭艳 张乐 崔静洁
摘要:现代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对人文、社会和自然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工程伦理教育应时而出。本文探讨了针对工科大学生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工程伦理,素质教育,工科大学生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工程实践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程活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也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展了工程伦理教育。美国工程和技术鉴定委员曾明确要求:凡欲通过鉴定的工程教育计划,都必须包括伦理教育内容。随后加强工程伦理教育,提高工程师和其他工程实践者的社会责任,成为工程教育的重要方面。相关工程专业组织都制定了专门的工程伦理规范,并规定其成为专业工程师的必要条件,从而将工程伦理教育纳入教育认证、工程认证的制度体系之中。我国于2016年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意味着我国的工程教育要与世界接轨,高等院校对于回应工程伦理教育的新要求责无旁贷。为此,本文对这门课在高等院校的开展做出思考。
一、加强本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1.工程伦理的课程性质
工程活动是人类控制和利用自然界的工具和技能,为人类提供便利是终极目标。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科学技术与工程实践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工程活动在经济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意识到工程活动与技术应用的不同,它自身也具有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传统工程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于是人们开始从社会和伦理维度对工程活动进行探讨。
高等院校是培养初级工程师的摇篮,但是传统培养模式偏重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轻视职业伦理的培养。职业工程师需处理事物间的联系,个人品德、价值观影响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培养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必须同步培养他们的职业伦理。工程伦理是工程领域的职业伦理,明确规定工程师在工程行为及活动中依据规范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工程师不仅要掌握大量专业技术知识去攻克技术难题,更需要具备协调好工程项目与社会各方面的能力,去出色地完成工程项目。现代工程越来越复杂,牵连越来越广,伦理教育有必要与专业教育同步进行,甚至早于专业教育。
2.工科大学生的自身特点
进入高校之前学生缺少接触社会的机会,思想单纯却又以自我为中心,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建立,对工程的概念比较模糊和狭隘,更缺乏对工程各牵涉方联系的深刻理解,更别说其中的利害关系。理工科院校普遍存在重理轻文,重实务,轻综合素质;重技术应用,轻技术应用中的环境、社会问题的思考等倾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部分大学生信奉技术实用主义,找工作时“用的着”的技术都是好技术,能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就是最大的成功,至于对公众和环境应肩负的社会责任则很少顾及。虽然一些学生也厌恶社会上的腐败工程、环境污染和危害人类健康的事件,但是多数学生感觉这些事与己无关或者离自己太遥远、太复杂无力改变而选择视而不见。这种现象说明一方面学生对科学技术和工程的认识比较模糊,另一方面学生对工程师的责任、义务和伦理道德缺乏足够认识,不会考虑工程活动对人类社会、公众的影响、环境的负面影响等伦理问题。因此,在大学阶段就进行全面的工程伦理素质培养对工程实践和社会具有正面影响,不仅避免学生进入社会后因懵懂无知导致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也避免工程实践出现重大事故。
二、本科工程伦理教育的制约因素
工程伦理教育理念兴起于发达国家,我国工科院校也逐步认识到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16年,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编写了《工程伦理》教材,将该课程纳入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体系中。各高校也逐步将该课程列为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修课,树立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着力培养工程伦理高尚、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应用过硬的研究生。虽然课程已开设,但是教育模式还在不断摸索中,而且面向工科本科生的伦理教育也未能全面展开。主要有以下两个制约因素:
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美国工程师专业发展委员会对工程师的要求是:“有深厚的……科学基础,那够把工程原理和技术领域之外的经济、社会、法律、美学、环境、伦理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必须会规划和预测、系统化和评估能够对公众的健康、安全、幸福和财富有利害关系的系统和组成部分做出判断。创新是工程师的灵魂。”这表明美国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工程伦理精神的现代工程师。而我国高等教育在长期重理轻文、重科学轻技术的传统下,使工科大学培养工程师的教育目标变得模糊。我们的工程教育中不够重视工程师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工程伦理精神的培养,这与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下急需大量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相背离。高等教育必须明确培养具有崇高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具有高度道德自律性,能综合运用伦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对现实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准确判断,具有强烈职业责任感和道德感的现代工程师。
2.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理工科教师是讲授工程伦理课的主力,人文类教师极少参与,以学科为单位的教学方式也导致不同专业的工程伦理课程重点不同,缺乏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授课教师未必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对工程伦理问题的认识也未必深刻,对工程活动牵涉的环境、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就未必能讲透彻;学生接受的伦理教育就会比较浅显、偏面,使他们无法系统全面地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也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差、不重视。工程伦理教育已经纳入到培养人的全面发展领域里,为了满足综合培养人才的需求,必须将人文素养、伦理素养、社会责任意识综合起来,培养未来工程师全面、合理的审视工程活动,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结语
我们应该分析制约工程教育的因素,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伦理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正风,丛杭青,王前等.工程伦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2]张莉.加强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意义与措施[J].河南教育,2013.2.
作者简介:郭艳,女,1980年11月出生,山西長治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微纳光学,生物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