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中物理分层教学
2020-09-10冯汉军
冯汉军
摘 要:在新课标的视域下,大量新锐的教学方法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这些新的教学方式更加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学效率也更高。这篇文章以讲解平抛运动知识点作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分层教学法高中物理科目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高中物理;分层教学法;平抛运动
引言:平抛运动是高中物理科目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也是高考的热点考点。由于其具有很高的难度,高中生们在学习该知识点的时候往往会感觉到非常吃力。而分层教学法的出现为打破这一教学困境提供了全新的方向。
一、分層教学模式基本原理
简单来说,分层教学模式就是将班级中的学生按照基础能力的强弱进行分组,将能力相当的学生分到同一组中,教师根据不同小组学生的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1]。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学生们分成三组,将那些基础能力好且具有良好自学能力的学生们划分为A组;将那些基础能力一般,具有一定学习积极性且具有很大潜力的学生划分为B组,将那些基础能力弱且处于被动学习阶段的学生分为C组。对每一组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位同学都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二、分层教学模式实际应用
(一)平抛运动知识介绍
为了更直观地阐述分层教学模式的具有应有情况,我们以高中物理中的平抛运动为例。平抛运动属于匀变速曲线运动中的一种。想要弄清楚该知识点,学生们必须要对自由落体运动以及匀速直线运行这两种直线与运动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该知识点的主要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们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以及特点,并且在考试当中能够数量使用自由落体运动与匀速直线运动相关的知识点通过等效替代的方法来解决平抛运动问题。
(二)分层教学目标与教学难点设计
在分层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对不同层级的学生们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的划分(如表1)。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不同基础能力的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无论基础如何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三)分层教学立体讲解
在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过程中,例题的讲解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例题的深入分析让高中生们能够以最直观的方式了解该知识点的使用方式,提高高中生们的解题技巧[2]。
比如说下面这道例题:现有一小球从某一平台上被水平抛出,落于一光滑斜面的顶端,该斜面的倾角为α=53°,小球的运动方向与斜面平行,小球从斜面下滑,该平台顶点与地面的距离为h=0.8m。已知g=10m/s2,sin53°=0.6,cos53°=0.8求:小球水平抛出的初始速度为多少(如图1)?
教师在进行讲解之前,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进行思考,同时密切观察三个不同层级的学生对于该问题的反应,由于求初始速度相对比较简单,A层与B层的很多同学会轻松地计算出答案,这时教师就要针对C层的学生进行重点讲解,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逐步推导出求解过程,比如说“题干中小球落到平面后其运动方向与斜面平行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小球从光滑平面的顶端滑落到地面的加速度以及位移分别是多少?”在学生们进行充分思考之后,教师再写出推导步骤:
解:设小球抛出后的初始速度为V0,
Vy=V0tan53°
V2y=2hg
经过计算可得Vy=4m/s,V0=3m/s。
在求出了小球的初始速度之后,教师安排C层的学生们对于推导公式进行分析与记忆,并且通过转换题干中已知条件的方式让C层学生们继续练习公式。此时教师要对A层与B层的学生抛出第二个问题:斜面顶端与平台边缘的距离是多少?这一问题考察的就是物理知识与数学知识的结合能力,通常情况下A层的学生们在稍加思考之后也能计算出答案,而对于B层中的学生来说就有些困难,此时教师就要将教学目标对准B层学生,通过讲解与演示让B层的学生们能够掌握知识在不同学科之间迁移的方式。
解:由Vy=gt1
可以得到t1=0.4s,
设斜面顶端与平台边缘的水平距离为s
则可得到s=V0t1=3×0.4m=1.2m。
当例题讲解进行到这一步骤的时候,学生们对于平抛运动的概念以及特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的学习就是针对A层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设斜面顶端的高度为H=20.8m,求小球滑动到地面所需要时间。这一问题的难度比较高,运用到了牛顿第二定律,对于B层与C层的学生们来说暂时不用了解,先将解题的步骤记录下来,等到数量掌握了平抛运动知识点之后在进行学习。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得到了提升,不同层级的学生在进行计算的时候,教师并没有单纯地进行等待,而是对其他层级的学生展开教学活动,使例题的讲解变得更加透彻,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运用分层教学模式来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很好地解决了由于高中生物理基础能力差异大而导致的教学效率低的问题,在高中阶段的教学工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徐加丰.分层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中华少年,2018(32).
[2]饶华东,郑睿林.再析斜面对平抛运动的限制[J].物理教师,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