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步中实事求是的践行之路
2020-09-10温雅
摘要:马克思主义并非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服务中国革命行动的过程中,需要以理论为支撑,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起步阶段正是在与李立三、王明等人的批判和论争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实事求是的践行中开辟了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
关键词:实事求是;土地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并非诞生在中国,而是在德国产生。《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就需要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过程。中国历史长河中,以李大钊为首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黑暗的中国”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哺育了一大批杰出的共产主义者,加速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阶段中抵抗住数重压力,党的事业得以挽救。
习近平曾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方法。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可见,实事求是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不论哪个时期都有鲜明的适用性,是一以贯之的原则和态度。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准确阐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土地革命初期,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缺乏经验,没有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的指导,同时中国共产党盲从共产国际权威进而导致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由此抨击了党内部分教条主义者张口闭口“拿本本来”,违背实事求是原则而从书本里做决策的行为。
2.实事求是是土地革命时期党实践中汲取的智慧
一部波澜壮阔、艰辛曲折的中国共产党史,实际上就是一个“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整个革命形势都属于低潮阶段。革命同志蒋介石对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疯狂屠杀,“左”倾情绪在队伍内部弥漫。党中央错误的估计革命形势。中共的建党理论是“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的”,党是在苏俄的帮助下成立的。像蹒跚学步的童稚,中共呱呱坠地之后,在中国的站立和迈步,几乎完全是在俄国人的搀扶下实现的。1列宁说:“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2
“立三路线”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1930年6月1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表决通过了李立三主张的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要求各路红军“会师武汉”、“饮马长江”。但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坚持将军阀大战视为“中国新的革命高潮已经逼近到我们的前面”,这无疑是对革命形势的错误估量,最终使党付出惨痛代价。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总结“立三路线”军事错误时指出李立三同志犯了“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在该主义影响下,毛泽东主张的正确原则被视为“游击主义”加以打击。
“王明路线”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如果说“立三路线”由于执行时间较短,加上党内领导人的怀疑和反驳,所造成的后果严重,那么“王明路线”则是一条相对更“左”倾的一条思想路线,几乎断送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王明打着“反立三路线”的旗号得到共产国际的信任,达到自己争夺权力的目的。六届四中全会确立王明的领导地位后,王明继续执行“左”倾主义,把毛泽东的“反本本主义”的正确路线视为“狭隘的经验论”,在军事上把毛泽东基于客观情况作出的战略视为“纯粹的防御路线”、“游击主义”。在根据地建设中,不注重团结各阶级,对富农采取打压措施挫伤其积极性。毛泽东总结经验,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據此,毛泽东在革命后期专门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强调“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3鲜明批判了以王明为代表的“本本主义者”。毛泽东强调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更是打出中国革命进入“争取苏维埃中国完全胜利的斗争”阶段,最终导致红军被迫战略转移,被迫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
土地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展现出其历程一波三折的曲折性和艰难性,“路线”斗争也异常激烈。在这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结合较量中,虽然并未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这一完整表述在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才得以提出,但是在实际的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开始注重马克思主义原理在应用到中国中“化”的必要性。正是以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一直在与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苏联经验神圣化作斗争,中国共产党才得以开辟出一条不同于苏联,与中国实际贴合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走向成熟。实事求是作为一种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态度,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都带有自身的民族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5]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6]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简明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86页。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2页。
3.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简明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作者简介:温雅(1995—),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