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朋辈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构建和培养机制
2020-09-10付蓉
付蓉
摘 要:朋辈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朋辈心理健康的教师教育队伍做立体式的构建,明确各个层面的朋辈的工作职责和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根据各个层面的朋辈的角色定位和职能分工,制定有针对性和系统化的培训方案,提升朋辈的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基本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立体式的考核和激勵机制,促进朋辈队伍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词:高校;朋辈;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6-0060-02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校互动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17-JKGHYB-0080)
一、研究背景
(一)国内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工作的发展情况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起逐步发展,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已经发展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得到了蓬勃发展。特别是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同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做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共教育部党组在2017年引发了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强调促进心理育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全面提升广大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养。
(二)西方国家对于朋辈辅导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产生了朋辈辅导。1969年,心理学家威兰德发表了关于受训的高成就中学学生在咨询团体中帮助低成就学生的研究报告。这篇报告成为朋辈咨询领域的第一篇论文[1]。20世纪70年代,朋辈辅导运动在美国加州发起[2]。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美朋辈互助会(后更名为全美朋辈教育联合会)的成立和不断发展,朋辈心理咨询得到更多学者的探讨和关注,朋辈心理咨询有了统一的实施标准。20世纪末,美国朋辈心理咨询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研究内容进一步深化[3]。
(三)高校朋辈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现状
第一,朋辈队伍的构建缺乏系统性。很多高校的朋辈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缺乏明确的分工、立体式的构建、系统的培养和考核机制[4]。
第二,班级心理委员培训缺乏实效性。由于很多高校面临着对全校上百名甚至上千名的班级心理委员,做到专业化和系统性的培训仍然很困难[4]。另外,培训师资力量的缺乏也使得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
第三,缺乏规范的选拔、培训和考核机制。朋辈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除了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巧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个人素质,如责任心、同情心、爱心和耐心等[5]。然而,很多高校在对朋辈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进行选拔时缺乏规范的选拔方式,也未能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有效的考核。
二、朋辈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构建
第一,朋辈咨询员。由心理中心选拔和管理的朋辈咨询员,应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资质,可以为来寻求帮助的学生提供准专业化的心理辅导,并有能力设计、组织和开展团体辅导,素质拓展等心理相关的活动[6]。
第二,班级心理委员。以班级为单位的心理委员,组织开展各种班级活动,如在开展心理班会中,辅助辅导员、班主任做好班级同学的心理健康工作。
第三,宿舍信息员以宿舍为单位的宿舍信息员。时时关注宿舍同学的心理状况,及时上报可能出现的危机情况。
第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7]。
这样的立体式构建,符合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建立立体式网络工作体系的特点。各个层次的朋辈既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既分别实现了其功能,又共同发挥了陪伴成长、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危机报告和准专业服务的作用。
三、朋辈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培养与考核
(一)培训与培养的系统化、结构化
1.朋辈咨询员准专业化培训
朋辈咨询是由受过训练或督导过的非专业人员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过程,相对专业心理咨询而言,其被称为“准心理咨询”[8]。很多研究者都认为,对于朋辈咨询员培训的重点是针对性强。培训应既有专业知识又注重朋辈咨询员的自我提升。
2.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信息员分层化培训
由于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信息员能够及时、真实而广泛地了解学生中的心理危机信息,更好地帮助广大学生。因此,培训应由学校和各二级学院共同承担,侧重在于明确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提升班级心理委员的理论水平和工作方法,了解学校的心理健康资源并及时推荐给有需要的学生,以及提升心理委员的素质。
宿舍信息员作为学生和班主任、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沟通的桥梁,也在学校工作网络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人数多,应由各学院组织培训。
3.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培养
学生会是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培养应注重心理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团队凝聚力等[9]。
(二)选拔与考核的系统化、标准化
1.明确选拔标准
首先要明确选拔标准和任用期限。对朋辈咨询员的选拔,应注重学生的相关资质和相关专业的学习情况。尽量选择沟通能力强,具有同情心、责任心、耐心和爱心的的高年级学生,任期为1至2年。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信息员,应选择具有责任心、耐心、乐于助人、有一定组织力的学生,应尽量避免换届,任期4~5年。学生会心理部成员和心理协会成员在选拔时应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注重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
2.制定考核标准
关于考核标准的制定,根据河南中医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做了一些思考和总结。
对于朋辈咨询员的考核,可分为日常工作考核、培训情况考核、专业考核、实际工作表现等。还需对其组织能力、领导力和沟通能力进行考核。
对班级心理委员的考核,可分为学校和学院两个层面的考核。学院可结合本学院的要求,对班级心理委员的日常工作、活动开展等方面进行考察;学校可通过心理委员技能大赛、理论考试、参加培训等情况进行考核。学校和学院每年都会对考核优秀的心理委员进行表彰。
学生会心理部由团委和心理中心共同考核与评估。考核内容包括活动开展情况、宣传情况、资料汇总情况、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情况。学校也会对评选出的优秀社团和个人进行表彰。
四、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
由于种种原因,本次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对于朋辈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分层培训的有效性,只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培训方法,并未对各项培训进行有效性的定量研究,因此培训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有待验证。
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教师,笔者还将从理论和实践的方面继续探索高校朋辈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制度构建、培养培训、考核奖励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下一步,我们将更深入地进行研究,并对高校朋辈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各项培训和考核机制做定量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鞠晓辉,何召祥.班级心理委员的选拔与培训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
[2]詹启生.心理委员工作手册[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137.
[3]韦志兆.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委员培训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0(3):71-72.
[4]成静.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博硕论文,2012.
[5]宁盛卫,姜凤云.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初探[J].文教资料,2011(16):229-230.
[6]钟向阳.高校朋辈辅导员人本主义培训模式研究[J].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14):24-27.
[7]毛广.中美朋辈心理咨询的比较研究[J].赤峰學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8):81-83.
[8]陈晓,吴月.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管理模式探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4):102-104.
[9]董秀娜,刘洁.高校心理委员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3(4):79-80.
(责任编辑: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