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下保护居民心理健康的策略探析

2020-09-10秦臻宇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新冠肺炎心理健康

秦臻宇

摘要:新冠肺炎不仅伤害居民的身体健康,还以悄无声息的方式摧残着居民的心理。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长期封闭隔离的居民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调节居民的心理问题可以有效地缓解新冠疫情期间居民的心理应激。根据心理学的理论,本文主要提出适当地的解决策略,期望帮助社区居民进行心理调节,也为以后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居民调整心理状态及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新冠肺炎;居民隔离;心理健康;心理调节

引言: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自2019年末爆发以来,国家卫健委将其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WHO将该病毒命名为COVID-19,并将新冠疫情升级为国际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为其有很高的传染性和很快的传播速度,而且至今仍没有有效药物,所以给百姓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也是一次给国家、百姓和抗疫人员的巨大挑战。

在此次抗击疫情的战争中,除了夜以继日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和其他“逆行者”,还有那些默默为祖国防疫奉献的人民群众。百姓作为一群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第一时间秉着不给国家添乱的想法,在自己的社区第一时间居家防疫。虽然居民没有直接抗击的巨大压力,但是在封闭隔离期间还是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为无论是新闻中与日俱增的确诊数字,还是无处宣泄的困境,或是担心感染病毒的焦虑,以为去日无多的急躁,都会是无形中压断树枝的雪花。

本文中的封闭隔离的居民以郑州某社区为例,在郑州政府1月25日启动一级响应后至二级响应(3月19日)的2个月内,该社区居民严守纪律不外出,最多仅在封闭隔离的小区内进行适当的活动。封闭隔离的居民在这种封闭的环境中出现的心理应激反应,将会直接影响家庭内部、甚至整个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无论是鞠躬尽瘁的医护人员,还是呕心沥血的一线工作者,他们保护的就是由这群普通人组成的国家。所以重视社区居民在特殊环境下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进行积极地心理干预是保护居民健康的必要措施。

二、封闭隔离的居民所产生的心理应激反应

(一)什么是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又称为心理压力,应激的来自英语stress,在stress這个词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后,该词被引入心理学领域。心理应激和身心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少学者认为,大众的应激反应不应仅仅受制于应激的强度与数量,还必须考虑到大众对于它的理解和评价,并且认为心理变数在调节和产生应激状态时的起重要作用。

到现在,心理应激还没有一个学术界权威的界定,但通常来讲,学者将心理应激认为是一种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的形式,而非简单的因果关系。换句话说,就是个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冲突、变故等产生的心理不能自愈的心理压力。

(二)什么是心理应激反应

心理应激反应是由于个体处在特殊的压力性的环境中,大脑会产生心理和身体上的一连串反应。在新冠肺炎肆虐时,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后的惊恐和不安;隔离人员集中安置到陌生环境的紧张和忐忑;居民限制出行活动的烦躁和恐慌;医护人员过度劳累的压抑和殚精竭虑却未能挽救患者的自责...这一切都能导致心理应激反应。

封闭隔离居民的心理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情绪与股市一样容易波动,高度警惕、睡眠障碍、甚至出现自我否定等消极状态。

对个体来说,因为网络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以压倒性的姿态扑面而来,公众会很快的掌握疫情的危害、症状等。因此在没有医学知识武器傍身的情况下,百姓会担心自己感染而感到恐慌。同时也会过分关注自己是否已经感染,甚至当身体不适时,会小题大做般前往医院检查,占用医疗资源,即使在得到科学诊断后,也会怀疑医生,确信自己大限将至。

三、应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的做好居民心理建设

(一)加强居民控制感,使居民树立自信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的是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公众健康受到严重侵害的事件,包括爆发重大传染病、群体性原因不明疾病及其他危害社会群体健康疾病。根据安全需要理论,安全需要由确定感、安全感、控制感三个层次组成。控制感是人们对所处环境的掌握程度,主要表现为公众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使周围环境朝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控制感可以说是安全需要理论中的核心,在环境达到个体能把控的水平后,安全需要才能达到最大的满足。

当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加强居民对于此类事件的控制感可以激发个体的积极行为,从而解决居民的心理应激反应。在疫情爆发后,抗疫居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社区工作人员在进行防疫排查时,向居民普及科学的防疫措施,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加深居民对新冠病毒的正确理解;及时控制物价,保障抗疫时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保护好公众的钱袋子和菜篮子。增强居民对未知的控制感,让居民树立能成功抗击疫情的自信心的。

(二)建立专业的基层心理辅导队伍

心理辅导队伍是在突发情况下维护居民心理健康的武装力量。心理危机干预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对心理危机个体或群体采取的短程心理治疗,旨在尽可能快的消除个体心理危机,使个体恢复心理健康。疫情期间,对心理危机干预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保障居民的心理健康,打造一支强大的心理辅导队伍是必要的。构建“小区-社区”形式的基层心理辅导队伍,在进行疫情排查的同时了解居民的心理状况,也定期和有需要的居民进行交流,及时进行干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居民保持身心健康。

(三)构筑准确的媒体传播机制

科技的发展使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顺丰快递”。在抗疫期间,居民获得资讯的直接渠道就是网络,就是因为网络的便捷,让谣言也搭上了顺风车。甚至出现了不戴口罩不会感染的谣言,根据幸存者偏差理论,没有戴口罩、但却没有感染的人是幸存者,而不是在疫情中不戴口罩没关系,所以不应管中窥豹,用偶然的幸运回应必然的厄运。准确的信息能帮助居民全面的了解疫情动向,还能平复居民不安的内心。所以向居民传递准确的信息,是调节心理应激反应的重要方式。

结语:

心理健康是指在心理的各方面都处在良好的状态。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居民或勇敢应对,或胆怯逃避,这些都离不开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处变不惊,安之若素。了解居民在长期隔离时的心理变化,培养公众在以后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变能力,找出针对居民心理应激反应的干预措施,能够为以后发生类似事件提供理论依据。对居民的心理应激反应进行积极干预和调试,对居民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宣文,周宵,黄蕊.新冠肺炎疫情下群众心理免疫力提升的方法探析[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19(04):362-365+370.

[2]刘娜. 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和辅导[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0,32(08):33-36.

[3]李朝阳,王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居家隔离人员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20,31(09):644-648+676.

[4]程慧敏,张增梅,张莹,赵海运,张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郑州市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2):4033-4035.

[5]赵波. 新冠肺炎疫情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 科技与创新,2020,(15):70-71.

[6]游旭群.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20:02-11.

猜你喜欢

新冠肺炎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情报体系在应急事件中的作用与价值
我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的情报机制及体系
政府要做好公共价值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新冠肺炎疫情前期应急防控的“五情”大数据分析
科学与价值: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风险决策机制及其优化
台陆委会正式改称“新冠肺炎”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