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0-09-10章迪薇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0年7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马克思思政

摘要:本文展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思政的探索,并设计了教学案例。

关键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推进《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提炼课程中蕴含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价值范式,为大学生的人生理想与职业发展、奉献精神与敬业精神等的价值引领和职业规划教学提供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从更高视角解读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意义。

1.问题缘起

目前,该课程的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1西方职业生涯理论本土化的简单搬迁

在教学中,存在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如特质因素论、霍兰德人格类型论、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舒伯生涯发展理论等简单搬迁,从实用角度侧重于西方的人职匹配的理论植入,缺少理论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应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知识引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高课程思政的理论深度,可避免出现学生择业和就业只注重职业的经济价值,忽视职业的理想价值。

1.2国家发展需要对个人职业规划的引导欠缺

教学中需要就业面试、笔试技巧培训的求职技能等提升,也需要掌握时代变迁的职业发展的宏观趋势和国家发展规划的宏观分析,并从爱国主义角度出发引导个人职业规划与国家发展需要结合,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担当。

1.3教育教学方式的单一

目前,该课教授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且多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使职业规划教育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次,可探索研究其他的教学方式,使教育实效更明显。

2.课程思政的目标、内容、方式探索

2.1课程思政的目标定位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从而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本课的课程思政承载着对大学生教育主流价值体系的继承、挖掘和弘扬的特殊职能,不仅要使学生在课程中学习到计划范围的知识体系和规范,而且还要学习到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理论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2.2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

主要可分为六个部分:就业形势与国家发展、职场探索与职业素养、求职技巧与能力提升、职业发展决策与行动计划、职场适应与就业权益、创业教育。探索研究如何把诸如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敬业精神、劳模精神等方面的价值引领,以及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知识引导、以及爱国教育思想渗透下的责任担当意识培养等课程思政内容穿插进入这六个模块开展教学。

2.3课程思政的开展方式

积极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从“独白式”转向“对话式”、“讨论式”、“互动式”、“体验式”、“探究式”,可以采用讲授与训练结合的教学方法,结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角色扮演、企业调研、见习训练、实践锻炼等方法,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在高校较多运用“体验式教学”,该方法对高校就业指导课体系架构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将“头脑风暴式体验”、“调查验证式体验”、“表演式体验”等具体方法在教学方式中的灵活运用,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3.课程思政的案例设计

3.1教学主题:就业形势与国家发展。

3.2教学内容:

1.宏观就业形势和国家发展现状

(1)供求状况。劳动力供给方面,2019年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就逐步趋于下降,同时就业参与率也在逐年下滑,除个别细分市场外,劳动力供给紧缺局面将逐步显现,从而推动劳动力成本进一步上升。

(2)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形势指出在“十二五”期间“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3)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带来国际化人才竞争。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缩短了全球各个国家的距离,使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新组合和配置,引发了国际人才的竞争。

(4)关于“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的学习。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精神,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通过了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制定来了解国家的发展。

2.人物案例

重点讲述马克思的职业观的案例。1835年秋,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写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作文,表达了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文中马克思首先论述了职业选择的重要性,强调选择职业是关系到个人生活目的和生活道路的重大问题。其次,马克思没有考虑选择哪种具体职业,而是把这个问题提高到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态度上加以考虑和回答。最后,马克思表达了在职业选择时并不能只取决于自己的希望和志愿,还必须考虑到多重因素,包括个人的喜好、自身的身体条件以及能力等。因此,选择职业不能为一时的兴趣、渺小的激情和个人的虚荣心所左右。基于这些分析,马克思提出了自己认可的职业选择时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即应该求得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

3.课程思政展开内容

从宏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角度分析,目标视野可以辐射到经济全球化浪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多元、开放社会和网络生活、流行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共生、传统和现代的博弈等内容,介绍当今的世界的发展。

从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涉略来引导大学生关注与聚焦国家发展的需要,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之知,厚植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使爱国主义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从马克思的职业观的案例来理解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崇高。同时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把这种情绪体验的积累强化成为幸福体验,引导学生认同职业理想崇高的主观幸福感。

3.3教学方式

通过体验式学习,设计马克思的职业观案例的研讨。设计场景,让学生展开各种职业观的分析研讨与辩论。并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投身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的幸福感。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理工大学2019 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 jgyb20193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章迪薇(1976.4-),女,汉族,浙江绍兴,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马克思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最有思想的句子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