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020-09-10辛巧红
辛巧红
摘要:有些学者认为,勤奋和天赋是学好语文的两大元素,实际上这样获取的语文知识、语言技能和语文考试成绩只是建立在被动学习上,并不是出于学习兴趣所得,学习过程失去了本有的精神及意义,因此,兴趣是学好语文的根基。初中语文作为初中教育的一大主科,对于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以及今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初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获取愉悦、高效的学习体验。本文就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出了几点看法,旨在通过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激发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初中语文教师将现代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到教学课堂上,提升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关注度和培养力度,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动机。不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互动较少、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不足、教学氛围枯燥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情况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兴趣二字成为形式化的存在,没有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细节上,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仍旧有待提升。基于此教学现状,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兴趣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所面对的重要问题。
1 精心设计新课导入,诱发学生好奇心理
能否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导入新课,直接决定着接下来学生新课的学习情况,关系着学生对语文知识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新课导入环节,结合对学生的了解,遵循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需求,采取能够吸引学生眼球的谜语导课、微课导入、巧设疑问、故事导课等新颖的导课策略,力求诱发学生好奇心理,让学生可以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求知欲望,从而获取充沛的学习兴趣,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提升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观沧海》这首气势磅礴、充满曹操丰富想象力的古诗前,教师采用音乐导课法,在课堂上先为学生播放由歌手吉克隽逸演唱的《观沧海》歌曲音频,用音乐将古诗内容和学生联系到一起,学生对于流行音乐非常感兴趣,注意力被歌曲所吸引,不自觉思考着歌词内容,这一过程中结合音乐感受对歌词产生了更多体会。接着教师引入本节课的新知识对学生说“同学们,这首歌曲好听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歌词,大家想要学习吗”,学生积极回答“想”,在接下来的古诗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用歌曲的方式加快了理解、记忆和背诵古诗的效率,获得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2 结合课文巧设情境,触发学生阅读兴趣
有些初中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对教材课文的阅读兴趣不高,当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自行朗读课文时,学生普遍抱着敷衍了事的心理,并没有真正在阅读中与文本、作者“沟通”,只是机械化的将教材文字通过自己语言表达出来,导致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刻,影响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课文情境,通过直观可视的多媒体课件触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可以在强烈的视觉、听觉多重刺激下,对课文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在阅读中能够自然而然的将感情融会贯通进去,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此外,可视化教学策略的实施,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对课文意境产生创造性联想,便于学生深入领悟课文的内涵,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例如,在教学《黄河颂》这篇课文时,教师课前做足了备课工作,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与课文意境相呼应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观看,课件中黄河的真实图片、视频让学生震撼于黄河的雄伟,感叹民族这条母亲河,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在这种情绪的驱动下,学生获取了源源不断的阅读动机,将自己对中华民族的浓郁情感融入到课文阅读中,细细体会作者通过诗歌赞颂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反复的赏析诗歌,变以往的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3 恰当渗透情感教育,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主要桥梁,在以往的初中语文课堂上,一些教师讲解语文知识的方式十分机械化、形式化,仿佛不带着任何感情色彩,只是在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师的知识教学任务,导致师生关系距离较远,教师不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学生不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久而久之削弱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氛围一度冷漠、枯燥。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初中语文教师要提升思想认识,意识到语文教学不仅仅知识语言知识的讲解传授,也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明白教师所肩负的立德树人重任,在课堂上改变死板的教学方法,恰当渗透情感教育,着力拉近师生关系,构建互动型的语文课堂,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在愉悦、轻松、平等、自由的氛围中,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学全程中,和教师一起挖掘探索语文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杨利伟的《太空一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穿插给学生讲述宇航员的训练故事、杨利伟返回地球后胜利微笑背后的故事,学生被杨利伟为国奉献的精神所打动,在课堂上不再嘻嘻哈哈,而是异常庄重的阅读课文。教师设计以下三个问题,强化情感教育的效果。①同学们,课文第一段便是“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作者为什么会这么想?(学生感受课文文字背后所代表的生死考验)②课文中作者为什么频繁使用“我感受到”的句式?(学生思考楊利伟严谨的科学态度)③杨利伟在遇到各种危险困难时的表现,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深刻体会中华民族的坚毅果敢和伟大智慧,立志要做一名像杨利伟一样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4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元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发挥出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各方面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玲.初中语文高效性教学探究[J].学周刊,2019(24).
[2] 唐小艳.初中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探讨[J].文存阅刊,2019(06).
(作者单位:甘肃省渭源县蒲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