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舞剧《孔子》中的意境创造

2020-09-10赵芳莹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0年43期
关键词:舞剧意境孔子

摘要:本文以舞剧《孔子》为例来具体探讨在舞剧创作过程中,意境的结构特点以及在此剧中的具体表现方式。一部舞蹈佳作在形式美、意境的营造上是至关重要的。笔者从舞剧内容中的景、情、形、象、境五个视角来具体探讨舞蹈创作时其中意境结构的特点,层层递进、以舞剧《孔子》中的具体舞段内容以及人物性格形象的塑造来展开探讨。

关键词:舞剧《孔子》;意境;舞蹈

舞剧意境是以舞蹈语言为主要手段,结合舞台美术、音乐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营造出“景外之景”、“韵外之致”、“虚实相生”的舞蹈氛围。舞剧《孔子》通过情景交融、如诗如画的意象境界,展现了处于乱世之中孔子的境遇,隐喻了一个时代的面貌,从宏观历史背景到微观情节片段的不同角度,“孔子”形象栩栩如生的现若幕前。舞剧《孔子》舞蹈意境的创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场景-情感-形态-形象-意境逐步有层次的深入人心。

(一)景:

即为舞蹈作品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舞台空间环境,是舞蹈作品中触发人物情感的外部空间环境。有了景人物才能见景抒情、情景交融,有了景才能更好的营造舞剧意境。舞剧《孔子》以春秋战国的乱世为时代背景,是其孔子周游列国、进谏推学不断碰壁的旅程。在整个舞剧作品中,舞台布景很是丰富。舞剧之序,开幕舞者执羽而舞,追忆先师。以书简为幕景渲染礼教氛围,开场奠定舞剧基调氛围。紧接着幕景的开合主人翁“孔子”出现,怀着济世救民之心踏上征程。书简为幕布背景与舞剧中演员手执道具书简相呼应,深化孔子“德治”、“礼治”的思想,符合孔子心中理想礼仪之邦、大同世界的环境氛围,为舞剧之后情节的展开做铺垫。在舞剧《孔子》第一幕《乱世》中,妃子“熏香”片段,以及孔子“进谏”时,奢靡的宫殿案几,俩旁的灯台,深藏隐喻着国君的腐朽和暴戾,与处在水深火热,食不裹腹的疾苦百姓形成鲜明对比。以及第二幕《绝粮》中,高大的城墙布景犹如困住百姓的牢笼,枯木石墙透出苛政的“冰凉”,“孔子”以为子民疾苦所痛心,意为理想而高歌。随着古琴音弦飘扬,映入孔子理想中的《大同》世界,杏坛下的讲学,学子人手必有的书简,色彩斑斓的市井图,灯光之中台阶上下咏读的学者,无不透露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梦境惊醒,第四幕《仁殇》中,杏樹下手捧烛光的母亲,棠棣之花,孔子思念故土,在乱世中传教授业的迷茫,推入舞台的石像宛如饥饿逝去的弟子,打开观众想像的空间。舞剧孔子在不同的舞段,表达的情感以及营造意境氛围的不同,使舞台之景发生变化,景为深化人物情感营造舞剧艺术氛围做铺垫。

(二)情:

即舞蹈的原动力,动作发生的内在驱动力,人物没有情就无法动之,无法舞之,舞剧中舞蹈语言的呈现也是源于抒发人物角色的内心情感。只有情绪是真实的,意境才会浓厚。舞剧《孔子》中编导者将孔子对礼崩乐坏的失望,“仁政”思想的推崇,面对暴政的挣扎,全都融入肢体语言中,把孔子庄重中正的性格用舞蹈的方式表现出来。舞剧《孔子》中有孔子于弟子的师生之情,妃与公的伉俪之情,孔子于百姓同情怜爱之情,以及奸臣当道百姓受难等多种感情线交织。舞蹈意境中的意实质就是人物的自我情感意识。舞剧《孔子》充分展现了只有人物情真,才会意浓。

(三)形:

即舞蹈作品中人体的外部形态,是编导依据人物的内心情感来塑造人物的外部造型姿态。生活中有感而发、自然状态下的足之蹈之还不能算是舞蹈,只有符合舞蹈艺术规律,对动作予以提炼和美化,使其造型化、韵律化和节奏化,才能称之为舞蹈,才能创造出富有诗意的舞蹈意境。舞剧《孔子》采用人物传记形式,舞剧中不仅有至圣先师“孔子”,还有美目盼兮的“妃”,不闻政事的“公”,狼子野心的“臣”,以及众多卑恭的宫女侍卫和疾苦百姓等艺术形象,从人物的服饰、体态造型和动态舞蹈语言等来塑造人物形象,这些直观的视觉感受、典型化的造型手段,能让观众更易区分辨别剧中人物,更佳的理解剧情。打开观众想象的空间,进而更加深入的体会舞剧中要表现的情感,引之产生共鸣。

(四)象:

即是形态的凝练与升华,能准确、生动的刻画人物个性并表现人物的外部形象特点,是姿态造型和动作流动的有序组合。如上所述,形与象是共同为舞剧舞蹈意境所服务。舞剧《孔子》舞蹈运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舞蹈元素来展现不同人物形象的个性状态,如舞段“采薇”融入了古典舞中汉唐舞蹈的元素,以及妃之后的“踏鼓而舞”都带有孔子那个年代背景的舞蹈元素,根据当代群众审美加以融合,这样既体现了古典风韵又增加了新的创意。我们常说的人物形象需“立得住”,舞蹈意境才能展现出来,舞剧《孔子》就做到了这点。

(五)境:

是情与景的交融,能引起观众丰富的艺术联想和想象,甚至观众可以在头脑中进行二次创造,来理解自己心中的人物和情感。只有达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的舞蹈作品才是佳作。此外,意境还分使实境和虚境,虚实相生、物我合一乃成意境。舞剧《孔子》中所用到的执羽、石像、灯台、案几、服饰等道具,以及观众能直观看到的人物动作状态均为实境,虚境是不能被观众所直接感知的,而是通过直接感知的形象所引起的联想、想象,从而把握到的间接形象和内在意蕴。舞剧《孔子》“棠棣之花”,杏树下的执灯妇人,群舞演员如花瓣般随风飘扬起舞,此为直观感知的实境,加上淡蓝色的灯光,悠荡的音乐,孔子当道迷茫中对母亲的牵挂对故土的思念直入人心,观众发挥想像感受此情景交融中传递的意蕴。舞剧孔子多处表现了虚实相生,如诗如画的意境之美,来表现人物情感和故事。

意境在很多人心中是比较抽象虚化的概念,观众在欣赏完文艺作品后,对此可意会却难言传。在舞蹈作品中,意境并不是个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舞蹈艺术家进行作品创造时必要考虑到的因素。为营造出如诗如画的意境氛围,舞剧《孔子》全场采用四幕齐并,首尾相继的舞台呈现方式,让舞剧各场间衔接流畅,舞剧大气磅礴,一气呵成。可圈可点的是,舞剧《孔子》的第二幕“断粮”中,孔子与其弟子逃亡途中遇到一群布衣乞人,一个个食不裹腹的流亡子民生命垂危。在遭遇奸臣当道时,孔子一行人不受嗟来之食,由此出现了后来的“琴思幻境”,随着古琴声的渐入,时光流转,琴声引着众人回到了杏林,进入了一个“大同”的世界。在这里,以实景表现孔子幻境中的“大同”世界,用第二视角向观众展现孔子心中的理想世界。虚实结合的意境表现方式,与之后的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玉人舞”和优美婀娜的“采薇”,这两段女子群舞给人安宁和平,与世无争之感,其舞蹈意境仿佛让人享受于和平世界,不会再有远征和战乱。虚实结合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也体现在全剧有许多舞台道具的使用,道具书简至始贯穿其中。此剧中飘逸的服装与舞蹈演员轻盈的跃动“合二为一”,依据每场情绪的不同表达,不同灯光下营造出不同的意境氛围,时而缥缈虚幻,时而铿锵磅礴,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审美感受。虚实结合,物我合一的意境,用第二视角展现孔子理想中的“大同”世界,是舞剧《孔子》的一大创新。

参考文献:

[1]李金容.中国古典舞中的肉身化意境——以舞剧《孔子》为例[J].艺术评鉴,2019(06):63-64.

[2]张永祎.论意境的美学特征[J].天津社会科学,1986(01):71-76.

作者简介:赵芳莹(1998.8-),性别:女,籍贯:湖南省岳阳市,职称:学生,研究方向:舞蹈编导。

(湖南师范大学 410006)

猜你喜欢

舞剧意境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春色满园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冯双白
一朵花的意境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的发展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