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辩论启迪灵感,生活助推思维

2020-09-10苏雨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0年43期
关键词:爱鸟猎人课文

苏雨

一、背景阐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是基础教育中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我认为创造力是个体在支持的环境下结合敏锐、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的特性,通过思维的过程,对于事物产生分歧性观点,赋予事物独特新颖的意义,其结果不但使自己也使别人获得满足。支持环境,是指能接纳及容忍不同意见的环境。

《父亲、树林和鸟》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主体部分由“我”和父亲的对话组成,展现了父亲对鸟的熟悉和热爱,也应对了第七单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主题。除了识字教学,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能结合课文与生活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的含义,感受本课独特的语言特点,让孩子们在感悟语言的同时,记录自己思维碰撞的火花,从而积累语言,发展思维。

二、整体教学设计

针对本课的特点和教学重点,我整体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开课导入时,我采用图片导入的方式,让学生观看几幅人和小动物在一起的图片,初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初读课文,除了自学生字的任务,还给孩子设置了“课文中都有谁,他们去了哪里,做了什么”的问题,让孩子梳理文中的主要内容;生字的学习依旧按照我班一直采用的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再次读文,孩子们需要在文中画出“你认为体现父亲爱鸟、懂鸟的语句”,并和自己的同桌互相读一读,最后指名班级分享;当孩子们充分感受到父亲的爱鸟和懂鸟之情后,整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来了,孩子们需默读课文,并独立思考并辨析课后的5个对父亲的判断题,个人充分思考之后,小组交流一下各自的看法。在孩子们得出自己的结论后,让他们自己思考有什么办法能更好的保护鸟?

三、案例描述

《父亲、树林和鸟》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在《父亲、树林和鸟》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对文本发表自己的看法,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孩子们思维的碰撞而异彩纷呈。以“辩论”的形式交流观点。这是本节课令我最欣喜的地方是教学课后的5个判断题,需要孩子自己根据课文给出自己对父亲的判断。我预设前面4个问题,大家会挺一致,到了第五个“父亲曾经是个猎人”,同学们一定会有分歧。我便设置辩论的环节:如果你和他的判断一致,但是理由不一致,就站起来补充;如果你和他的判断不一致,大声说出来“我反对”,并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过程中,我只点名每个问题的第一个发言同学,剩下的根据实际情况自由起立发表观点。这个特别的“辩论”不仅让课堂异彩纷呈,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师:“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那你们觉得父亲曾经是个猎人吗?

正方同学:“我认为,父亲从来不是个猎人。因为那么爱鸟的父亲怎么会舍得打鸟呢?”(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反方同学:“我反对,就因为父亲爱鸟,他想把鸟抓回家养呢?我们都喜欢蝴蝶,我还见你抓过蝴蝶呢!”

反方同学:“怎么没有可能是猎人?这说了是曾经,也就是以前当过,现在可能不当了。所以我认为父亲曾经就是个猎人。要不他怎么会如此了解鸟?”(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

正方同学:“我从文中父亲对鸟的担心判断,父亲不是个猎人。他了解鸟就是因为他爱鸟,所以专门研究过鸟,才会如此了解鸟。”

反方同学:句子中有个词“曾经”!这个词说明以前可能是。”正方同学:“不,我反对,开头就说了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那也就说他一生都不可能是猎人了。”(孩子们激烈的辩论着,兴致盎然,意犹未尽)…………(师灵机一动)

师:那么你们希望父亲曾经当过猎人吗?(学生思考片刻,跃跃欲试)大家都表示,应该保护动物,不希望父亲曾经是个猎人。)

师:那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保护动物呢?

生:我们做个广告牌,上面写上“保护动物,人人有责”来告诉人们应该与动物成为好朋友。

生:发现那些乱砍树,捕杀动物的人要报警,让警察来抓这些坏人。

生:我们要保护好环境,不能破坏动物的家。

生:我们不仅自己要知道环保知识,还要向同学、家人、朋友宣传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知识。

师:同学们说得棒极了!只要大家共同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动物们才会快快乐乐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孩子们的话语是稚气的纯真的,祝愿他们能把课堂中升腾出的一份份美丽情愫积淀起来,然后饱蘸心灵的笔墨,将生命里的“爱”字书写得越来越醒目。

四、案例反思

(一)尊重生活,关注动态生成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论启示我们:一个自呱呱坠地而长大有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认知、情感、语言、词汇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学习、发展,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最具有魅力与渗透力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本案例中,这一石却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便是生活给予学生的。有人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

(二)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语文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语文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只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感悟生活,从生活之水中激起灵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积累,就有灵感的迸发。案例中正是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才会有了“我觉得父親如此爱鸟绝不可能是个猎人。”的灵感。而这就需要在老师不断地帮助下,睁开眼睛凝视万物,竖起倾听万籁,敞开心灵关怀、感悟生活,激发兴趣,陶冶热爱生活的情感。案例中,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也迸发出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涌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始终使课堂充满着疑点,闪烁出亮点,呈现出课堂精彩。

(三)回归生活,演绎精彩课堂

现在的教育大多脱离和遗忘了实际生活,学校教育教给受教育者的基本上都是间接的知识经验,很难深入现实生活,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必须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气息,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案例中我把握契机,提出“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帮助鸟?让更多的鸟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由此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从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关爱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协调生存,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人类正是自然界的精灵,人类如果不能与自然界协调发展,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无情的报复而最终毁灭了自己。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平等地对话能调动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来学习语文,切切实实地体现了全员参与、有效参与,教师不去限制其思维,让他们自由表达,也真正体现了课堂因生活而精彩,因思维发展而成功!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名篇精选》,方明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约翰·杜威著,赵祥麟等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

[3]《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昆明市五华区西坝小学)

猜你喜欢

爱鸟猎人课文
我们都爱鸟
爱鸟人数据调查
端午节的来历
不听劝告的猎人
背课文
爱鸟的人
爱鸟
怪兽猎人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