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媒体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2020-09-10刘舒晴
刘舒晴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新媒体逐渐日常化,这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但必须清楚,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的不仅仅只有机遇,还有很多挑战,利用机遇,解决挑战,可以有效提升马克思注意大众化传播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碰撞与融合,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由少数人掌握逐渐到多数人理解运用的过程。新媒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新媒体,运用各类APP,利用新媒体的普遍性与便捷性,让大众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一、新媒体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的机遇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内涵
新媒体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赋予了新的内涵,拓宽了传播视野,扩大了传播范围,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在新媒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时间空间限制和单向性输入,让受众群体有了讨论与发言的机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不仅仅只是传播者对受众的灌输,而衍变为双向的互动。
(二)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道路
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时间和空间的壁垒,不需要再在特定时间和特定环境接收信息,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最新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保证信息的时效性。首先,新媒体的便捷性让受众每时每刻都能接收最新消信息,不再受制于传统媒体的束缚,这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新的道路。其次,多样化的新媒体形式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传播的载体。马克思主义宣传者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多元形式,以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提升传播效率。
(三)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效果
当前智能手机普及率很高,截至2020年3月,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这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机遇。首先,传播者可以通过新媒体更贴切地了解大众的思想动态,心理情感和价值体系,能够更具体地根据大众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传播方法,有效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速度,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其次,网络为大众提供了拥有平等话语权的交流平台,每一个受众群体都可以变成传播者,这大大提升了传播效率,同时,受众拥有话语权也激发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活力,更进一步提升理论活力。
二、新媒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挑战
(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带来的意识形态冲击
随着网络的发展,新媒体为大众带来了極大的便利,但网络的全球性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冲击,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一方面,拥有技术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西方国家有意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抨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弱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也影响受众群体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准入门槛低,用户人数多,且受教育程度、评判信息能力都有所不同,部分用户缺乏一定的媒介素养,很容易被西方看似正确的价值理念所蛊惑,消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
(二)新媒体去中心化带来的网络环境混乱
新媒体的去中心化特征保证了受众群体的活跃度,也提供了人人具有话语权的发言平台,但同时,也会滋生不良信息,混乱网络环境。首先,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话语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新媒体的传播主体和受众群体的界限不分明,个体既可能是受众群体,又可能是新一轮传播的传播主体,这导致新媒体传播内容鱼龙混杂,参差不齐。其次,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快,且覆盖面广,很容易被有心之人利用,造谣生事,把个别的问题扩大为全国性的问题,把偶发的事件当作攻击我国制度的武器,行成负面舆论场。
(三)新媒体娱乐性和马克思主义学术性的矛盾
多数新媒体用户都是以娱乐为主,新媒体内容浅显易懂,生动有趣,且多数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让受众群体易于接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性较强,内容深刻,意蕴深沉,逻辑性强,在浅显的新媒体话语体系中很难吸引大众的眼球,这也是新媒体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融合的难点之一。
三、新媒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法律规章
完善法律规章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保障。法律规章的不完善是当前网络环境乱象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网络作为新兴事物,相关立法尚不明晰,系统的法律规章还待形成,所以必须完善网络相关法律及规章制度。首先,加大对扰乱网络秩序以及造谣者的追责力度,减少“以身试法”的群体人数。其次,细化网络法律规章,明确网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最后,网络的即时性让法律法规很难做到彻底的完善,所以也要完善监察体系和审核体系,加强对不良信息的监察力度和审核力度,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客观条件。
(二)提升媒介素养
大众媒介素养的合格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传播的必备因素。一方面,要提升大众媒介素养,提高其道德素质和法律思维。加强社会道德素质建设,让大众的道德约束力成为阻断不良信息传播的主观突破口。另一方面,加强对自媒体的媒介素养培育,网络去中心化的特点对自媒体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自媒体的传播能力不容小觑。此外,培养一批作为马克思主义宣传者的自媒体,通过微信推送、B站视频,抖音剪辑,豆瓣发帖等形式,生动再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把日常生活与理论底蕴相整合,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时效性与实效性。
(三)转变话语体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通俗化、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科学的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渗透到生活中,渗透到人的具体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是严肃、严谨、科学、学术的,这样的话语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很受限制,这种限制在新媒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人类的认知过程是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所以大众化传播的话语体系起点必须是具体的,是通俗易懂的。因此转变话语体系是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实效性的必要手段。首先,建立马克思主义专门网站或马克思主义相关话题,与具体生活相结合,使理论具体化生活化其次,把马克思主义形象化生动化。在新媒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应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把马克思主义以视频、图像、音频等生动的、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制作马克思主义相关纪录片, 拍摄马克思主义相关电影,激发受众兴趣和求知欲。最后,应该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转变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泛娱乐化与科学性和严谨性的缺失,所以在转变话语体系的同时也应保持理论的科学精髓。
参考文献:
[1]葛学彬,李松林.新媒体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现实困境与机制建设探究[J].理论月刊,2017(04):30-37.
[2]于毛毛.“沉默的螺旋”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体现及启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1):1-2+34.
[3]葛学彬,范征,李松林.网络传播学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系统研究[J].理论导刊,2018(01):6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