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刻划符号与汉字起源

2020-09-10张华

百花 2020年6期
关键词:半坡陶器起源

张华

文字的诞生标志着人类从野蛮时代向文明理性时代的转变,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在文献记录中的应用,人类向文明时代转变。

汉字作为汉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产生宣告着中华文明的开始,同时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和审美心理结构也使汉字本身发展出独特的书法艺术。

在古代的文献中,有各种关于汉字起源的记载。据《周易·系辞下》记载,“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又:“上古结绳而治、圣人易之以书契。”郑玄注:“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从文字发展的历史来看,甲骨文系统的产生有很长的前文字历史阶段,结绳和八卦是前文字意义上的替代符号。但无论是结绳还是八卦,都不能真正起到书写工具的作用,它只能帮助记忆,却不能表达思想。八卦通过对自然万象的高度概括,抽取出八个符号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并通过这八个符号的演变,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运行规律,这使得八卦在结绳的意义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然而,由于八卦的象征性,它只具有表达相似概念的功能,而不能从文字单位的层面上对应真实的语言。因此,八卦距离文字的意义仍然很遥远。

战国中后期,“仓颉造字”说风靡一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荀子·解蔽》说:“作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韩非子·五蠹篇》:“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文字作为一种符号化体系,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间的思想、交流需要,不可能由一个人独自创造。最多,仓颉作为黄帝的史官,有负责收集和整理的可能。自上古时代文字被巫术师所垄断,成为绝地与天堂沟通的媒介以来,文字应运而生,文字的产生被认为是一个具有超自然天赋的人所创造的,文字的诞生也被赋予了一种神秘而怪诞的色彩:“(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于是穷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栗,鬼为夜哭,龙乃潜藏。”文字是语言的表象:任何民族的文字,和语言一样,都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方面尝试到约定俗成的逐步培育、提炼和发掘出来的。它绝不是个体所创造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有一个长期的过程。

尽管汉字的起源有很多传说,但依据现存最早的原始文字资料考察、推断,最早的汉字起源,可以追溯到二万到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只知道用火和制作骨器。后来,我们的祖先制作了各种各样的石器,如磨光的石斧、锋利的石梭,并开始制作陶器,进入了新的石器时代。瑞典人安特生于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了一处史前人类遗址,出土有红色黑花陶片。而后又在辽宁锦西及甘肃、青海等地发现许多类似的彩陶,画着人、鸟、动物或物体的形状,这些都是早期的图像符号。出土的陶器大多来自可汗李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遗址、蒋寨遗址、西安遗址等。出土陶文较多且集中的是磁山斐李岗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遗址、姜寨遗址等。磁山、斐李岗文化距今约八千多年,位于黄河流域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不是真正的汉字,但却是汉字的雏形。继约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出土了简单刻画的彩陶和类似的文字,这些符号已经从花纹图案中区分出来,把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动了一步。这可以说是汉字的起源。而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来形象一个特定的事物。它简单而混沌,但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趣味。因此,这种简单的书写方式可以称之为史前书法,也可以称之为中国书法文明初期的历史。

半坡遗址发现于1953年,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是典型的仰韶文化遗址,距今已有6千年左右。从1954年至1957年,考古工作者在此进行了五次科学发掘,获得了大量珍贵资料,特别是发现的彩陶上有大量的刻划符号,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半坡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大量具有文字性质的刻划符号,这些刻符大多保留在彩陶上,发现有一百多例,五十多种。这些符号大部分是在陶器未烧成之前刻上去的,也有陶器烧成后或者使用后刻划的。在原始社会中,还没有文字时,人们最初用这些刻符来记事。这些符号,经专家考证,已接近汉字的固定形状,是汉字的原始形态,被称为“字形刻划符号”,简称“半坡刻符”或“半坡陶文”(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刻符》)。

从半坡仰韶陶器刻符来看,这些刻画符号已具有某种抽象表意性质,而不是对自然界动植物的写实性描绘;这些刻符大多刻在陶钵外口沿的黑宽纹带和黑三角纹上,结构简单,大多为单一的线条组合。郭沫若曾对半坡陶文进行认真研究,认为“刻划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如花押或族徽之类。我国后来的器物上,无论是陶器、铜器或其它成品都有物勒工名的传统,特别是殷代的青铜器上有一些表示族徽的刻画文字,和这些符号极相类似。由后以例前,也就如由黄河下游以溯源于星宿海,彩陶上的那些刻划记号,可以肯定地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在《半坡题辞》中郭沫若又说:“仰韶、龙山疑已进入有文字的时期。今来半坡观先民遗址……陶器破片上见有刻纹,其为文字殆无可疑。”我们经过认真观察就会得知,其中许多符号已相当接近于后来的文字。这些刻划符号都是我们的祖先“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们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奇妙,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他们运用高度概括,大胆夸张的手法,汲取大自然的精华,移客观物象,用极朴实而简炼的点、线、面来表示,具有原始文化自然、质朴、神秘、烂漫等特点,是他们对美的体验和创造。

仰韶半坡陶器虽然从文字的角度看,在造型空間上缺乏丰富的构成,但对线条的抽象把握显示出了先民审美经验意识的复杂性,线条形式对现实与自然的超越表明了审美实践领域的自由化程度。“线条和色彩是造型艺术中两大因素,比起来,色彩是更原始的审美形式,这是由于对色彩的感受有动物性的自然反应作为直接基础。线条则不然,对它的感受、领会掌握要间接和困难得多:它需要更多的观念、想象和理解的成分和能力。”有人在思考(仰韶半坡的陶器刻符首次昭示了古人对存在的思考),同时,它对汉字本质意义的揭示也体现了汉字抽象意义的审美(文化选择)。

仰韶半坡陶器刻符之后,大汶口和龙山(公元前5000年)显示了汉字的演变形态(“未必是同一脉络的进化,造型意识明显加强,那时候的陶器文字符号已具有复杂的空间结构和平衡、对称比例等造型关系”)。山字于省吾释为“旦”,认为这个字的上部像日形,中间像云气形,下部像山有五峰形……山上的云气承托着初出的太阳,其为早晨旦明的景象宛然如绘。唐兰将其释为“热”,认为上面是日,中间是火,下面是山,像在太阳照射下,山上起了火,是代表一种语义的意符文字。这表明大汶口象形符号已经超越了半坡符号的纯表意阶段,进入了文字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从半坡仰韶陶器刻符到大汶口象形文字符号再到甲骨文体系的形成,汉字发展脉络走的是一条由抽象到象形再到抽象的道路。这就规定了汉字的抽象性,将汉字置于在史前时期由于对象形符号的描写过于单一而沦为绘画的危险境地。在汉字发展史上,一直存在有“书画同源”的争论,这一概念回避和忽视了汉字早期发展的历史事实,只注重汉字早期发展史上的某一特定表象,不符合汉字起源的历史事实。事实上,从一开始,汉字和绘画就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方向。仰韶半坡以前,汉字的抽象性已经得到了显现,同时期绘画的写实主义倾向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如人面含鱼纹、牵手群舞的写实绘画形象和陶器的抽象刻符,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汉字在前文字时期必须依靠象形文字来摆脱自身的生存危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领域在不断扩大,思维水平和语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许多新的事物和新的概念通过语言和文字来体现,这使得刻符文字陷入了两难境地,而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依靠象形文字来扩充字类。在汉字发展的早期,象形文字是汉字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为汉字在抽象表意基础上的扩充提供了渠道,从而使汉字建立了象形表意文字系统。“中国文字的起源应该归纳为指事和象形两个系统。指事系统应当发生于象形系统之前。指事先于象形也就是随意刻画先于图画。”这种认识无疑符合汉字起源的历史事实。

象形表意审美的文化模式支持了汉字从半坡陶文到甲骨文的长期发展,同时,汉字母体中也产生了中国书法艺术母体。古巴比伦文字和埃及文字,在世界上都经历了象形文字的阶段,大约从公元前4000—5000年,这两种古代象形文字在公元后解体,原因是它们这种纯粹的象形文字,得不到抽象表意的支撑,反而成为了一幅精确描绘客观自然物体的画。以古希腊文为代表的西方标音文字在抽象性上与早期汉字相似,但缺乏独立的空间造型和书写构成的变化,因而缺乏与书法艺术亲和的可能性。汉字之所以能够成为书法艺术的素材,是因为汉字的象形文字超越了模仿的客观对象,获得了独立的符号意义。汉字不仅代表一个或一种对象,还常常代表一种事实或过程,包括主观意味、要求和期望。这种抽象化集约使汉字避免了陷入写实绘画的泥淖。同时,汉字的抽象化是以象形文字為基础的,大自然的各种形态为汉字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文本图式,构成了书法艺术的物质基础。

虽然半坡陶器刻符和大汶口象形文字为我们提供了有关汉字起源的各种历史证据,而且半坡刻符文字的抽象性足以使我们对汉字的本质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从而有效清除了笼罩在汉字起源问题上的各种错误观念,但从汉字发展形态的角度来看,仰韶半坡的刻划符号,甚至大汶口象形符号都不够成熟。然而,汉字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有一个发展的轨迹。仰韶文化时期的陶文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符号,而是具有绘画和文字的双重性质,包含原始文字的元素。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刻符是汉字这种抽象的书法造型艺术的雏形,也是中国书法的源头和先导。这些考古材料足以证明中国书法是从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开始萌芽的。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它已经从无形变成有形,从无规律到有规律,逐渐发展成熟。因此,刻符是汉字出现的基础。

(陕西省国画院)

猜你喜欢

半坡陶器起源
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
老佛爷的茶碗
浅谈仰韶文化彩陶纹样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白鹿原民俗村
中国古代陶器:火与土的图腾
不完美的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