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乡土文化资源,提高记叙文写作教学实效

2020-09-10肖认梅

高考·中 2020年5期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

摘 要:现阶段,高中生记叙文写作教学存在弱化边缘化现象,素材内容雷同率高和构思立意同质化尤为突出,为解决两个问题,我从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着手,借助乡土文化资源探索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经过实践,在写作素材和构思立意两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效,并构建了更加开放有底蕴的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生态。

关键词:乡土文化资源;素材内容;构思立意;新媒体技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为“新课标”)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提出了高中生应在语文实践中提升欣赏能力的同时,尝试文学写作的具体任务。记叙文作為文学写作的重要文体,始终是义务教育阶段写作测试的主要文体,得到了师生的重视,但进入高中后,记叙文写作本该在素材内容、构思立意上有新的突破,然随着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被边缘化和随着指导、训练的弱化,以下问题也日益凸显:一是内容雷同率高。某校高一年上学期期中考语文作文题是《微笑的力量》,要求写记叙文,阅卷后粗略统计:约60%的学生写父母和老师鼓励自己时的微笑,约20%的学生写同学之间互帮互助时的微笑,约20%的学生写陌生人所给予的微笑;我在班级布置了高中第一篇题为《的回眸》的记叙文,也出现了素材雷同的情况。二是构思立意上,仍以上述两文为例,学生基本以鼓励、感动作为立意的重点,立意同质化现象较突出。

面对学生的素材和立意出现如此“异口同声”的现状,引起我的深思,为解决记叙文写作教学的这两个问题,我从课程资源切入并进行探索。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革命传统、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我将探索目光聚焦于拥有厦门本区域民俗风情的乡土文化资源。乡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语文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重要形式,也是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通道。

因此,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充实高中记叙文作文的素材库,厚植家园情怀,让浸润人性的乡土情怀在我们的作文里生根发芽,值得语文老师付诸探索与实践,进而引导学生立足乡土之壤,丰富记叙文写作时构思立意的文化味。

一、用乡土味,唤醒故乡情

作文,是现实生活的投射;记叙文,主要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乡土资源,包括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美食、民间艺术、人文景观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中的美食又是最能触动学生产生强烈、直接体验的课程资源。因此,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美食文化,根据不同的主题创设不同的情景或话题,艺术地再现乡土文化,并通过交流、合作、静思等有效的学习方式,为素材内容的积累和构思立意的确定搭建支架,实现文学性语言的转化。在执教《舌尖上的……》记叙文(记叙性散文)写作课时,为使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美食资源能顺利转化为学生的习作素材,我对本堂作文教学做了如下设计。

第一步,播放《舌尖上的中国》中对闽南美食“海蛎煎”的相关视频,交流:这部纪录片与日常看到的美食纪录片,有什么不同之处?交流合作分享中明确:美食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乡土文化的反应。

第二步,回顾“海蛎煎”制作过程中的主要步骤,交流分享并明确:美食,不仅是一道工艺,也是工匠精神的生动再现。

第三步,了解本区域民俗同学讨论并思考:“海蛎煎”反应了闽南这里的哪些独特文化习俗,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制作环节;不了解本区域民俗的同学讨论并思考:你的故乡有哪些独特的文化习俗,你对哪个环节印象最深。

第四步,课件出示下列追问语句:现在的你,是否对当年的“海蛎煎”热爱如旧?仔细想想,最让你难忘的是哪件事?你回味的只是它的味道吗?你还品出了哪些味道?

这个教学设计的四个教学步骤,是循序渐进的。思维层面是由视频的形象思维到符号的抽象思维的提升,文化层面是由闽南文化到乡土文化的过渡,表达层面是由口语到书面语、由立意内化到文字物化的转述。从结果看,这些追问产生效果:学生由之前的感性交流转入沉思,这是构思立意中极其重要的一环;重要的是,乡土文化资源向作文写作资源生成的过程中,唤醒了学生对故乡的回忆。作为读者,能在看做菜之余,听到几声犬吠,闻到几缕烟味,都能使人置身于浓烈的故乡情景中。这样的文章读来,有味道,有思考,是精神和文化的大餐。

二、到老地方,回忆故乡戏

乡土文化资源,需要一个集中展示乡土文化特色的特定区域。这些区域附着乡土气息,蕴藏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和凝结着深厚的文化印记。每年的乡村或社区民俗活动中,能集中反映人们各种乡音风貌的往往集中在寺庙、戏台等场所,这些场所所自然而然产生的独特乡土信息,往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能激发起浓烈的乡土意识,从而产生“不悱不启”的写作欲望。善于开发利用乡土资源的语文老师,如能通过有效的课堂组织以及引导,为学生基于乡土资源的记叙文写作打开一扇新的窗户。在我所关注的乡土文化资源中,戏台是现在各乡村和部分社区中始终保留的民俗项目,对各个年龄阶段的人而言,它那奇特的表演形式与“亲人的呼唤、乡村的犬吠”一样充满着奇妙的回忆;即使是没有亲临现场的学生,但凡对京剧、昆曲、黄梅戏有粗浅的了解,也能走进这样的乡土情景,从而为写作素材和构思立意提供必要的铺垫。下面是以“戏台”为例所展开的教学设计。

作文话题:变与不变

课前布置:与自己的父母聊聊故乡的戏台,包括:戏台是什么时候搭建的,每年都在什么时候演戏,最好能找到几张看戏的照片。现在,这戏台还在吗?如果不在,是什么原因产生的?

第一板块:想想自己在看戏的时候,你喜欢做些什么事情呢?看戏时会约上玩伴吗?现在,让你去看戏,你还会去看吗?说说你的理由。

第二版块:PPT展示关于闽南或其它地方的戏台,听一段歌仔戏或其它地方的戏,再次阅读鲁迅的《社戏》。交流:你看到的只是戏台吗?

第三版块:围绕着故乡的戏台,就“变与不变”展开讨论: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如何看待这种变与不变?如果学生讨论有困难,用以下就是进行辅助思考:戏台,见证了……(如成长、变迁),但……并没有变。

课堂及课后反馈看,写作素材的方向发生了转向,学生的写作空间明显被打通了,静止的课堂模式变为流动的课堂,学生可以从特定的乡土区域触动乡土情怀。以后的习作中,乡土资源得到了学生的重视,开发,利用,学生的记叙文立意开始流淌起有温度的乡土情怀,有感伤、有惋惜,更有缅怀。读者阅读中,同样收获了别样的审美体验。

三、录故乡音,品味故乡腔

方言作為特定区域人群表达、沟通的语言形式,融入了独特乡情风韵的语音形式,是独特而有活力的课程资源,可以成为记叙文写作的语音素材,写作教学中,教师对此类乡土资源进行艺术性处理可发挥巨大作用。作文素材,未必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式华丽语言,也可以有适度的“下里巴人”式通俗乡音,通俗与高雅本无高下之分,只是在于是否适合。仔细看我们现在高中生的记叙文,似乎全是华丽语言的堆砌,看时赏心悦目,但仔细推敲下,却又觉得华而不实,无病呻吟。如此作文,形式主义就会越来越盛。为此,在对《有的方言》的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我将方言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引入写作教学,并进行了相应的教学设计。

学生作为个体和社会的集合,有自己特定区域的方言,凝结着具有鲜明个性的故事。网上,曾有语文教师对“腔调”主题的作文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前,老师布置了同学们看老舍的话剧片段,接着在课上听一段京剧和观看一段北京胡同的电影片段,随后,同学们畅谈京腔的味道,最后老师组织大家围绕着几句京腔和其它地方的腔调展开关于关于“腔调”的写作。高中生,来自于市内外的各个区域,没办法采用统一的一种方言进行教学,于是,我将“录一段故乡的乡音”作为主要的实践方式,开启了本次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指导之旅。

作文题目:《有的方言》(半命题)

课前布置:每一位同学,利用课后或课余时间,跟自己的亲朋交流,然后用录音工具将对话录制下来。

第一板块:在小组内播放自己的录音,让大家猜猜都交流了哪些内容,并交流哪些方言,最让小组成员感兴趣。或者直接围绕特定的方言词进行有序交流。

第二板块:欣赏《吆喝》,思考:作者如何将作文写出趣味;方言如何与其他叙事文字进行有机结合?关于你故乡的方言,是否有让你印象深刻的故事?

第三板块:把大家都感兴趣的方言精选有代表性的写到文章中,并为它们配上注释,有机会的话,读给小组同学或大家听。提示:只选有代表性的方言词。

第四板块:完成评改后,教师组织各小组朗读带有经典方言味的文章,组织同学进行评价、交流,并再次录成语音,存储。

“读者有情,听者有趣”始终是我写作教学追求的一种效果,达成这个效果的同时,这节记叙文写作教学指导课,还具有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意义,一是重视并充分指导孩子对方言进行有效的指导、运用,使乡土资源成为可以运用的习作素材和立意支点;二是教学中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又是结构教学等隐形写作教学目的的实践,使结构从模仿走向迁移成为了可能。

四、借新媒体,演绎故乡趣

乡土资源,与新媒体技术不是对立关系。“课程资源开发的本质是开发一切能够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资源条件,这些资源条件包括教材、参考书籍和校园活动等教育资源,同时也包括各种对教育有影响的要素条件,如各种媒体信息等。”[1]尤其是随着手机拍照等功能的日益强大和微信等社交软件的普及后,每一个人都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拍照者,或许镜头捕捉不够完美,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边吃边秀,边看戏边拍照,边说边录,偶尔加行些许精到的微点评,既不失乡土味由不失现代感。此时,语文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语文实践性课程的特点,用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新媒体技术的成果,把语文写作教学设计得更具时代感,更接地气;也是新时代语文教育应具有的终身学习观念的最好诠释。只要利用得当,关于乡土文化资源的记叙文就一定能绽放出新时代的光泽,并大幅提高学生的认可度与参与度,这无疑是乡土作文与新媒体技术的巧妙结合。为此,第二次执教《舌尖上的》记叙文写作教学时,我对教学思路进行了新的调整。

一、语文实践

综合性学习:1.老厦门美食拍拍乐:用自己的手机拍下自己或亲朋独享或分享美食的瞬间,并配上简介的文字介绍;2.厦门美食发发乐,将自己的美食图片和文字以微信的形式进行传播,并注意收集自己得到的评价;3.厦门美食说说乐:在班级里更全班同学分享自己拍图片和发微信过程中的奇闻异事,听听同学和老师的评价。

二、作文创作

教师创设情景,选取学生的精彩图片,利用PPT进行滚动播放,并选择其中的一个环节来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或参考老师的题目:《舌尖上的》。创作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换阅读感受,发现写法奥妙。

本次的记叙文写作教学,是对乡土资源转化为写作素材的一次最新尝试。内容依然保持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以数据形式存储的视频和图片保证了内容呈现更加自由、及时;但形式上借助了信息技术的优势,课堂更具互动性特点,学生的注意率、参与面更高、更广,形式上的创新打通了课堂和课外的写作空间,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写好记叙文的激情,教师适度的引导、小组之间的交流和个体的反思、追问则确保了习作的构思立意与文化、情怀有着高度的关联。

总之,“乡土文化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挥在那有着深远的影响,注重乡土文化的浸润,能让学生走向更深广的文化空间,使他们的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提升。”[2]乡土文化资源为记叙文写作教学注入了活水,构建了更加开放有底蕴的课堂生态,丰富了学生写作的生活味和空间感,提高了作文构思立意的品味和思维层次,是对新课标课程理念的有效探索与务实推动。

参考文献

[1]田秋梅.“微环境”下课程资源开发的“因时制宜”[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2):44—46

[2]尹红斌.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J].中学语文,2016,(6):118—119

作者简介:肖认梅(1982.08-),女,福建厦门人,汉族,乐安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阅读与作文教学。

猜你喜欢

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技术让博物馆教育、互动更加生动有趣
大数据、新媒体技术在广电中的应用和前景简析
新媒体技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及其发展研究
利用新的广电媒体技术带动广电事业发展
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应用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浅析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
新媒体技术与戏剧艺术的融合研究
新媒体技术对博物馆信息传播产生的影响
新媒体新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辅助教学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