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带领学生解读诗歌

2020-09-10杜芬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张九龄思乡意象

杜芬

艾青曾说过:“诗是艺术的语言——最高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带领学生解读诗歌,品味这种艺术的语言。下面,笔者就简要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解读诗歌。

一、从标题入手,带领学生解读诗歌

不少学生看到诗歌就一筹莫展,殊不知诗歌的标题就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教师可以从诗歌的题目入手,带领学生解读诗歌,了解作品写了什么内容。例如,有的学生发现有些诗歌的标题透露了作品的主要内容,如《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写的是诗人主持礼部考试时见到的考试场面;《送子由使契丹》,写的是诗人送弟弟出使异族之邦的事情。有的学生发现有些诗歌的标题透露了作品的情感倾向,如《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有停留之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羁旅之思”,作品可能写了诗人在旅途中见到的景象,抒发了游人的思乡之情;《春日登楼怀归》中的“怀归”点明作品写的是诗人在春日登楼时产生的思归之情,情感倾向很明显。有的学生发现有些诗歌的标题点明了诗歌的类别,如《春行即兴》《大林寺桃花》《春游湖》《桃花溪》是写景诗,《墨梅》《咏鹅》《咏柳》《竹石》《在狱咏蝉》是咏物诗,《赤壁》《咏荆轲》《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题乌江亭》是咏史诗。由此,他们也可以推测出诗人所使用的艺术手法。一般来说,写景诗会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咏物诗会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咏史诗会用典。有的学生发现有些诗歌的标题涉及关键人物,如《贫女》《赠妓云英》《剑客》《咏史上·王昭君》《和王昭君》等。此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关注人物的身份,如果描写对象的身份低微,那么诗歌大多是表达诗人对其命运的同情;如果描写的对象是有名的历史人物,那么诗歌大多是借此咏史怀古,表达对历史人物的赞叹、惋惜或仰慕之情。教师带领学生从标题人手解读诗歌,就能帮助他们快速了解诗歌的内容、类别和情感倾向等,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从作者入手。带领学生解读诗歌

知人论世是非常重要的解读诗歌的方法。教师只有让学生先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解读诗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课下到图书馆搜集资料,也可以让他们在网络上搜集资料,对诗人作全面的了解。

例如,在解读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作者人手,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通过查阅资料,学生了解到:张九龄是唐代诗人,字子寿,长安年问中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被罢相,为荆州长史。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敢于直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作品没有浓墨重彩的色调,而是以清雅、素练著称,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了解了这些,教师再带领学生联系张九龄的人生经历解读诗歌《望月怀远》: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在朝中任宰相的张九龄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就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看似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却自然带有一种雄浑的气象。第二句“天涯共此时”由景人情,从“望月”转为“怀远”。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点出一个“怨”字。怨谁呢?是怨屋里的烛光太耀眼吗?诗人并未说明,而是转而写月光,构思奇妙,意境清幽,表达出了无尽的情思。

三、从意象入手。带领学生解读诗歌

诗歌中的一些意象往往被賦予了典型意义,教师可以适时总结,带领学生了解不同意象的特点。比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青山”具有深隐沉稳、亘古不变的特点,是文人歌咏的对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是思乡的代名词,古人有对月思乡的习惯;“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古人往往用“菊花”象征不畏权贵、淡泊名利的隐士、君子;“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人睡萧萧院落空,未秋愁已怯梧桐”,“梧桐”是秋天常见的景物,秋雨打梧桐的场景也具有凄清的特点,文人多借此来抒发悲愁之情;“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独倚栏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芳草”具有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特点,古人往往用它来象征愁绪;“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青鸟”和“鸿雁”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古人常借其抒发相思之情……

了解了这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意象入手解读诗歌。例如,在讲解马戴的《灞上秋居》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说说这些意象有何特点,共同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通过阅读,学生发现诗歌写了“大雁”“落叶”“寒灯”“空园”“白露”等意象,这些意象给人以凄清、萧瑟之感。画面首先展现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秋风、秋雨使雁儿们耽误了不少时间,好不容易等到风停雨歇,它们要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前面已经提到“大雁”往往用于抒发思乡之情。诗人应该同这些大雁一样是暂时客居他处,所以见到此情此景生出了思乡之情。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出了凄凉、孤独的况味。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听到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使人倍感孤独。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在最后两句诗中直接道出了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求取官职希望渺茫的无奈。家在何方,前途在何方呢?

由以上可以看出,我们要带领学生从诗歌的标题人手、从作者人手、从意象入手解读诗歌,让他们了解诗人写了什么内容,使用了什么技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帮助他们找到鉴赏之门,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侯集中学)

猜你喜欢

张九龄思乡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静夜思乡情意浓
来自林间的风
思乡
张九龄智谏唐明皇
张九龄:成也细节败也细节
本期主题: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