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探究
2020-09-10吴尚航
吴尚航
【摘 要】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是在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时提出的。西方工业革命不断地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现象日益严重。马克思认识到了劳动异化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分工,通过消灭私有制与确立自愿分工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关键词】劳动异化;私有财产;分工
一、劳动异化的发生
(一)现实意义
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迅猛发展,资本急剧膨胀,科技技术水平不断地提高。但是资本主义“文明发展”的背后是对工人的压榨,劳动分工也是自发的并且极度不平等的,用异己的机器去替代已被压榨殆尽的工人。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虽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展开的,但是劳动异化并不仅局限于资本主义的生产生活中,正如马克思所思考的那样,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分工后,劳动异化就随之产生了,私有财产的出现又进一步地加剧劳动异化的发展。因此在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空前发展下,这种劳动异化的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下最为显著。
(二)理论意义
马克思运用异化劳动理论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他的异化理论有区别于以往的哲学家与经济学家的异化理论。以往哲学家的异化的主体是抽象的本体或者是抽象的人,而马克思异化的主体是劳动的人,这个主体是一种“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人。”劳动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把握人的本质,让人在生命活动中寻求自身价值。而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生命活动只是工人在维持生命并是给资本家创造财富的一种手段,因此,这种生命活动只是以财富的积累为目的而不是以人的自由发展为目的,这种劳动就是被异化了的劳动,失去劳动的真正意义。
二、劳动异化的根源
(一)私有财产推动劳动异化的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凭借着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对工人进行剥削。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时,发现资本家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马克思正是发现工人劳动后的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变成了资本家的私有,而工人却失去了真正的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分析认为,工人在劳动中生产劳动产品,这种产品越多越对工人来说是一种压榨,这种异己的存在物反而让工人越来越穷。工人只有在进行这种劳动后才会觉得自己是属于自己的,而在这个劳动的过程中全是被迫的求得物质生存。这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的劳动是受到资本家压迫的,他们没有在劳动过程中体会到自由,因此这样的劳动是异化的劳动。
以往的国民经济学家都笃定的认为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原因,而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产物与必然结果。私有财产作为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起初是满足人更好的生存需要,但是人本身就是矛盾体,这种“物质主义”的力量控制人的精神世界,那就促使人的异化的发展。人在劳动中为了物质生存的需要,并没有追求自由的劳动。正是人把劳动看作是财富积累的工具而非实现人的本质,所以才会产生剩余价值,而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就是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最终形成了私有制。而剩余价值的再次发展,就是资本家们的财富增值,而工人却一直是被压迫的对象。因此,私有财产的出现对劳动异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私有财产一方面的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二)分工是异化产生的根本原因
近代工业革命不断地发展,促进社会分工的细化,从而促进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但在资本主义的分工细化的同时,这种分工本身就会从人和与社会两个方面上产生危害。从对人的危害来看,人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由于自身具有人的属性,由于强制性的分工,将人的自身的属性与能力压制,这样的人是不自由的个体,人就失去了本身所具有的自由的生命体,而只能为了满足对物的欲望而生存,而失去了对生命的体验。从对社会的危害来看,这种分工没有有解决人的自由发展,反而促进了私有财产的产生与发展,人如同机器一样的工作,生产出强大的异己的产物。分工的出现虽然提高了生产力,科技水平不断上升,但是并没有解放人的自由,反而让人仅仅追求的“物质主义”的生存,人没有感觉到社会的幸福感。因此,分工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人与整个社会的矛盾在不断地激化,这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调和的矛盾。
异化现象首先出现在产品的生产与交换当中,在这里每一个人劳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交换,是一种满足所有人的需要而非满足他自己的需要,而他自身的需要是通过其他人的劳动得来的。这样的劳动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人需要的劳动,就是每个人的劳动在由具体的劳动向抽象的劳动进行转变,而劳动的人也逐步形成为抽象的人。这种分工在生产环节上的问题就是使人的劳动与他自身需要产生异化。在交往环节中,形成了一种以依赖别人的劳动来实现自己的需求的普遍的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具体化为一种为商品对人的异化,另一种为他人与自身的异化,这种关系并不是人对自身的一种依赖,而是依赖上别人的劳动。因此,分工产生后人在劳动生活中生产和交换领域是一种异化的状态。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这样表述道,“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不受我们控制、使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并使我们的打算落空的物质力量,这就是迄今为止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正是这种分工,在不断地促使私有财产的进一步扩大,异己的产物不断地增加,使人的自身没有自由,从而构成了异化的直接原因。
三、劳动异化的扬弃
(一)私有财产的扬弃
马克思认为对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积极扬弃就是实现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过程,而要想促使私有财产的消灭,就要进行异化劳动的扬弃。马克思在这里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因此,从马克思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来,私有财产的扬弃是实现共产主义运动的基础。
私有财产在发展运动中,由于自身的矛盾关系,私有财产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灭亡,私有财产存在的目的就是实现自身的增值,私有财产在不断地发展中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所以,私有财产必将会灭亡,而私有财产发展违背的社会发展规律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在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中,那些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度与私有财产会被共产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所替代。
(二)从自发分工到自愿分工
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并没有在擅长的领域发挥自己的价值,而是被资本家压迫去进行自己某一种基本的能力,阻止了工人自身自由的创造他们的价值,这种被迫的人的活动就是自发的分工。而自愿分工是一种自由的自我选择,这种分工能极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在社会生产中这种创造价值,而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
而在实现自愿分工过程中,马克思认为最重要的是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样才能担负起自己想做的工作,教育能够推动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在自发分工消失的情况下,人通过劳动才会发現人的本质,这样的劳动也就没有了异化,而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以自愿分工代替自发分工,去实现对异化的扬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4]王海英:《自由之路——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统筹》[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