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长征观之比较
2020-09-10王超
王超
【摘 要】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史上的重大事件,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在一定程度上,长征决定了中国历史走向,长征还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长征都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形成了他们各自的长征观,对比他们对长征观,对我们正确认识长征、积极发扬长征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长征;长征精神;比较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事件、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新起点。长征还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认识角度对长征都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形成了他们独特的长征观,学习他们的长征观,比较他们的长征观,对我们正确认识长征,积极发扬长征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对红军长征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如果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历史条件出发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对长征的认识,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有相同的观点,也有不同之处。
(一)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
红军长征是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关于这个历史背景,江泽民认为“红军长征是在当时国内外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1]长征前,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共发出停止内战、建立统一战线、广泛动员民众武装反抗日本侵略的号召,但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派出重兵围剿红军。“由于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艰苦的长征和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1]胡锦涛认为,在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中国内忧外患,面对日本的侵略和日益加深的中国社会危机,中国共产党正在努力带领人民为改变中国的面貌和中华民族的命运而斗争,而这时候,国民政府不顾民族矛盾的上升,仍把矛头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推行“攘外必先安内”,对各根据地红军发动 “围剿”,这种“围剿”规模一次大于一次。“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考验的紧急关头,党领导红军进行战略转移。”[2]习近平则认为“红军长征的那个年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境地,社会危机四伏,日寇野蛮侵略,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向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大规模‘围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到了危急关头,中国革命到了危急关头,中华民族到了危急关头。”[3]“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红军开始长征。
(二)红军长征的重要作用
关于对长征的认识,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自己的观点。江泽民首先指出长征是一场大的搏斗,这场搏斗是在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之间展开,是在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之间展开。“长征,是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1]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讲话是指出“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革命的壮丽史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是人民军队的光荣,是中华民族的自豪。”[2]习近平则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3]
关于长征的历史作用,江泽民首先认为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的转折点;其次,他认为长征宣告国民党反动派图谋的彻底失败,这个图谋就是消灭共产党和红军;再次,他认为宣告战略转移的胜利。这个转移是共产党和红军在长征前就提出的北上抗日的目标。新世纪,胡锦涛对长征的认识赋予了时代气息和新的特征,他认为红军长征首先“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革命战争的卓越能力”这种能力在长征中得到检验和提高;其次,他认为长征体现了一种气概,这就是红军将士敢于牺牲和敢于胜利,这种牺牲和胜利都是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的;再次,他认为长征代表了正义的力量,人民革命战争是正义的,长征用事实证明了正义力量是不可战胜和无坚不摧的。并指出红军经过了长征,中国革命也走出了挫折,走向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和建立新中国的新征程。习近平则认为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滅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 [3]
二、关于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在历史进程中,长征算是伟大的历史事件,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因此也就就决定了它必定会产生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经过艰难困苦和无数牺牲,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关于长征胜利的原因,江泽民认为,长征的胜利首先考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其次是军队的团结和军民的团结,靠的是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胡锦涛认为长征是在广大红军战士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下进行的,长征取得胜利首先就是靠的这种英雄气概。习近平则认为,长征的胜利靠的是红军将士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更是靠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红军长征胜利对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对国际和国内局势而言、对当时中国的历史进程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而言,都是具有深远影响的,江泽民认为,长征的胜利有五个层面的伟大意义。一是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性。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这个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起来的党,另一方面,这个党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了密切的联系,这里包括各民族的人民群众。而在这个党领导下的军队也必将是伟大英勇和不可战胜的。二是党的影响扩大了。凡是在长征路过的地方,革命的火种都被广泛播撒,党的主张被广泛宣传,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了中国共产党。长征中出现了许多英勇的事迹,这些事迹也影响了人民群众,更为世界多惊叹。三是党的战略方针得以实现。早在长征之前,面对日寇的侵略,党就提出了北上抗日,长征使得党的这一战略得以实现,党领导的红军直接到了抗战的最前沿,这就为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在抗战中中流砥柱作用的发挥奠定基础。四是革命的力量由于长征的胜利而得到保存。同时长征也使得中国共产党得到了艰苦的磨砺和锻炼,经过长征的红军战士,大多是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成为了骨干。五是为党的领导集体的形成奠定基础。在长征的途中,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地位逐渐确定下来,他逐渐成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正是有个这样的领导集体,党和革命事业才得以打开新的局面。胡锦涛认为长征的胜利在我们党、军队的历史上有深远意义,同时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也有深远意义。这种意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长征的胜利打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的一页;二是长征的胜利是的中国的革命有了一个新的局面;三是长征磨砺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培育了坚强的革命精神;四是逐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成熟而坚强的领导集体。习近平认为“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3]。通过长征,中国共产党向中国乃至全世界表明了自己的理论基础和自己理想信念,并用事实证明这种理想信念的坚定性;通过长征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达到了进一步的团结,这种团结为后来的胜利奠定基础;长征经过的十几个省,所到之处党的主张就被广泛传播并为广大人民所接受,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党的唯一宗旨的正确性和伟大力量;通过长征,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新的落脚点,并以此为中心开辟了更大的根据地,继续带领人民书写革命的新的画卷,推动中国革命向前不断发展。
三、关于长征精神和新长征
长征是伟大的,这就决定了长征精神也是伟大的。关于长征精神,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给予了丰富的解释。江泽民认为长征精神与民族精神有共同之处,这个共同之处就是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并认为长征精神是保证“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1]胡锦涛认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而长征精神就提供了这种动力;长征精神是党和人民军队风范的反映;长征精神集中展示了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的民族品格;长征精神更是民族精神的一种最高体现,这种民主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习近平则提出“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3]
江泽民指出“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1]。关于长征精神的内容,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一致认为包括五个方面:“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1]。在这种长征精神的激励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任务也不同,所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对新长征的认识也不同。正如习近平所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3]江泽民结合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任务,提出“我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在为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1] 这对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是一个非常宏伟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全党团结努力,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才能完成,所有他指出这个目标就是新的伟大长征。进入新世纪,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胡锦涛结合这些变化和党的历史任务指出“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长征。”[2]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情况下,不忘初心,继续带领中国人民前进,提出“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3]
关于在新的长征路上为何和如何发扬优良传统、发扬长征精神问题,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分别把党的任务与长征精神的发扬结合起来。江泽民认为,中国实现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奋斗,在这个过程中不革命的意志是不能涣散的。中国是一个大国,历史给中国留下了贫穷落后的面貌,要彻底改变这种面貌,任务是艰巨和复杂的。所以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要克服这种困难和风险就需要党带领人民继续艰苦奋斗,就需要发扬长征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所以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长征精神就是重要的动力。江泽民还强调,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事情,必须抓好,长征精神要纳入其中,另外还要注意长征精神的传承性,使之不断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奋发图强。进入新世纪,胡锦涛提出“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2]。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如何发扬这种光荣传统,胡锦涛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革命理想高于天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所以必须进一步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党的团结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是我们胜利的重要保证,所以要党更要确保这种来之不易的团结,最大限度地凝聚智慧和力量,推进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积极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使军队有效履行使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使党能担当起历史的重任,更好为人民服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提出“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而矢志奋斗;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必须把握方向、统揽大局、统筹全局,为实现我们的总任务、总布局、总目标而矢志奋斗。” [3]
总之,对一种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环境和和社会环境下,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会不同。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每个都在继承前人的对长征的认识的基础上,对长征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对比他们对长征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加准确的认识长征和长征精神,也能更好的发扬继承和发扬長征精神。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6年10月23日.
[2]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3日.
[3]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