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成长史对人格教育的启发
2020-09-10徐迪
徐迪
【摘要】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人格的发展,通过这篇论文研究康熙的一生,童年时期的孤独,青年时候的清明大度,老年时期的多疑,他的这些“品质”我们将一一通过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来解释。希望借此让更多的人重视人格发展理论,父母能為孩子提供正确的教育获得相关的积极品质。个人能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各个阶段面临的问题及应该获得的品质,在面对危机时能顺利度过危机获得积极的品质。
【关键词】埃里克森;康熙;人格
康熙,是清代比较宽厚圣名的统治者之一,在位期间使清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大清国成为当时历史上的世界强国。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发展理论认为个体总是在自我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发展着的,自我依照其成熟程度,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不论顺利与否,必须依次通过人生的八个阶段。康熙一生的丰功伟绩与其性格是分不开的,而性格又是由环境决定的,本文决定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来研究康熙的一生,让人们重视各阶段应该获得的“品质”,了解生长环境的重要性。
1、康熙的童年时期
康熙帝8岁登基,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他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康熙帝自幼饱读诗书,拥有过人才华,在位期间,清朝国家统一,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疆域辽阔,属于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1)婴儿期——信任对怀疑,未能如期获得希望品质
玄烨自幼离开母亲怀抱,据清朝制度,皇子、皇女生下来需与生母分居,由乳母、保姆养育,很少能够见到额娘,虽然皇子生活富足,相对于普通百姓家庭来说,锦衣玉食,身边有保姆养育,太监、宫女的服饰照顾,但是缺少来自亲生父母的贴身关爱。少了来自父母的关爱,玄烨会对世界抱着怀疑的态度,虽然乳母可以代替一部分作用,但玄烨此时的希望品质并未如期获得。
(2)儿童早期——自主对羞怯,意志品质获得
玄烨两三岁时,出宫闭逗(天花),皇宫内很容易感染天花,而当时又没有天花的有效治疗方式,一旦感染,死亡率极高。玄烨在宫外闭逗,与父母相见机会又极少,父皇这时候全身心都早董鄂妃身上,没有心思来关注这个儿子。玄烨靠自己度过了这次难关,意志品质初步获得,使得他有了坚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3)游戏期——主动感对内疚,勇气品质的获得
后来玄烨四五岁时又感染天花,没有治疗方法,玄烨全凭贴身宫女、太监的全力照顾与自身的抵抗能力,九死一生,躲过一劫战胜天花,这也体现出了他坚毅的品质。康熙在这一时期全靠自己的毅力渡过难关,没有来自父母的关爱,却有身边人的悉心照料,经历过生死难关,勇气品质如期获得,也为康熙后来在统治中敢于实施吏治改革,为康乾盛世做准备。
(4)学龄期——勤奋感对自卑感,能力品质的获得
总的来说在玄烨的童年是过得不幸的,8岁登基,虽然生活富足,但是他的生母在玄烨8岁时就不幸离世,父皇在玄烨10岁时去世,对于他来说是极大地打击,好在皇祖母还十分疼爱自己,并且玄烨自己十分争气,处在学龄期的他读书勤奋刻苦,天资聪慧加后天努力,饱读诗书,登基后也见证了宫廷的斗争,其皇祖母孝庄皇太后对他的影响极大,每件事情皇太后都会教给玄烨一定的道理,玄烨虚心听教,这对他的执政也产生了很大的帮助。
童年时期的不幸,很少享受家庭的温暖,使他产生了坚毅的品质,他在学龄期受到的良好教育,他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获得了“能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总的来说,儿童时期的生长环境对康熙的一生的性格都产生了极大地影响,使其拥有雄才大略,为后来除鳌拜、平三藩等事件奠定了基础。
2、康熙的中年期
从小孝庄太皇太后就向康熙灌输当一名有作为的名君,所以康熙时刻知道自己的使命—管理好国家。他幼年登基,朝政被几位辅政大臣把持,康熙很多事根本无法做主。
(1)青年期——同一性整合,获得忠诚品质
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亲自执政。这时候,由于鳌拜势力庞大,结党营私,居心叵测,康熙帝决心除掉鳌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摔跤,为的就是有一个可以手刃鳌拜。终于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康熙帝用计除掉了鳌拜,朝廷上下都很高兴。一些原来比较骄横的大臣知道这个年轻皇帝的厉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康熙获得了同一性,成功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人格—果断、善谋略。除了鳌拜后,他始终朝着自己的目标进发,开始励精图、惩治贪官、成功“平定三藩”。他用尽一生拼搏最终打造了“康熙盛世”,受尽后代的称赞与敬仰。这一时期的康熙有明确的目标,并且有自我观念,进行自我追寻,这一时期,康熙获得了忠诚品质,为勤政及以后的治国奠定了基础。
(2)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获得爱的品质
康熙与赫舍里氏是少年夫妻可以说他们两个人的感情关系还是非常稳定的。两个人是发小。他们是从小的玩伴,可谓是青梅竹马、总角之交,情投意合。少年初成的康熙皇帝和情窦初开的赫舍里氏皇后这对小夫妻婚后恩爱甜蜜,生活非常和谐,彼此感情颇深。他们是一对幸福的夫妻。康熙与赫舍里氏建立了亲密的夫妻关系,获得了爱的品质。他们共同度过了鳌拜专权的日日夜夜。在他们共同生活的岁月里,他们相互扶持很是恩爱。
(3)成年期——繁殖对停滞,关心品质获得
康熙是一个仁爱的父亲,他一生有五十五个子女与几十位嫔妃。他对他们都比较好,特别是孝仁皇后、皇太子和德妃。皇太子几乎都在康熙身边长大,康熙亲自教养他并且很是宠爱他几乎倾注了所有的爱。他对其他皇子也很关心,进了一个当父亲的职责。王藩叛乱时皇四子染患痢疾,他昼夜兼程,用两天的时间赶回京城。他亲自安排皇四子的治疗事宜,直到十六日,皇四子病痊愈,他才再次出巡。康熙是一个有家庭责任意识的人。
爱的品质的如期获得使得他有了忍耐之心,在处理家事国事上一直以仁爱之心对待,因此才有了许多对百姓有益的政策。这一时期,对家庭、对社会他以仁爱之心和善的对待。
3、康熙的老年时期
(1)自我整合——愧疚
“老年期自我整合对失望大多数人到老年时都能保持原来的状态,但埃里克森认为,老年人还有一种危机要克服。过去的岁月和经历,走向死亡的必然性,使老年人要么达到一种自我整合,要么产生失望感。以满足的心情回忆往事的人,将以一种完善感走完最后的发展阶段。生活中没有什么东西比一个老年人的失望更悲哀,也没有什么事情比一个充满完善感的老年更令人满足。”(JerryM.Burger,陈会昌,2004)
“智慧”,即老人對自己人生走过的路的回望,如果获得快乐,则老年生活可以很乐观幸福。反之,老人会对自己前半生的生活产生怀疑,进而郁郁寡欢的过完晚年生活。
康熙在位61年,前半生除鳌拜亲政、一生推出了许多为百姓谋福利的政策,清代的康乾盛世,也是有他的努力,作为一代明君他得到了后人的很多认可和赞赏。康熙的一生在吏治上,有不小得成就,也得到了肯定,而这些和他严谨的态度有关。老年的时候这些问题就开始出现夸大化。“在康熙52年(1713)年,却仍然想起鳌拜的功劳。一次,他在与诸王贝勒大臣聚会上曾真诚的说:‘忆及数事,朕若不言,无敢言之人,非朕亦无知此事者。’并说:‘我朝从征效力大臣中莫过于鳌拜巴图鲁者……鳌拜功劳显著,应给世职。’这些话的背后,透露出当初擒拿鳌拜只是迫不得已。”(王子鱼;崔文龙,2012)
老年康熙对鳌拜这件事情的回忆,使得它的心中出现了一些愧疚,懊恼的负面情绪。这一情绪会加重它的多疑情绪。当然,康熙的童年经历也会对他后来造成影响,从小的“信任”品质未获得,而这也会导致康熙的多疑。
(2)九子夺嫡——多疑
“康熙统治中后期,多采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凡事不可深究者极多’,不能严禁浮费和归银,这些措施使本来就相当严重的钱粮亏空问题积重难返。到了晚年问题更加严重。”这些更加剧了康熙的晚年的不稳定性。最后在九子夺嫡中表现出来。
康熙对于诸子夺嫡的反应是震怒。他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老八、老十三,一度被康熙全部圈禁,估计是有争储的嫌疑活资格的,全部被康熙警告了。后来基本全放了出来,唯有大阿哥胤褆和十三阿哥胤祥例外;但根据请安折等史料,胤祥应该没关太久。此外,八阿哥胤禩的爵位被削夺。
“九子夺嫡”从某些方面来看是由康熙所导致的。康熙的多疑,从大阿哥到八阿哥都是康熙怀疑的结果。看似是康熙的无可奈何,实际上是因为康熙的一生的人格发展的写照,各个阶段看似分离,实际相互联系。早期的品质若是不能很好的获得会影响以后的各个阶段的发展。通过埃里克森的理论,我们可以透视康熙的一生。完整的人格培养是我们作为教育者的核心任务,希望我们不要忽略孩子在任意一个时间段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美)JerryM.Burger:(2004)《人格心理学》(第六版),陈会昌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五章,第78-82页。
[2]康熙:君临天下六十年[J]王子鱼;崔文龙,2012年
[3]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文献字词考略[J].许巧云.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2)
[4]《康熙王朝》“硬伤”何其多——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清史专家冯佐哲[J].吴明.北京档案.2002(01)
(四川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