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价值及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0-09-10李杨仙
李杨仙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蕴含着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语文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文章通过对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价值的分析,探讨了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旨在通过语文课堂作为载体,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多方面的积极价值,促进语文教学的新发展,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语文素养
文言文、诗文、戏曲等选自语文教材,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美德,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自我约束、宽容豁达等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感。因此,本文分析了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探讨了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开发资源,认识教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以教材为重要载体;在开发教学资源时,教师应善于围绕教材的核心思想情感。语文教学涉及到古诗文、古代文学作品和现代文学作品等各种文本。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到教材中,既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又能使他们增强责任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价值观。语言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在《论语》十二章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白板制作微课,开展“走进孔子,了解《论语》”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孔子的经历、思想和著作。老师可以开发相应的资源,让学生以讲课老师的身份,讲出自己对孔子和《论语》的理解,分析孔子关于人与人交往、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主张。老师还可以开展“畅谈经典,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运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经典国学读物,引导他们进行阅读学习,在课堂上进行对话与互动。生一:读完《论语》一书后,我明白了在对待事物、处理问题时,要有一种明确而正确的态度,这就是智慧。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反省自己,提高道德修养,做到尊重、理解、包容、谦让。生二子:在研究《论语》的过程中,针对孔子这个人物,经过调查,我发现他所主张的仁者,是我们做人所必需的品质,不能只以仁者之心对待别人,还要以仁者之心对待人。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开发资源和对话交流的过程中认识优秀的传统文化,体验其中所蕴涵的人生意义、道德理想,以文化为载体,以教材为前提,开发利用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二、运用活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很多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是枯燥无味的,除了背诵课文以外,就是背诵古诗,都是背诵。单纯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自然会产生学习兴趣,学习质量下降的情况。为了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可以以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加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这不仅是教学模式的创新,更是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文化意识的提高。比如,在《木兰诗》中,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木兰古时的巾帼英雄形象,了解、体味木兰代父从军的爱国精神。教书时,老师可利用白板为学生播放木兰从军的录像,让学生了解京剧《花木兰》、木兰祠、木兰像、木兰文化等,了解奇女的传奇人生,并展开讨论。师:看过录像后,您认为木兰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生肖:勤奋,孝顺。生二:机智勇敢,不畏名利。老师:同学们讲得很好。他不仅有女儿娇美的容貌,而且也有男人英勇的一面。因此,木兰的形象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木兰,感受“木兰的精神”。透过录像及交流,老师让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演绎木兰,传承民族精神」的舞台剧演出,让同学们透过扮演木兰、木兰父亲、木兰弟弟、将军等人物,在丰富人物形象、创作故事内容的同时,体会其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活动中,教师要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三、丰富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舞台
阅读延伸,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3]。老师既要重视课堂阅读,又要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在阅读延伸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古人的智慧,保持学习的热情,把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学习的能力。比如《智取生辰纲》就是从水浒传中摘录出来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开展“读名著,赏经典”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名著,讲一讲自己喜爱的人物,讲一讲人物的性格,演一演人物的精神。在《三国演义》里,我最喜欢的角色就是号称“武圣”的关羽。作为三国时期比较有名的武将,他在沙场上有过无数的辉煌成就。但是,我最钦佩的是他那种对人讲义气的精神。任何帮助过他的人都一定会互相报答。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阅读优秀古文的主动性和阅读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群、推送经典美文名著等资源,引导学生在平台上进行沟通、交流;也可以定期举办经典赏析会等活动,在记录阅读足迹、丰富课外阅读生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感悟人物的精神、性格,提高对文本的鉴赏能力。
三、提升语文素养,品味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于现实生活之中,既是人生最真实的写照,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人们日常生活及其思想、价值、观念等。因此,为了能够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围绕生活实际,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地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认识文化在生活中的作用。比如,《屈原》塑造了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正义感强、英勇抗争的人物形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屈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围绕生活实际,以“端午节”为契机,开展“说端午,认识屈原”活动,让学生通过社会人士的调查、访谈和网上资料的收集,了解屈原的传统节日,了解其背后的意义,了解其民族精神。研究结果如下:1.什么时候是端午节?端午节是怎么过的呢?三、端午与屈原有何关系?你还知道哪些传统的文化节日呢?你怎么看待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访谈,学生们进一步认识了屈原这个人物,体味了生活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学会了弘扬文化精神。老师可以结合文章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端午节活动,提供粽叶、糯米、蜜枣等,让他们学习制作粽子,纪念屈原,继承和发扬文化内涵,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既能对优秀文化进行继承和弘扬,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养,丰富思想感情,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教师应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以文化为载体,拓展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在二者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闫永萍.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渗透[J].才智,2020(18):137.
[2]劉霞.探究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20(14):40-41.
[3]高相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教师,2020(3):106-107
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中交兰坪新时代希望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