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2020-09-10鲜耀
鲜耀
摘要:基于新时期下,高校应致力于为学生打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加强对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通过这一方式,达到“双赢”的目的,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基于当前的高校教学中,就如何将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党建工作;思政教育
进入新时期下,对于高校的党建工作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了更为具体和深入的要求。高校在开展党建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统一,利用这一方式,发挥高校的育人作用,带给学生更为正确的价值导向,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人生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进行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学校应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制定更为切实有效的管理方案,保证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这样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1 大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的必要性
大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有助于推进学校发展进程。进入新时期下,高校的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掌握一定技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高校应围绕这一目标进行一定合理的规划,才能保障这一目标的顺利实施。通过将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更好地推进高校科学发展,促进学校整体有所提高。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和党建工作两者之间是有着一定的关联性的,通过在进行思政教育时穿插进行党建教育,可以高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也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学习到更多的党建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2 大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具体方式
2.1 高校提高自身认识,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通常有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理论教学部分,一个是实践教学部分。为了确保大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能够取得效果,因此,高校应确保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为了便于在实践教学中体现理论教学的成果,因此,高校应抽出时间,对学生进行考核,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教师之间也要加强沟通交流,针对学生思想上的变化,积极探讨找到更为合适的教育途径。高校教师应利用一切时间接受培训,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多学习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更好地对于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例如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高校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增加一些当前时下的热点问题,其中可以融合当前我国形势以及政策,通过这一方式,更好地对于学生进行教育。
2.2 发挥党员先进作用,创设和谐教学环境
党员在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利用自身作为表率,更好地帮助学生规范自身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在进行党建工作时,高校应多给予学生一定的尊重,和学生进行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声,明确教师的实际需要,通过这一方式,更好地增强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建设一个积极和谐的校园環境。在高校中可以开展多项实践活动,通过前期的宣传活动结合活动完成后的总结,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启发,得到体验,从而促进学生自身认知。高校可以在学生中,选择一个典型,作为宣传对象,围绕这个学生开展一系列评比活动,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3 运用各种有效手段,丰富实践教育活动
在对于高校学生进行教育时,不能仅仅拘泥于一种方法,而应做到将多种方法进行结合,通过理论教育和典型示范相结合,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增强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从自身思想上端正态度。通过开展丰富的实践教育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传统教育方法中的枯燥性和理论性。高校应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领悟,更好地促进学生领悟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
例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与党相关的活动,比如让学生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进入到社区进行生活实践,在生活中验证理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利用这一方式,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增强学生的个人素养,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也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受到德育教育,获得一定的感悟,树立正确的理想抱负。
3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大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高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树立典型人物,利用榜样的力量更好地带动学生,积极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同时应注意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借助于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形式,更好地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进行理解,同时也能保证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楚丰翼.新时代高校党建和思政教育协同创新路径探究[J]西部学刊,2019(22).
[2] 胡艺凡.高校研究生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模式探析[J].智库时代,2019(29).
[3] 刘丽.基于新常态下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49).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