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域下文化志愿者服务的实践路径探析
2020-09-10李鹰
李鹰
摘 要:伴随着精准文化扶贫政策的稳步推进,汉滨区以高素质的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与具有特色的多元文化志愿服务模式照亮了“文化小康之路”,致力于将汉滨区打造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但是汉滨区在发展文化志愿服务过程中面临着文化志愿者供需不平衡、激励制度不完善等困境。基于此,汉滨区应加强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加大财政投入,活化激励机制、整合文化服务资源、优化年龄结构,以保证公益文化服务的有序推进。
关键词:文化志愿者;文化扶贫;公共文化
伴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稳步推进,中国各省、市、区(县)、镇乃至村均在反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在所获成绩面前,我们不得不思考:建立在经济全面发展之上的经济脱贫背后,更要注重精神层次的文化脱贫。要保证国民实现长久富裕,还要让原本处于贫困环境的人民群众思想变活,避免“思想懒汉”出现。因此,在精神与文化的扶贫道路上,离不开文化志愿者作为情感中枢的关键作用。
一、文化志愿者的引入
伴随着物质水平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供给已然产生了难以避免的供求矛盾,失衡的供求关系,使得文化志愿者应运而生。所谓文化志愿者,指的是出于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而不计报酬地为他人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人。与生活中常见的普通志愿者相比,文化志愿者除了具有普通志愿者的自愿性服务意识外,还要具有较强的文化艺术专业性。可以说,在加强我国文化体系建设与发展文化强国、培养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文化志愿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阶段,安康市汉滨区在稳序推进公共文化共享与普惠进程中,因地制宜地实践陕西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以省级财政补贴的激励手段招募文化志愿者,用这部分人的力量来带动更多人实现精神脱贫,以缓解因地域发展差距而造成的文化知识“贫富”差距。
二、文化志愿者与安康市汉滨区精准文化扶贫的
关联性
(一)是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有力助手
“全能型政府”的路径规划让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上的力量略显吃力。因此,以文化志愿者之力弥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不足是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新路子、新举措。
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越来越接近,解决民生问题,将人民日益增长的基本文化需求纳入到政府常规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进程当中,是当前建设服务型政府与推进探索公共服务路径的目标与任务。现阶段,诸多发达地区的文化志愿服务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中西部地区因地域发展差异而在文化扶贫方面与之产生差距。因此,安康市汉滨区政府积极借鉴先进经验,以贫困落后的乡镇、村为重点扶持对象,因地制宜地按照公益性均等性的原则派遣文化志愿者,在保证文化志愿者基本生活保障的前提下,为落后地区文化志愿服务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推进精准文化扶贫工作的中坚力量
安康市汉滨区地处秦巴山区,在中国西部扶贫工作中属于深度贫困地区。近几年在决战脱贫攻坚的工作推进中,以文化志愿者为文化宣传主体,在乡镇、村(社区)进行文化艺术普及,以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
此外,决战精神中所述的脫贫攻坚并非易事,“一时之功”在文化脱贫中是不适用的。汉滨区政府在加强落后地区公共文化基础建设时,坚持“以点带面”的“分子扩散”思想,文化志愿者便是偌大文化脱贫工程中的“点”,将其投入到某片区进行文化艺术宣传、培训和辅导,使先进的文化思想在潜移默化间感染和引导贫困地区的群众。推进精准文化脱贫,文化志愿者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三、安康市汉滨区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实践
(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加强文化志愿者技能培训
为了给乡镇、村(社区)带去良好的文化志愿服务,满足群众各类文化需求,安康市汉滨区尤为注重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通过文艺展演、培训辅导、交流展示以及非遗传习体验等多项举措来提高志愿者队伍的艺术素养和凝聚力,逐步形成社会多层面人士参与的联动型、专业化、梯队式志愿者服务团队。以汉滨区文化馆总分馆为例,2019年,汉滨区文化馆总分馆“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中,文化志愿者将培训辅导与展览展示、大赛活动紧密结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参与情况如下图:
(二)多元服务,打通文化惠民之路“最后一公里”
润物无声,以文化人。安康市汉滨区在打通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进程中,针对地方群众精神文化短板开展“文化小康行动”等系列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用“路灯式”“菜单式”“订单式”等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切实将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传播至贫困乡镇、村(社区),用扎实、高效的文化志愿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现贫困地区文化精准脱贫,为汉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举足轻重的公益力量。
四、安康市汉滨区文化志愿者工作实践的困境
(一)文化志愿者资源供求失衡
失衡的地域发展与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文化志愿者队伍,让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文化志愿服务推进显得步履维艰。我国东部地区的文化志愿服务水平整体优于西部地区,发达地区的文化志愿服务供给能力高于落后的发展中地区。长此以往,这种发展差距导致了文化志愿资源在分配比例上严重失衡,也使得西部落后地区政府即使提供补贴,也很难吸引到优秀的文化志愿人才深入贫困山区进行文化志愿服务。
(二)文化志愿激励机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文化志愿服务仍处于发展探索阶段,其发展体系远不如发达国家的体系规范完善。其中,在文化志愿服务激励制度建设方面仍然缺乏规范性和适用性。当前,安康市、区文旅广电局响应国家“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的号召,但在人才激励方面,由省级财政直补每年每人2万元,作为文化志愿者在偏远乡镇、村(社区)开展文化服务的往来交通与食宿补助,而地方财政并无资金投入,激励方式单一且成效不明显。长此以往,单调的激励方式会削弱贫困落后地区文化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在这种激励机制不完善,市、区财政补贴空白的情况下,文化志愿者无法在物质与精神层次获得激励,为西部落后地区文化志愿服务埋下人才流失、缺失的隐患。
(三)文化志愿者年龄结构不均衡
文化志愿者是实现中西部区(县)文化脱贫的重要力量,当前,汉滨区文化志愿者多为中老年组成,老龄化的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在深入贫困乡镇、村服务时会受其自身身体情况所限,很难更好地、持续地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服务时间和质量也不理想。由于志愿服务开展本身就存在着机会成本,大学生、在职人员等年轻化的血液因激励方式单一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而缺乏志愿服务热情。老龄化的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又经常会出现难以持续和中途退出的行为,使得志愿服务效率、效果长期无法提高,不能更好地满足贫困地区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四、安康市汉滨区发展文化志愿者服务路径探索
(一)加强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多元化建设
民间俗语中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谚语,运用到汉滨区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当中来说,单一的文化服务模式是不够的。首先,需要提高现有文化志愿者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借鉴其他地区文化志愿服务先进经验,实现本地文化志愿服务的效能最大化。在志愿互动交流中,利用互联网数据建立文化志愿者信息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开通市、区两级和各类志愿者协会之间的交互式管理,为地方文化志愿者招募、项目对接等搭建信息共享平台。通过网络交互式的志愿服务平台扩大宣传辐射面积,整合文化志愿服务资源,保证文化资源不浪费,并根据地方实际及工作需求分级建立“志愿服务总队——志愿服务分队——志愿者”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其次,成立文化志愿者管理中心,由志愿者先锋模范为标杆,以月为单位进行文化志愿者日常管理和经验交流,充分挖掘现有的文化志愿服务资源,提高志愿者教育、管理与服务的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动态管理,实行灵活的进退机制,使得文化志愿服务朝着规范化、合理化、有序化方向发展。
(二)加大财政投入,活化文化志愿者的激励体系
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要在文化志愿者精神与物质激励的互补性激励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在招募与派遣文化志愿者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文化志愿者深入贫困地区所需的基本生活保障,又要能满足文化志愿者在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后得到预期的精神需求。健全完善、行之有效的志愿激励制度,以财政补贴与民间募资相结合的方式,保障文化志愿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运用精神激励来传播志愿精神。比如,用志愿者互评、群众反馈等方式选出文化志愿服务先锋模范,将其事迹在市、区公共场所公示栏等处展示,进行广泛宣传,提升文化志愿者工作幸福感和自豪感。
(三)建立长效服务机制,注入文化志愿服务新鲜血液
为实现汉滨区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与持久化,除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与完善激励机制外,还需要优化文化志愿者的年龄结构。积极主动与高校、企事业单位联系、合作,整合文化志愿者资源,建立健全青年文化志愿服务网络,将有艺术特长专业人才纳入到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当中,同时优化这些青年文化志愿者的服务时间,使得青年志愿者能够有時间深入贫困乡镇、村(社区)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比如,在读或就职高校的青年志愿者们便可利用寒暑假时间集中进行他们擅长的专业志愿服务;再比如通过授予荣誉称号、提供服务经历等激励方式吸引大学生参加文化志愿服务。也可利用周末、节假日,鼓励各类有艺术特长人才加入到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同时运用文艺骨干与缺乏经验的志愿者配合开展活动的方式,通过传、帮、带,不断壮大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提高文化志愿服务质量,将单次或短时间的文化服务转变成长期志愿服务行为,实现文化扶贫的精准化、持续化。
综上所述,在探索实践文化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汉滨区的文化志愿服务在所辐射区域内已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在落实工作的过程中,汉滨区以“钉钉子”的精神积极探索和实践,紧抓群众知晓率、获得感与满意度,以大数据资源为媒介,“腾云而上”加大文化志愿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扎实打通精准文化扶贫的“最后一公里”,为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服务提供新路子做出我们最大的努力。
(汉滨区文化馆)
参考文献
[1] 黄毓、胡彩红:《新时代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服务探讨》[J].《办公室业务》,2019年第19期,第165-166页。 (下转页)
(上接页)
[2] 楼旭萍:《关于提高文化志愿者服务水平的思考》[J].《文化产业》,2019年第6期,第43-44页。
[3] 付雪可:《浅谈安吉文化志愿者建设的新举措》[J].《大众文艺》,2017年第9期,第8页。
[4] 吴可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背景下文化志愿者工作建设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年第37期,第108-110页。
[5] 沈晓近:《浅析文化志愿者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大众文艺》,2015年第7期,第18页。
[6] 袁湄:《坚定文化自信 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志愿事业》[J].《人民之声》,2020年第1期,第10页。
[7] 黎双:《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服务可持续发展探析——以深圳市龙岗区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服务为例》[J].《公共图书馆》,2019年第4期,第61-64页。
[8] 刘玥彤:《博物馆文化志愿服务的实践与思考——以“春雨工程”文化志愿服务项目为例》[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9年第11期,第153-159页。
[9] 赵莹莹、杨克毅、李勋华:《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以重庆财经职业学院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期,第193、1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