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智能时代高职教育需要系统的变革
2020-09-10刘增辉
刘增辉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物产中大国际学院院长邵庆祥认为,产教融合是一个事关全局的举措,只有建立系统的思维才能避免支离破碎,从而形成着眼整体产业生态的产教融合治理框架。
智能时代的到来,正在重新定义产业经济,各产业能否顺利迭代升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教育能否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本刊对话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物产中大国际学院院长邵庆祥,请这位职教界长期的实践者、研究者,就相关问题畅谈自己的看法与思考。
以产教融合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线学习:2019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这标志着产教融合从制度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什么国家如此重视产教融合?
邵庆祥:从产教融合内涵来看,涉及到产业与教育的协同发展问题,必须从国家和政府的宏观层面统筹规划,才能得到彻底解决。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它就是一个战略问题。
首先,重视产教融合,是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生物科技等新科技的深化,接下来的高质量发展一定是以智能技术为引领、新基建为基础的发展。除了企业本身的研发投入,产业界所需的创新技术、产品和服务主要来自教育领域,新兴产业的人力资源需求也需要高校匹配和提供。因此,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是一种必然的战略选择。
其次,重视产教融合,是推动稳就业保民生的需要。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需要制度和政策的保障,更需要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等方面的“两张皮”问题。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全面扩大就业创业的根本性解决方案。
再次,重视产教融合,是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的需要。产教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参与主体多、政策要求高、不确定因素多,需要从国家的角度加强统筹、从制度政策的层面加以创新,方能有所进步。因此,《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要落实组合投融资和财政等政策激励,要在完善发展规划和资源布局、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探索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为产教融合制度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升级版
在线学习:谈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以前多是讲“产学合作”“校企合作”,现在更多的是强调“产教融合”。请问这几种表述的区别在哪里?
邵庆祥:“产学合作”“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是不同层面的概念,以前,理论界和教育界对这三个概念的使用存在一定的混乱。
“产学合作”是指微观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产”是指“生产”,“学”是指“教学”。从我国高职教育历史来看,最初提出的是“产学研结合”,如2000年1月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2002年10月至2004年2月,教育部连续三次召开全国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经济交流会,逐步明确了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指导方针。”2006年启动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就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主要内涵,后来理论界提出“工学结合”,强调工作与学习的融合,将此概念回归到了人才培养的本位。
“校企合作”是中观层面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是在推進“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必然要求,没有体制机制的保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难以持续深入的。2010年启动的国家骨干院校建设计划,就是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为重点的。
从“工学结合”到“校企合作”,最后必然追溯到“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宏观层面的战略问题,是“产业”和“教育”的有机对接。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升级版,对校企合作具有深层次的意义。
其一,产教融合是把产业发展对职业岗位的新要求融入到专业教学标准、教学大纲和课程等教学资源中,对提高合作育人质量具有主导意义。其二,产教融合有效推广产业新技术、新技能。其三,产教融合有利于提升高职教育教学的技术含量。其四,遵循“通过去除没有需求的无效供给、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打通供求渠道,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体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
培养“配备单兵作战系统的士兵”
在线学习:事实上,职业教育的改革是产业变革倒逼的结果。那么,新经济、新产业有哪些特征?
邵庆祥: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潮起云涌,从改变整个社会的基础神经开始,深刻地推动着社会的飞速变革和产业变革。产业发展明显表现为产业周期缩短、技术迭代加速的发展趋势,这种形态可以用颠覆式创新、指数级增长、生态化发展来描述。随之而来的是大量传统职业岗位的减少和消失、新兴产业岗位的崛起和剧增。在新的职业活动中,一些程序性、重复性的技能逐渐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人机一体的能力结构模式成为普遍要求,这将会给高职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线学习:那么,新经济形态需要怎样的职业教育体系与之相适应?培养的人才与以前相比有哪些不同?
邵庆祥: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作为应用型教育类型的高职教育,必须从高职院校的存在方式、组织发展机制、学校功能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学习内容方案、教学实施方法等方面作出深刻而系统的变革,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随着职业岗位任务的变化,职业教育在人才规格和教学模式方面的变革。智能化时代工作任务所体现的核心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一线岗位的工作任务不断高端化,具体体现在由程序性任务向系统性任务、知识性任务的转变,特别是任务中的创造性成分不断增强。第二,工作任务的边界更加模糊,系统性和整体性不断增强。第三,泛在智能覆盖职业任务的各领域。在智能化背景下,教育必将转向培育“完整的人”和“全面的人”。
岗位任务的变化必然带来人才规格内涵的提升。根据我们的研究,跟随着世界产业的发展历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单一、固化的岗位技能阶段。我把它形象地比喻为“螺丝钉”,原来的“能力本位”(CBE)课程模式就是为这种培养目标而开发的。
第二阶段是职业综合能力阶段。对应的形象是“瑞士军刀”,一种基于良好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德国为代表的系统化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模式,就是培养这种能力相配套的课程开发模式。
第三种阶段是基于智能化技术赋能的智慧职业技术阶段。可形象地比喻为“配备单兵作战系统的士兵”。它是当前和未来应对智能化时代的职业能力,是人自身的职业综合能力与职业领域智能技术有机融合而成的集成化人机一体的综合能力。很多人追问高职院校的人才质量高在哪里,我认为以后可能更多地要“高”在有机地使用专业智能技术于职业活动之中的能力和素质。
产教融合要具备产业生态视野
在线学习:以前大力推广校企合作,但合而不强、合而不深。您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邵庆祥: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已经被职业院校广泛认识,但仍然存在合而不强、合而不深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体制机制的原因。一是近几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但不少文件精神没有执行到位,相应的激励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二是很多学校对校企合作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如校企理事会、校企命运共同体、产业学院等等,但仍然存在成立时轰轰烈烈、运作中断断续续、落地时疲疲软软的现象。
学校的服务能力问题。从战略上来说,企业应该承担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但企业是一个营利性组织,因此,校企合作关系要持续稳固,必须在合作过程中使企业不断获得价值,形成双赢的局面。所以,提高学校的服务能力,是彻底解决校企合作动力问题的根本途径。
在线学习:一所学校要把产教融合落到实处,您认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邵庆祥:产教融合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所以需要从学校治理的角度,为学校确立正确的工作方向。要把战略性资源,放在战略性环节,发挥战略性作用。产教融合还是一个事关全局的举措,只有建立系统的思维,才能避免支离破碎,分散资源和人力。按照这样的思路,我校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基于整体产业生态视野的产教融合治理框架。
从下图可知,高职院校运作结构的第一个层次是产教融合,它从战略层面确定了高职院校的服務面向,并建立起与社会、产业保持动态、双向、及时的交流与互动,犹如中医的“督脉”。第二个层次是校企合作,它从体制机制的层面保障了产教融合的顺利实施,犹如中医的“任脉”。打通“督脉”和“任脉”,高职院校办学就获得了源头活水。第三个层次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员工培训、文化传播、国际合作等价值输出供应链,犹如人体的十二正经。有了第一第二层次的保障,“任督通则百脉皆通”,第三层次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输入端的标准、内容、规格等要求,到整个教育服务环节所需的实践型师资、设备、课程、教学场所等条件,以及输出端的质量、效率、匹配率就迎刃而解了。第四个层次是精准化的智能管理,要实现整体办学体系的高效、精准,就必须有优秀的管理。所谓精准,就是高职教育要符合职业教育规律、产业升级需求、资源有效利用,而要真正实现精准,就必须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
在线学习:在校企合作中,贵校把握住了哪些要点,形成了怎样的模式?
邵庆祥:我校在探索校企合作机制过程中,找到了以行业引领性企业大学为核心的嵌入式校企合作机制。2011年,随着物产中大集团进入世界500强,成立企业大学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校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为物产中大集团筹建和运营物产中大管理学院(现为具有独立法人的物产中大国际学院),为集团提供多功能、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服务,构建起双向、共赢、动态循环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通过校企联合举办企业大学,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学校与物产中大集团在供应链技术研发、新专业开发、课程标准完善、师资队伍共享、实训设施共用、育人责任共担、办学成果共享等方面形成了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关系。二是构建起一个由世界著名培训教育协会、著名培训咨询公司、中国500强企业、世界500强企业以及物产中大集团上下游企业组成的产学研生态,为学校产教融合提供了极为畅通的全功能、多层次、多种类的产学研协作平台。三是极大地延展了学校的教育服务链,提升了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既服务于在校学生又服务于全体校友的成长,职前、职中、职后全线贯通,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员工培训、知识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并举。四是培训过程中使用各种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符合行动导向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角色扮演、行动学习、教练技术等,自然反哺给全日制学历教育改革,有效推动了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造与提升。
责任编辑:左力 邮箱:chinadisedu@zxxx.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