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是封建专制吗
2020-09-10赵兰春
赵兰春
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从古至今,多少人出于种种或明或暗或“公”(往往是“以一己之私为天下之大公”)或私的目的,或是个人的偏见、喜好,肆意涂抹篡改历史,给这位“小姑娘”画上自以为美的妆容,甚至不惜大刀阔斧地“整容”,以遂己愿。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我们接近真相的难度。但正是因为这些,才更加彰显可一个历史学者的责任:接近真相,揭示真相,努力还原历史。虽然,真相往往不如人意,现实中,说出真相需要承受莫大的精神压力,需要非凡地到的勇气。。但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我们的历史上“自古就不缺少”那样的人,不是吗?
但是我国古代封建专制经历了一系列演变发展过程:
1.战国时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主势力的残余,确立了封建制度,适应了新兴地主加强专制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戰国末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崭新的思想风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商鞅变法中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朝正式建立
秦统一全国后,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的******九卿制、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和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秦律》。 各主要朝代在加强中央集权化中采取的措施:主要体现在财政、司法监察、军事管理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这些措施既加强了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加强了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这样就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正式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西汉巩固
汉初,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从而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汉武帝改革管制,组成内、外朝,加强皇权;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的权力。汉武帝还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大一统”局面。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巩固。东汉时期,进一步加强皇权,但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最终形成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4.隋唐完善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基本上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各割据政权为维护统治,都不同程度地加强君主专制。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而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加强了皇权。科举制的施行,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唐朝中期,地方藩镇权限增大,中央政权腐败,导致“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出现,并最终形成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中央集权再度遭到破坏。
5.宋元加强
北宋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为了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采取强干弱枝的措施,进一步削弱相权,从兵权入手,解除朝中统兵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然后,派文官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进而收回了地方行政权、财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使北宋形成了庞大的机构和军队,导致战斗力下降等。
6.元朝加强
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7.明朝强化
明朝皇帝大权独揽,废丞相,后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削弱地方势力, 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加强的突出表现。
8.清朝顶峰
清朝设六部,后增设军机处,政治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同时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古代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前后期有着不同的影响。
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
(1)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2)有利于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范围传播,对促进民族融合起了积极的作用;
(3)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有利于防止割据和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
后期以消极作用为主:
(1)政治方面:皇权专制赋予了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极易形成暴政;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权力和政治地位可言,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束缚和压制了中华民族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发挥;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了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扭曲了人格和灵魂,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的局面。
(2)经济方面:皇权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
思想文化方面: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文化专制的日趋严厉,严重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君主专制制度是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君权至上使得中国大一统的社会格局和版图能维持了近2000年。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融合。君主专制也有其落后的一面,对于人权和民主,自由而言是格格不入的。特别市在资本主义兴起的近代,成为阻碍中国发展的一大束缚,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君主专制拥有鲜明的特征:
(1)君主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在专制国家里,法律仅是君主的意志,皇帝集立法、司法、行政等大权于一身,天下之事皆决定于上。君口一言,君言的好恶成为评是非、功过的最高原则。君主凌驾于一切之上,极易出现专横、残暴,而臣民则被剥夺了权利和自由。
(2)无数的大小官僚,作为君权代表对百姓实行专制统治。这些官僚是皇帝的奴仆,随时听从使唤。他们在辖区内代表王权统治百姓。
封建,在中国古代,是指秦统一以前,周王朝封邦建国之意。我国古代以来长期是君主专制制度,然而根据马克思的学说,社会发展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规律是不可违逆的。中国封建社会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西周封建制,第二阶段是商鞅变法后形成的战国封建制。第一阶段,一般的历史书籍往往将西周定义为奴隶制社会,这个观点在史学界历来争议颇多,翦伯赞先生就认为西周是封建制而非奴隶制。西周的分封制是典型的封建领主制,这个制度到了春秋时期就已经陷入崩溃状态,到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到了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就是各诸侯国内部的封建领主均被削平,诸侯国的国君成为唯一的领主,其中秦国做的最彻底,所以他们后来统一了天下。秦统一六国的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秦在全国范围内削平其它领主的过程,最终秦始皇成了全天下唯一的领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