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用证结算方式下卖方风险及防范

2020-09-10王芳邓秋萍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防范对策

王芳 邓秋萍

摘 要:在国际贸易中,信用证结算方式是目前较为常见的一种结算方式,受到国际上众多企业的推崇。该结算方式主要是在银行信用基础上,买卖双方通过银行进行结算的方式,采取信用证结算方式能够有效降低买方和卖方的交易风险,提高贸易双方的贸易能力。但是买方和卖方在交易过程中,采用信用证结算方式进行结算时,虽然交易风险被降低,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换而言之,信用证结算方式在一定条件下仍存在各种风险,会造成买方或者卖方的损失。为提高交易双方的风险控制能力,本文主要从卖方角度出发,基于信用证结算方式下卖方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风险防范措施,从而降低賣方在交易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确保卖方的利益不受损伤。

关键词:信用证结算;结算方式;卖方风险;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7-0040-02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2017GWQNCX003)

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有效带动了周边国家与我国的贸易往来。据不完全统计,在国际贸易中,信用证结算方式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约占全球贸易结算方式的四分之一,我国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交易时,采用信用证结算方式进行结算的比例高达60%,远远超过国际信用证结算方式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对外贸易业务较为广泛,大多企业在结算时更倾向于信用证结算。虽然信用证结算方式在全球应用率较高,并基于银行信用基础上,可信度较高,但是在结算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交易风险,为避免我国卖方在国际贸易中经济利益受到损失,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需要在选择信用证结算时对其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防范,通过预防可能存在的风险避免在贸易结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经济损失现象[1]。

一、信用证结算方式的含义

信用证实际就是指银行信用。在国际贸易中,买方和卖方进行交易时,选用信用证结算方式实际就是以银行信用为载体,通过银行的中介功能,使买方和卖方完成交易的过程。一般来说,相比起商业信用而言,银行的信用要更高,在进行国际贸易交易时,更容易被买方和卖方所接受。在采取信用证结算方式进行结算时,当卖方向银行提出开具信用证时,银行应根据卖方的需求给予书面承诺,当卖方达到信用证所开具的条件时,有关银行应根据相关的付款承诺进行付款,通过采取信用证结算方式进行结算,能够有效保障卖方的利益,使卖方在交易时规避一定的风险,降低卖方的收款风险,避免出现货物交付成功后,货款迟迟未入帐的情况发生[2]。

二、信用证结算方式下卖方面临的风险

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卖方和买方选择信用证结算方式进行结算时,风险相对较低,但是并非没有风险,在采用信用证结算方式进行结算时,卖方仍然存在一定的收款风险。其中,主要包括信用证欺诈、银行商业信用风险、单证不符、开证不及时、付款责任人、开证行无力付款、资信不良以及开证软条款、潜规则等风险。

(一)信用证欺诈和商业信用风险

卖方与买方在进行交易时,卖方为避免出现收款风险,在与信用银行签订相关结算合约并向银行提出开具信用证,存在信用证欺诈和商业信用风险。买方在交易过程中,伪造相关的信用证,在开具信用证时,开立假证给卖方,哄骗卖方将货物发出后,没有按照双方的约定进行付款,卖方拿着假的信用证去银行收款时,发现买方开具的信用证为伪造时已经无法追回全部或者部分货物,导致卖方出现货款两空现象,从而造成卖方严重的经济财务损失,存在此现象主要是由于买方利用与卖方之间的商业信用,进行信用证欺诈[3]。

(二)单证不符以及开证不及时风险

卖方与买方在进行国际贸易交易时,通过采取信用证结算方式,能够有效确保卖方的利益不受损失,开具信用证的目的是确保自身利益不受损失。信用证结算方式主要是一种开具单据的业务,卖方为确保自身发货顺利,能够按照约定获取相关的货款时,一定要确保单具开立的内容是否与实际相符合。实际上,买方在开具信用证给卖方时,为了能够扩大自身的商业利益,在向银行开立信用证时容易出现单证不符以及开证不及时现象,导致卖方的利益受到威胁。当发生信用风险时,由于单证不符以及开证不及时,导致卖方虽然按照约定向买方发货,但是由于信用证在开立时存在一点细微的错误,银行将在付款时对本次交易采取拒付的行动,从而造成卖方的经济损失,例如在开具单证时卖方或者买方的相关信息填写错误等。同时,由于开证不及时导致卖方在发货后仍没有收到相关的信用证时,容易造成卖方经济损失[4]。

(三)付款责任人、开证行无力付款和资信不良风险

当卖方和买方采取信用证结算方式进行结算时,如发生开证银行破产、倒闭等现象时,将无法完成信用证开具的相关条款和内容,导致卖方无法收到银行的付款。由此可见,在进行国际贸易时,采取信用证结算方式进行结算并非是万无一失、最保险的交易方式。在一般情况下,当某些小国内部出现动荡时,往往存在银行被迫倒闭等风险,从而导致银行无力付款的风险发生。另外,由于卖方和买方在选取交付银行进行交易时,开证行由于资信不良等原因,在开具信用证后,往往由于自身经营不善、内部管理混乱等原因,存在无力付款的风险,从而出现赖帐、躲避等现象,造成卖方经济损失[5]。

(四)开证软条款、潜规则风险

在进行国际交易时,买方为了能够在交易中占据主导地位,掌握贸易主导权,在与卖方开立信用证时,往往会在信用证中添加一些“软条款”,这些“软条款”更有利于买方,且存在一定的隐蔽性,导致卖方在审核信用证时,没有第一时间发现潜在的风险和“软条款”。当卖家按照约定发货后,买家在到货后进行付款时,往往会根据信用证内的软条款进行付款,导致卖方的利益受到损失。这些“软条款”也被称为“陷阱条款”,当信用证内含有 “软条款”时,会导致卖方处于被动地位,造成贸易不公平现象发生,买方通过信用证内的软条款交付货款,往往无法百分之百交付,会以各种理由苛扣卖方,导致卖方经济利益受损[6]。

三、信用证结算方式下卖方风险防范对策

(一)防范信用证欺诈

卖方与买方在进行交易时,为避免出现信用证欺诈现象,卖方在要求买方开具银行信用证时,需要向银行核对信用证的真伪性,并校验信用证上的密押和签印是否真实有效。如在核对和审核过程中,发现印签、密押不符或者信用证造假现象时,卖方需要及时与买方进行沟通,并拒绝发货,避免草率发货而发生经济财务损失等现象。同时,卖方在面对不按合同开立信用证现象时,必需由专业的工作人员对信用证开具的内容进行核对,并审核信用证条款与合同是否一致,防止出现信用证欺诈和商业信用风险[7]。

(二)提高单证审核力度、开证速率

卖方为确保自身利益不受损害,在与买方签订相关合同,要求银行开具相关的信用证时,应由专业的工作人员仔细核对信用证的内容与合同条款是否保持一致。卖方在与买方签订相关合同时,需要采取严谨的态度,并对买方开立的信用证进行核查,并要求买方在开具信用证时详细注明开立信用证的条款、时间和内容,避免出现单证不符以及开证不及时风险。另外,卖方在与买方进行交易时,应督促买方尽早开立信用证,避免买方刻意延迟开证现象发生,并对信用证的有效时长进行明确要求,避免卖方应国际货运等原因耽误货物交付,而发生信用证过期现象,避免卖方的经济利益出现受损现象[8]。

(三)加強资信调查防范付款人无力付款风险

卖方在与买方签订合同选取信用银行时,应避免选取当地的小银行或者小型商业银行,避免在贸易往来中出现付款人无力付款风险、银行破产、倒闭等导致无力交付货款的现象发生。在交易过程中,卖方应由专业的工作人员对银行的资信进行详细的调查,加强资信调查防范付款人无力付款风险,并且卖方应事先了解进买方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条件、综合国力等,对买方选取的银行的业务能力进行调查,深入了解银行的信用、资金运用情况,同时对第一付款人的信用情况和经营能力进行调查,防范付款人无力付款风险[9]。

(四)加强软条款筛查力度,防止出现陷阱条款

卖方在与买方签订合同时,应指派专业的法律顾问和财务主管等对合同进行筛查,并仔细分析合同中签订的所有条款内容,核对买方开立的信用证内容是否与合同相一致,并加强软条款筛查力度,防止出现陷阱条款。卖方在核对和审核过程中,如发现软条款,应及时通知买方进行修改,并要求买方给出合理的解释,防止在后期交易中因陷阱条款而导致卖方经济利益受损[10]。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过程中在采取信用证结算方式进行结算时,卖方往往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主要包括信用证欺诈和商业信用风险,单证不符以及开证不及时风险,付款责任人、开证行无力付款和资信不良风险以及开证软条款、潜规则风险等,为避免出现上述风险,在贸易过程中采取信用证结算方式进行结算时卖方需要加强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通过加强防范信用证欺诈、提高单证审核力度、开证速率、加强资信调查防范付款人无力付款风险以及加强软条款筛查力度,防止出现陷阱条款等,强化卖家的风险防范能力,确保卖家的基本利益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孙志宏.浅论国际贸易信用证结算方式的风险及防范[J].时代金融,2019(30):102-103.

[2]刘佳.国际贸易结算方式风险控制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17):130.

[3]饶福云.在出口贸易中信用证操作风险与规避措施分析[J].绿色科技,2019(10):291-292.

[4]刘渤,陈宁.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选用及风险管控——以四川蓝景光电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出口业务为例[J].对外经贸实务,2019(1):70-73.

[5]叶玉华.信用证结算方式下出口企业的风险及防范[J].成功营销,2018(12):24-25.

[6]夏慧琼.论国内信用证贸易融资及风险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18.

[7]周乐.信用证结算方式下出口企业的风险及防范[J].企业导报,2016(11):155-156.

[8]伍丽平.浅析信用证结算方式下出口商的风险与防范对策[J].经贸实践,2015(13):72.

[9]王庆颖.信用证结算方式下进口商可能面临的风险及防范措施[J].中国经贸导刊,2015(29):9-10.

[10]孙贺.浅谈银行在信用证结算方式下面临的风险与防范措施[J].现代商业,2015(21):187-188.

(责任编辑:林丽华)

猜你喜欢

防范对策
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防范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高铁“走出去”政治风险研究
应收账款审计风险浅议
遗嘱公证风险的防范对策分析
儿科护理细节中引起护理纠纷的原因与防范对策
油田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与防范对策
浅析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潜在洗钱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