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适切情境,育学科素养

2020-09-10邱伊菲

高考·上 2020年6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创设情境道德与法治

摘 要: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精心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漫画赏析、时事感悟、图像展示、音乐渲染、以疑激思等多种方法,营造课堂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断丰富生活经验和情感,巧妙培育学科素养。

关键词:创设情境;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活动、探究等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要根据学科任务需要创设适切的教学情境,通过漫画赏析、时事感悟、图像展示、音乐渲染、以疑激思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最終实现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学有所获的目标,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她程强调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思想实际,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体验,在情境中思考探究,不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情境推进教学是一种将教学内容和具体生活情境相融合,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形式,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把握教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以情动人,以境促思,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创境激趣,引发学习

作为一门概念性知识居多的学科,道德与法治课要摆脱枯燥无味的境地,必须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学中,可以用朗读、故事等形式,或导入新课,或引发思考,一方面将学习内容融入情境中,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明确本课的学习主题;另一方面可以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及时转移到本堂课的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

1.朗读入境,变“听讲”为“参与”

朗读是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文化与文化自信》时,笔者先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外国人心中,她是茶叶,……;在中国人心中,她是盘古,……”通过富有思想的内容和诗意的语言创设一个文化性情境,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良好的认知和情感基础。同时,通过这种参与式的朗读,也可以让学生从单一的听讲中摆脱出来,进而生成积极的学习人格。事实上,过分的依靠听讲容易引起学生的依赖性和被动性,而通过主动参与阅读就可以将学生从以往课堂上静止、被动的听讲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朗读中尽情享受参与式学习的意涵,感受学习的整体性,引导学生生成“我参与,我快乐”的观念。教师可以精心挑选合适的朗读内容,比如七年级可以通过绘本朗读,八年级下的宪法文本,九年级的经典文化等,朗读情境中的内容既要蕴含一定的人文底蕴,也要结合教材内容,以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促成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人文性和知识性的统一,进而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文化自信。

2.故事入境,变“单调”为“有味”

人存在的意义在于沟通,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师生沟通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交流就是一种沟通。沟通的前提是双方都可以理解对方的语言,所以通过富有生活味和哲理性的故事来进行教学就是一种恰当有效的教学沟通方式。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恰当引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寓言、典故、传说等,能较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享受优秀文化熏陶的同时触发深入学习的动机。例如教学《孝敬父母》时,笔者讲述“黄香温席”的典故“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以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在生动的故事中领会新知识,启发学生认识到尽孝在当下,我们要从小事做起,表达孝敬之心。故事走进课堂,也走进学生的心灵,以趣味性、情境性思考替代单一的文本式学习,让原本单调的课堂更有意思,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责任担当的培育目标。

二、呈境启思,丰富内涵

当前,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也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注入了丰富的资源和生动形象的材料,提供了更加活泼的知识学习载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构利于学生理解的图式,创设知识的背景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思考过程。教师借助相关教学媒介技术,更直观、更生动地创设教学情境,学生通过欣赏、描述,耳濡目染,情不自禁地走进课堂所描述的情境。

例如,在《文化与文化自信》教学中,笔者呈现了承载中华文化的服饰、饮食、建筑等图片,结合视频“我们的自信‘文化篇——中华之魂’”,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配以柔和舒缓的音乐,让学生从感官上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与博大,引导他们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描述再现,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从而兴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向往,激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课堂在学生整体感知知识的基础上,笔者让他们根据视频描述:视频中展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这些人物身上蕴含着什么精神品质?进而引导学生阐述知识点: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哪里?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这些情境素材及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平台,根据情境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丰富教学内涵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黑格尔说:“艺术的真正职责就在于帮助人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但是不是每一个艺术形式都可以表现和体现这些旨趣,都可以把这些旨趣先吸收进来再表现出去。”[1]教学是一种艺术,要有多种课堂呈现形式,特别是要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不同教学形式中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智慧,进而培养学科素养。

三、问境促辩,提升认知

学生是自己的知识观点的建构者,他们的思维发展是一个自主的思维发展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知识的意义要由学生自己建构起来,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英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可以通过认知驱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这个探索求知过程存在于课堂问题之中,存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之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科学精神是一种积极的思维和积极的智力,是一种能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智力,而这种思维和积极的智力,是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所以恰当的设置问题是课堂教学培养科学精神、引导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处于一种探索未知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根据情境展开思考,进而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种“生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生成问题”的动态学习循环中,学生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转变,实现了课堂学习的螺旋式上升,学生获得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在问题情境教学中,课堂上创设的问题是关键,因此提出的问题要基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服务。情境是问题的起点,问题是情境的延伸,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道德与法治中的问题,把思维引向深入,同时促进情感升华,进而达成全面教学目标。

例如,在《亲情之爱》教学中,笔者在课堂适当的环节播放视频“天亮了”和歌曲“常回家看看”,创设扣人心扉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课堂“景”与“情”融为一体的时候,笔者因势利导,展示环环相扣的几个问题:(1)你了解你的父母吗?(2)父母为我们做了什么?(3)我能为父母做些什么?(4)怎样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5)有些不孝顺父母的人认为“他人或社会无权干涉他在孝顺问题上的做法,因为别人的指责是对他们自由的一种侵犯”,你认同这种说法?问题抛出去后,学生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学习兴趣、求知欲完全被问题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认知随着讨论的深入而逐渐形成,在此过程中孝敬父母的情感也得到巩固。学生回想着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点滴,感受着父母默默无闻的付出,关心、体贴父母,孝敬父母的情感自然得到升华。同時经过课堂讨论,学生从反向论证不孝顺父母对个人和社会影响开始,到孝顺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结束,一步一步在解决问题中形成了关于孝顺的共识答案。通过问题情境设置、讨论、解答,学生自然就会经历思维过程,“从开始的迷惘、不安、混乱的状态到结束时的清晰、统一、确定的状态。”[2]这种讨论、质疑、消除疑惑、最后才生成答案的辨析式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在培养科学精神,学生学会理性思维,学会批判质疑,实现价值引领,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创设适切情境进行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范式,促成了课堂上师生的有效思维沟通,正因为有了沟通,才有了有真正的教育。教师应结合学科任务和学情创设特定的情境,在课堂情境中引导学生开展对话、讨论、探究,鼓励学生深入情境自主质疑,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等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实现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美学[M].商务印书馆.1979

[2]【德】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M].新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4]王如新,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5]王有鹏,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及注意之点[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02):104—106.

作者简介:邱伊菲,中学政治,中学一级教师;作者单位:厦门海沧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创设情境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