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
2020-09-10王翠香
王翠香
摘要:情境教学法符合语言发展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有助于教育目标,能激发学生学习语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创设情境”,本文阐述了当前小学教学情境创设中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作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创设情境”,如创设的教学情境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疏离,与生活实际脱离,或者设计的情境没有内涵,只是课堂的装饰或摆设。作为设计者,教师要提高素质,增强情境创设艺术,转变教学理念,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设计多样化的情境,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
一、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将创设情境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确实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学习成绩,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教材中所表达的情感,并随之产生共鸣,激发起内心深处的学习热情。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小学语文的学习质量,还会促进小学生想象力的开发,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教学课堂。
1.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定义
创设情境教学法主要是指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用多种手段对教学知识进行一定的模拟以及情境重现,从而达到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中,采用这种学习方法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把握。创设情境教学法是鼓励老师通过把课文的情境还原,让学生置身其中进行学习并且加深理解。
2.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很多精彩的课文,这些文章有利于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小学语文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要利用好课本上的资源,为学生设计与主题相应的情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及理解文章的大意以及思想精髓。比如说,教科书上出现小桥、流水、花香、鸟鸣的时候,老师可以把多媒体设备充分地利用起來,找到一些有这些意向的图片设置一些动画声音进行情境的再现,学生在这样生动、丰富情境的刺激下,感知力与想象力等都可以得到极大的拓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
二、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新课标的教學目的与任务用多种方式来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进入课文的情境中去,提高学习质量。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来导入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小学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就要注意有个很好的导入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的状态。比如说,老师可以用一些有趣的言语或者是和课文主题相关的视音频来进行课堂的导入,让学生提前进入课文的情境中,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来触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语文的学习不仅是在学基础的知识,同时也是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一种陶冶与塑造。在教学中,老师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置身情境中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从而完成了对课文内容更深层次的把握。
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来理性地分析课文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对文章的思想和内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创设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提升语文素养,对语文产生兴趣。简单来说,小学语文老师在采用创设情境法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鼓励学生就学习的内容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新课改下的有效情境创设应该根据语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情境生成学习 材料、问题。语文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些情境应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并且蕴涵语文知识。作为教师还应找准情境与知识的切入点,及时生成问题材料。还应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创设情境。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也就是一种基于旧知识,经验的认知建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建构的 “最近发展区” ,认为新知的建构应基于这个区域,才能获得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最理想的效果。因此,立足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创设情境尤为重要。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是我们国家在新的国际竞争的形势下对教育宗旨和 教学内容、方法、过程与空间的一次新的调整。新课程需要我们吸纳教育教学实践中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发展的新方法、新成就。小学语文课堂利用有效情境创设进行的教育是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是学生能够学会学习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有效的语文情境教学,也为我们当前语文的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也有可能将使我们渐渐接近、甚至最终达到语文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时也将引导我们朝着远离应试教育,而向着素质教育的方向迈出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