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电视民生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质分析
2020-09-10黄玉凡
摘 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媒体的冲击非常大,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广播、电视。新媒体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方式之多样,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为此,党中央敏锐地提出新闻单位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面对媒体的融合发展,电视民生新闻编辑该如何提升自己的技能与素养以适应新形势?
关键词:新时期;电视民生新闻;编辑;素质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5-0133-02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们获取民生新闻的途径也越来越多,这给电视民生新闻编辑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为了博人眼球,获得更多点击与关注,很多新媒体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虚假民生新闻,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在这种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编辑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通过不断地學习知识来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从而在保证新闻客观真实性的前提下,更好地完成新闻内容创新,提升新闻吸引力,进而获得更多受众的欢迎,扩大自身的影响范围,更加高效地完成舆论引导工作,为我国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一、电视民生新闻编辑的含义
电视民生新闻是以百姓的视角,报道平常百姓的生存空间、生活状况,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反映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更通俗一点就是关注老百姓的家长里短。
电视民生新闻编辑的工作就是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按照电视新闻的逻辑,有机融合画面、声音、文字、图片等,然后制作成电视新闻传播出来,让人们了解新闻信息。电视民生新闻编辑就是在记者采写的新闻素材或者通讯员采写的素材的基础上,通过对新闻素材的加工,使主题更加突出,文字更加通俗易懂,内容更加精炼,画面更加到位。
电视民生新闻编辑分为视频制作编辑与文字编辑。无论是文字编辑还是视频制作编辑,在某种程度上都决定了电视民生新闻的质量。这是因为,电视新闻存在采编播的流程,记者负责的是第一道流程——采写新闻稿,编辑负责的第二道流程——文字编辑与视频后期制作。如果把完成一条新闻比作一次烹饪的话,记者采写素材就是准备菜的工作,编辑就是负责烹饪的厨师。这说明电视民生新闻编辑很重要,新闻编辑工作者的能力决定新闻的质量。提高电视民生新闻质量是当前电视新闻编辑的首要任务,要求我们重视与培养编辑工作者,以满足新时期人们对电视民生新闻的需求。
二、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意义
(一)准确把握引导舆论导向
近些年来,电视民生新闻不时出现虚假报道、失实新闻,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1]究其原因,就是记者报道民生新闻时出现角度的错位和越权干预,个别记者在新闻稿件中直接站出来说话,对新闻当事人指手画脚,或者越权干预司法、执法。要杜绝这种现象,电视民生新闻编辑就要当好把关人。只有电视民生新闻编辑把好关后,才不会出现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现象,才不会出现记者对新闻事件妄加判断的情况。
(二)语言通俗易懂,画面精准
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与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相比,语言上没有那么正规、严肃,更多的是口语化、通俗化;新闻播报的方式也没有时政新闻报道那么僵化,而是更加“接地气”,因此电视民生新闻编辑在修改稿件时也往往要尽量简单化和口语化。另外,要怎样才能突出现场感、使用什么特技、配什么音乐,这些都是电视民生新闻后期编辑时要考虑的事。
(三)抓住有效信息,巧妙编排节目
新闻工作主要职能是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因此电视民生新闻编辑在对民生新闻稿件把关时,要看新闻在报道百姓身边事、反映百姓喜怒哀乐的时候,提供了多少有效信息含量,受众究竟能够得到多少帮助。[2]同时,电视民生新闻编辑做好每天的新闻节目编排,也是一种再创作。新闻节目编排得好,会使新闻更加出彩。
三、新时期电视民生新闻编辑应该具备的素养
(一)新闻素养
电视行业拥有非常强的综合性,对电视民生新闻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讲,新闻素养是其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民生新闻编辑属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岗位,编辑工作者必须可以迅速准确地完成对新闻事件的价值判断。[3]特别是在当前这个新时期,电视民生新闻编辑更需要拥有较高的新闻理论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独特的认知能力以及良好的实践能力,充分了解新闻的重要作用,准确把握受众心理,并在选题时重视知识性与趣味性,在不违背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前提下大胆创新,这样才可以编辑出更具吸引力的民生新闻,获得受众的认可与青睐。
(二)政治素养
对电视新闻编辑来讲,必须拥有过硬的政治素养,民生新闻编辑同样如此。这主要是因为电视新闻传播广泛性极强,并且电视新闻工作拥有很强的纪律性、政策性和政治性,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其必须坚持的原则。电视民生新闻编辑必须拥有优秀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度,保证自身政治立场正确,在客观报道里面适当融入主观倾向,熟练使用党的政策方针为群众答疑解惑,从而为我国民生事业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三)创新意识
在新时期,要想更加高效地完成民生新闻编辑工作,提升新闻内容吸引力,电视民生新闻编辑必须拥有独到的思维以及灵活的应变能力,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在不违背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大胆创新节目内容以及形式,使用新的宣传方式开展工作,以扩大新闻的影响范围。除此之外,在当前这个互联网信息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编辑还应该拥有优秀的语言组织表达写作能力、剪辑能力、社交能力、编辑策划能力以及审美素养,这样才可以自主完成优秀民生新闻的采写编辑工作。
四、电视民生新闻编辑工作的现状
(一)电视民生新闻编辑安于现状
一些电视民生新闻编辑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家庭、子女、娱乐上,对新闻是否出彩、播出的效果如何、收视情况是否满意等不管不问。由于大多数市州级以及县级电视台没有收视率考核,电视台算得上是“铁饭碗”,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编辑对节目精彩不精彩、观众满意不满意等情况从不关心。
(二)观众互动程度不高
在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播报中,方向是单一的,观众只能被动接收,话语权在编辑手上,观众如果有想法或者意见,不能与编辑交流互动。
(三)内容单一,缺少大民生视野
目前,电视民生新闻编辑往往根据观众的喜好,将题材锁定在邻里纠纷、夫妻吵架、婚外情、交通拥堵以及凶杀案等方面,显得庸俗、肤浅,没有深度与厚度,不能很好地给予弱势群体相应的关怀、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舆论导向,也就是缺少大民生视野。
(四)节目传播方式单一
现阶段电视民生新闻的播放时间都是固定的,观众必须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才能收看,否则就看不了。目前能够守在电视机前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电视伴随着这一代人成长和变老,由于年纪的原因,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观看电视。
五、新时期电视民生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一)培养编辑工作者的创新意识
目前,新媒体迅猛发展,大家已经习惯通过手机端来获取信息。这种方式比传统媒体更加准确、快速、便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在这种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编辑必须进行创新,要创新思维、策划、编排等方面,才能与时俱进,转换思路,编辑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优秀新闻作品。
(二)转变编辑工作者的思维方式
目前,电视民生新闻已经形成相对固化的思维模式,虽然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近20年来有很多可喜的经验,但到了今天,这种固化的思维模式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创新发展。[4]当前电视新闻行业处于融媒体发展的关键节点,如果不能做出有效改变和应对,革新运作思维模式,可能最终会被社会发展淘汰。基于此,电视民生新闻编辑要主动转变思维方式,调整工作方法,积极探寻可行性举措。
(三)提升编辑工作者的新闻敏锐度
民生新闻编辑工作者的新闻敏锐度直接决定新闻的整体质量。因此,在平时工作的时候,编辑工作者一定要多加强政策理论学习,提升自己发掘新闻的能力,这样才可以提升新闻的整体质量和价值,使民生新闻内容更加丰富,吸引更多人关注民生新闻,促进电视民生新闻发展。
(四)提高编辑工作者的制作技术
想要提升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质量,就必須提升编辑工作者的工作能力。编辑工作者只有熟练掌握了全新的技术和知识,才可以快速、较好地完成新闻编辑工作,才能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质量,比如准确剪辑镜头、增强现场感、合理运用音乐与特技、制作短视频、通过新媒体展现深度报道等技术。
(五)运用现代技术传播新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被运用到了很多的行业中。编辑工作者可以通过微信、抖音等来传播新闻,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提升新闻的时效性,促进新闻媒体发展。
(六)增强编辑工作者的责任心
在新时期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编辑工作直接决定新闻内容的质量,而编辑工作的质量是由编辑工作者决定的。因此,现阶段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必须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并且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任,因为没有责任心一切都是空谈。
六、结语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电视新闻行业也不断发展,这就需要新闻编辑工作者在平时工作的时候要有一个更高的标准,而且要增强自身的工作意识,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这样才可以确保新闻编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与此同时,还需要创新电视新闻的业态,使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除了以往电视播出的方法之外,还可以使用新媒体技术和直播来传播新闻,这样就可以使民生新闻的覆盖面更广,从而有效提升电视民生新闻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促进电视民生新闻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美洁.新时期电视民生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质探讨[J].新闻传播,2017(12):48-49.
[2] 李永清.新时期媒体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合理定位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18):186.
[3] 陈海瑛.新时期电视新闻媒体传播正能量的路径分析[J].丽水学院学报,2014(06):87-90.
[4] 古丽茹孜·苏来提.从新闻媒体社会责任的重塑看新疆媒体新时期的角色定位[J].新闻传播,2014(12):78-79.
作者简介:黄玉凡(1973—),男,本科,主任记者,研究方向:民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