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南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2020-09-10吴亚莉

百花 2020年6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基层

吴亚莉

摘 要:通过对全县各镇(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站的馆舍面积、人员构成、配套设施及经费使用等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存在着镇(办)领导对文化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村级文化室及活动用房产权不清,运行管理不规范,考核机制不健全;文化站硬件设施配备不合理、站(干)人员身份混杂;管理“两张皮”,运行机制不够畅通等问题。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加强文化建设,规范管理体制,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基层文化活动经常化;拓宽文化设施设备的配备范围,加强基层业务培训,扎实抓好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关键词:公共文化;基层;体系建设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关键在基层。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省厅《关于开展县域公共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发挥各级文化馆(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应有作用,提升各镇(办)文化站(室)利用率,有效巩固现有综合文化站(室)在基层传播先进文化的稳固地位,确保基层百姓有一个可娱乐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根据洛南县文旅局安排,由县文旅局牵头,县文化馆、图书馆一行三人组成调查工作小组,采取现场查看、询访群众、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的方法,于2020年3月19日—27日对我县16个镇(办)公用事業服务站的人员配备、职能职责、硬件设施、文化室、投入使用利用率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

一、全县镇(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

截止到目前,全县16个镇(办)均设有公用事业服务站,其中一级站3个(麻坪、石门、保安)、二级站8个(高耀、古城、三要、灵口、景村、永丰、石坡、柏峪寺)、三级站3个(四皓、城关、寺耳)、无级别站2个(洛源、巡检)。从建设的覆盖面来讲,已基本实现了全县各镇(办)、街道综合文化室全覆盖。

(一)建设情况

1、新建馆舍10个。古城站,建于2001年,5间3层,建筑面积433㎡;永丰站,建于2008年,4间3层,建筑面积360㎡;石门站,建于2009年,9间2层,建筑面积360㎡;建于2011年200㎡以上的有石坡、麻坪、四皓、灵口4个站,200㎡以上的有四皓、高耀、保安3个站。

2、财政调拨3个。寺耳站建于2011年,2018年因信用社重建,文化站被拆,由财政调拨,现居信用社旧址,改建使用,6间2层,共计360㎡;景村站,5间3层,建筑面积433㎡,2007年,由财政调拨,使用原景村派出所办公场地;三要站,原址由电影院改造,2015年由财政调拨计生站用房,5间2层,一楼由移动公司占用。

3、合用的3个。城关站,建于2011年,5间2层,建筑面积380m2,与经管站、扶贫办等共居一处,现处城关镇院内,仅占二楼;洛源站4间3层,建筑面积320m2,建于2011年,与镇上多家单位共处;巡检站,原文化站旧址7间平房已成危房,2011年新建,6间2层,建筑面积325m2,因资金及选址问题一直未投入使用,现居巡检镇政府一楼办公。

(二)活动场地、文化舞台及运行情况

石门站文化活动室40m2,室外活动场地2000m2,并有演出舞台1个680m2;麻坪站文化活动室56m2,室外活动场地260m2,有云蒙山文化大院;高耀站文化活动室60m2,室外活动场地240m2,建有双关文化大院;城关建有神龟广场、保安有仓圣广场;寺耳、景村、永丰3站文化活动室平均60m2以上,室外活动场地220m2以上;石坡、四皓、洛源、柏峪寺、古城、保安、巡检、三要8个文化站无室外活动场地。据我们调查了解,目前,全县已建成的16个镇(办)243个村级文化(室),投入正常运行有231个,占到村级文化活动(室)总运行数的90%。投入运行的这些镇(办)(社区)综合文化室也分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镇(办)、街道、村(社区)文化室指导管理工作有人做,开展活动也比较好的。这些镇(办)综合文化站所处地域环境比较好,如麻坪、石门、景村、保安,当地乡村和广大群众经济条件比较好,加之镇(办)领导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工作,使得这些地方的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

第二种情况是镇(办)、街道、村(社区)文化室开展活动断断续续,文化室管理员工资没有按月发放,致使文化室管理员流失严重,村文化活动室不能正常开放,再加上这些镇(办)、街道村(社区)文化室和村委会建在一起,当地村委会为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需要,一般都偏向于维稳形势,村民直接进入到村委会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看书、看报显得相对困难,即使个别镇(办)、村、社区的领导即使偶尔也开展一些活动,也只是为了完成上级文化宣传部门布置的任务而已,距离文化的寓教于乐、群众文化的大众参与性还有一定的距离。

第三种情况是镇(办)、街道、村(社区)文化室只是空架子,改建另作他用现象时有发生。由于镇(办)、街道领导对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相对不够,个别文化站、村(社区)存在有将文化室改作他用或与其他单位同居一处。如:洛源、巡检、城关等站。

(三)人员配置及职责分工

全县文化站共有编制人员113人,在职专业从事群文工作人员56人,镇上借调达49%,由文化、教育、卫生、水利、农业、计生、林业、畜牧、城建、农村公路管理等系统人员组成,其中文化专干占25%、振兴计划占15%、事业单位招聘12%、大学生村官占8%、机构改革合并占40%。如寺耳站,编制10人,人员由原文化专干1人、振兴计划2人、事业单位招聘1人等组成,其中镇政府长期抽调社保2人,镇上抽调1人,扶贫抽调1人,经济办抽调1人,现在职仅4人。城关站编制9人,人员由原文化专干2人、大学生村官2人、计生干部1人、事业单位招聘等组成,其中镇上借调4人,专职扶贫包村2人,在职3人。

2015年机构改革以来,全县公用事业服务站工作职责包括文化宣传、科普培训、环境卫生、扶贫包村、公路管护等多项职责,文化工作只是基层文化站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配套设施情况

98%以上文化站配备有电脑,但因配置较低,无法使用。

省厅配送的锣鼓、演出服装、道具、乐器、图书全部配置至贫困村,站上仅有投影仪、灯光、音响等设备。

(五)经费使用情况

每年省上拨付的免費开放资金5万元、办公经费、村级文化经费都能专款专用,无挪用现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调查中发现,有些镇(办)领导干部对文化工作认识肤浅,只对经济建设、环境治理建设、维稳建设、扶贫建设给予重视,而对于文化建设则较为忽视,因此将大多数党员、干部打造成服务于经济建设、环境治理建设、维稳建设、扶贫建设工作人员,觉得文化工作是一项软任务,未上升到文化自信的高度,对于文化建设与其它方面平衡发展的辩证关系认识不充分、不到位。

二是村级文化室管理相对不规范,文化室管理人员流失严重。

由于镇(办)、街道文化室管理员(500元/人/月),工资没有及时按月发放,致使文化室管理人员存在经常换人现象,而换来的新人一时间又不能尽快熟悉村文化室的业务流程,导致文化室内部管理相对不规范。由于缺乏文化室专职管理人员,国家和各级投资建设、配送的镇(办)综合文化站(室)优质文艺图书、报刊、活动器材也大部分处于无人管理的闲置状态,图书、设备有潜在的流失风险。

三是个别文化室站活动用房资产权限不清,运行管理不规范,考核机制不够健全。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县大部分镇(办)综合文化站活动(室)投资规划还算科学、合理。但也有个别镇(办)村级文化室活动场所因挪用、挤占而严重不足,如城关、洛源、巡检、三要等站,特别是巡检文化站,因设计选址问题不科学,导致7间2层350㎡的业务用房,从2011年至今无法正常投入使用,现暂时在巡检镇政府1楼1间20㎡办公室办公,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多功能活动室、展室等无法正常开展活动。未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机制,个别镇(办)村级文化室流于形式。

四是硬件设施配备不到位,器材闲置、丢失现象严重。

近几年省厅加大了对村级文化室配置力度,但从未给文化镇配送过设备,只有石门、麻坪、高耀、城关、保安等5站配有文化活动健身器材,95%以上的文化站未配备演出服装、道具、乐器,仅石门站有演出舞台,有室外活动场地的文化站仅占50%,只有麻坪、高耀有文化大院,致使全县各镇(办)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不均衡。50%以上村级文化活动器材使用发挥不到位,原来全县383个行政村,机构改革后合并为243个行政村(社区),古城镇姜村合入草店村后,图书室遭水浸严重,导致大量图书损毁,灵口镇东佛村合入上河村后,锣鼓、道具、演出服、乐器基本闲置,出现发霉现象。

五是人员配备不合理。

在全县16个镇(办)文化站中,在职人员身份混杂,涉及文化、教育、卫生、水利、农业、计生、林业、畜牧、城建、农村公路管理等多个系统,16个镇(办)文化站站长仅有1人为原文化专干,其余均从外系统调入,对文化工作不熟悉,业务不精通。镇上借调人员达到49%,其中文化专干仅占25%,且年龄55岁以上占85%,不利于开展群众文化工作。

六是管理机制不畅通。

乡(镇)机构改革后,实行“三权”下放,现有文化站干部人事管理权归属当地党委、政府,而业务指导部门为县文化和旅游局,出现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两张皮现象。文化站干部设岗定级不到位,以前非文化专业的站干,个人评定职称困难重重,工作积极性和工资待遇受到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是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并且明确强调要在大力发展经济、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要以文化建设推动经济、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从而进一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县政府要在每年镇(办)年终考核中,将文化工作纳入考评范围。

二是要创建、规范管理体制,理清管理方式,扎扎实实抓好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要想做好基层文化站(室)日常管理工作,不仅宣传部门、主管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日常工作管理体制,镇(办)、街道一级的文化站也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防止出现文化宣传部门、主管局重视,而负责实际操作的镇(办)、街道一级政府不重视的情况再次出现。要加强目标管理责任制,包含了年底或季度考勤奖惩制度、财务制度、档案制度、工作程序任务、机构性质、编制、经费保障等相关规定,让责任制可以合理运行,细化量化,确保落实到位。

三是要加大投入,核定经费,确保镇(办)综合文化站活动经常化。

除了中央财政每年拨付给各镇(办)、街道综合文化站,不少于5万元免费开放活动经费不得挪用以外,县、镇级财政在允许的范围内,按每人每年0.20元预算,以镇(办)、街道为单位拨付一定的文化活动资金,并把这些投资纳入各级的财政预算加以落实。

四是拓宽文化器材、相关用品配备范围。

建议省厅配送文化设施设备时,要有的放矢,对交通便利,文化活动经常开展的村加大配备力度,做到物尽其用,在财政允许范围内为各镇(办)文化站、县级文化馆(图书馆)配备相应的文化器材、演出服装、道具、乐器、灯光、音响、照相机、电脑、LED显示屏等设备,争取上级投资,为各镇(办)建设演出舞台,扩大或增设室外文化活动场地,便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五是加强业务培训,培养基层文化队伍。

图书馆加大资源共享工程设备、维护及农家书屋管理员的业务培训,加大图书购置力度,拓宽图书范围,侧重现代农业、养殖、种植、科技、科普、文化宣传等方面;博物馆加大文物保护知识、田野调查、防护及村级文保员的业务培训;文化馆利用业务优势,结合各镇(办)实际,定期开展广场舞、锣鼓、秧歌、书法、绘画、摄影、非遗等培训,通过举办比赛、文艺汇演、展览等形式,加强业务交流,提高群众参与度,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议县文旅局开展局属单位与文化站结对子活动,不断提升文化站干部业务技能,加强工作交流。

六是广纳贤才,加强文化人才队伍。

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因职责分工改变,文化队伍人才构成呈多样化,原文化专干仅占25%,年龄55岁以上占85%,出现文化人才青黄不接现象,加之公用事业服务站兼具文化宣传、环境治理、公路管护、扶贫包村等多项职能,文化干部一专多能,显得力不从心,建议人社部门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形式,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多方联动,接纳热爱文化事业的有识之士,加入文化行列,为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献策献力。

(洛南县文化馆)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基层
基层巡览
水泥处理的基层和亚基层再生沥青性能研究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河北方案
唐山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农村大众传播效果管窥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警犬使用法制化体系建设初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