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理合作意识培养之我见

2020-09-10钱持

世界家苑·学术 2020年5期
关键词:方寸共创物理

钱持

摘要:初中物理合作意识的有效性培养,要求我们初中物理老师于“方寸”处见合作,包括了老师与学生的合作和学生之间的合作,需要在这方寸之地着眼,让初中物理课堂中在学生“自学”的同时,还需要散发出“共学、共创、共和”的气息,从而让学生在“生动”中出成效。

关键词:有效教学;于“方寸”处见合作;在“生动”中出成效;共学、共创、共和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中学教师的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历经十多年的磨砺已经初见成效,“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提倡“有效教学”,下面笔者就初中物理合作意识的有效性培养谈谈自己的感受。如何让初中物理课堂中在学生“自学”的同时,还需要散发出“共学、共创、共和”的气息,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创新合作意识的培养,逐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初中物理自主合作教学中,我们面对的不是惶恐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很多学生“似懂”,实则“非懂”,传统的教学用的是满堂灌,其结果造成学生上课听得懂、题目做不出、学习乏味、后进生人数不断增加。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初中物理老师于“方寸”处见合作。

这里的于“方寸”处见合作,有效的合作意识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以及协作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方寸言其小,实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与学生的合作包括了老师与学生的合作和学生之间的合作,狠抓教学细节,你的课堂才能生动有效,才能花团锦簇。

1 老师与学生的合作需要老师转变教师角色,扮演多重身份

教师的作用应当像在点燃火把,而不是去灌满一壶水。听课时,经常会看到有些教师留给学生讨论、合作探究的时间很短,小组内的较多成员还没有考虑好或准备好,就匆忙进行讨论、探究。为数众多、反应滞后的学生只能人云亦云,盲目随从,或者只作看客。“分组了,讨论了,就是合作学习了”的观点忽视了效果,不免流于形式。

1.1 教师在合作中充当“中介”

有一种境界叫做学有所盼,教有所乐。由于复习课的内容都是已经学过的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把教材的内容又重复一遍,错误地把复习课上成了新课或者说单纯的知识回忆课,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缺乏热情,减小张力。记得有一堂初三的物理复习课,针对一道实验探究题,某位老师先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然后让其中一组学生上台展示讨论结果并讲解思路,这位同学娓娓道来,老师没有表态,只是来了一句:“哪个小组需要采访他?”,马上有位学生提出:“采用这个方法的思考源泉是什么?”当时讲台上的学生是愣住了,此时,老师忙说:“你们小组谁来帮助他回答这个问题?”,马上就有同学迫不及待地举手了,最后,这个实验探究题的讲解非常圆满。整个过程,老师只是一个“中介”,并没有实质性讲述,但是教学效果却是出奇的好,小组合作发挥了作用。

1.2 教师在合作中充当“学生”

老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建立了深厚的知識体系,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但是学生不一样,对于他们而言都是新知识。所以老师的立足点需要改变,把你自己当做学生,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合作,才能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才能让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在一堂《平面镜》公开课上,笔者利用魔术实验成功引入新课。

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刘谦是魔术大师,其实老师也很厉害,我能隔着玻璃吹熄点燃的蜡烛,信不信?

生:期待中。。。

师:准备(两根蜡烛以玻璃为轴,左右对称的放置),同时“点燃”两根蜡烛(其实就点燃了一根),吹灭其中点燃的那根蜡烛。

生:发现玻璃前后两根蜡烛都吹灭了,哇……欢呼中。

表演魔术时,笔者发现每位学生都看得很仔细,想一探实验的破绽,魔术成功的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但是实验结束了好像自己无法揭秘。笔者并没有直接交待实验的关键是玻璃板,而是和学生一样在这个实验的器材、过程、操作手法上去寻找原因,并且在寻找过程中带着问题,一一排除问题,最后才揭晓了魔术的奥秘就在于玻璃,水到渠成地引入平面镜能成像。

2 学生之间的合作需要明确“共学、共创、共和”的目标

方寸言其小,实则更显老师的功力。学生之间的合作也需要在这方寸之地着眼,真正体现“共学、共创、共和”。

2.1 把握“共学”的真正含义

合作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个人学习,而是一个团队学习。学习目标确立以后,团队中的每个成员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都要共同讨论、共同思考,这样学习目标的获得才更有效、更有深度和广度。

在各种公开课中,也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之时,存在着个别学生包揽一切、多数学生极少展示、差生被动接受的情况。实验操作时,是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在操作,动手能力差的同学甚至不明白其他同学在做什么。每个小组似乎都在积极讨论,但讨论的结果只是少数同学的意见,少部分学生在扮演着主角,学生参与度不高。

2.2 把握“共创”的合作理念

共创要从个人的探索要转化成共同的探索,个人的选择要转化成共同的选择,个人建构要转化成共同建构,已有的知识不需要创造,这个过程体现的是学习者们从探索、选择、建构到创造新知识的过程。

课堂上,有不少的学生借助于小组学习,在逃避着学习。他们不去思考学习问题,因为有学习好的学生在替他们思考;他们也不去动手,因为有人帮他们操作。这些学生既不动手也不动脑,只在那里当看客,这种假学习伪合作的现象比比皆是,达不到“共创”的效果。

2.3 把握“共和”的最终目标

共和充分实现了个人和全体的最大限度的融合,真理只有一个,使每个人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懈的努力,使多元文化“多合一”,彼此之间达成共识,把矛盾转化为和谐。

很多物理课堂之上演绎着的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气氛活跃,实际上小组成员之间缺乏实质上的有效交流与合作,合作的意向性不强,很多学生不知道该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如此这般的合作学习,很难达到应有之“共和”的目的。

要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水到渠成,需要对物理课堂教学进行雕琢、打磨。

2.3.1 设置有效提问,指导学生思考

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在讲解《变阻器》一课的时候,老师引入时提问“变阻器有几种接入方法?",请同学们通过实验器材试一试,提问“这几种接入方法改变电流的效果是否一样?” 请同学们通过实验器材再试一试。由于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和调节结果比较复杂,在这样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设置了合理有效的问题,学生梳理知识点比较层次分明,便于找出变阻器的使用规律。分析实验数据时,接着提问不同接法时,电阻接入电路的有效部分,采用“有效电阻”一词,进一步辨析出电流表示数不变化、变大、变小的情况,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思考到引起电路中电流发生变化是因为有效电阻的长度发生了变化,从而找出变阻器的使用方法,這样循序渐进的提问方式有利于完成探究活动,让自己化被动为主动,在“生动”中出成效。

2.3.2 进行有效指导,分析实验过程

同样的物理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一问多解,拓展思路;然后通过分析讨论,训练发散思维,同时从多种解决方法中找出最简单的方法,而且不忽视学生的创造性,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注重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学习过程,突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活性、层次性、启发性和拓展性。

例如在讲解“人耳听不到的声音”一课的时候,对于“是否发出声音”和“是否能听到声音”一直是困扰学生思维的两个问题,在之前的课堂教学中已经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反复强调,学生已经知道物体振动一定能发出声音,但是听到声音还涉及到哪些方面呢?在这里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进一步得出:这里还涉及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响度等方面,有层次的分析归纳,引入新课。

再如:在“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的实验中,把响着的电铃放在广口瓶中,然后抽走瓶内的空气,声音越来越小,但是总能听到微弱的声音。老师不能忽略这个现象,要多方面的分析其原因,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得出:一是无法抽成真空,二是固体也能传声。这样的探究才是有效探究,这样的学生间的合作讨论才是在“生动”中出成效。

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逐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创新合作意识的培养,老师要注重于“方寸”处见合作,才能让学生在“生动”中出成效,这才是真正有效、精彩的初中物理课堂。

参考文献:

[1] 薛玉洁.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05).

[2] 师新华.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10).

[3] 丁建国.物理教学中德育教学初探[J].科教新报,2009(12).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迎春中学)

猜你喜欢

方寸共创物理
留言板
方寸洞
“乱了方寸”前不可加“心里”
共创一片蓝天,同爱一份绿色
方寸,为大
小手拉大手 共创文明城
物理必修1、必修2第一轮复习检测题
与天共创
共创美好空间环境
宽扁担比窄扁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