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与实施探究

2020-09-10晏琼芬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设计与实施主问题语文阅读教学

晏琼芬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但教学提问庞杂繁琐、紊乱无序的现象依旧充斥于语文阅读课堂之上,指向不明的提问造成课堂“热闹”的表象,大量无效的提问流于形式,造成阅读教学的低效。“主问题”是一种聚焦型的提问形式,以核心问题为基点,发散支撑整个文本的教学主线。本文借助名师余映潮的部分课例,分析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原则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旨在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从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学习“效益”。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8-0-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1]。而有效的主问题设计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和情感体验。余映潮提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能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者学生整体参与的角度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过程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2]。依循主问题的设计原则,合理利用“主问题”的教学优势,对于构建课堂教学秩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及促进有效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问题的设计原则

(一)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语文课程应形成高效的实施机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观意识,倡导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活动”。而“主问题”将文本核心以问题形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得课堂中师生间的教学活动交汇于核心问题或话题上。教师在设计课堂“主问题”时应当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参考标准,注重现代教育理念的运用实践。如余映潮老师在开展《律诗二首》教学活动时,就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提出主问题,要求学生用形式各异的四种读法感受文本语境,以“读法”一问便将语文课堂上强调的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集中贯穿起来,使得阅读教学兼具活动性和知识性,既拓宽了教学视野,提高了课堂质量,也达成了阅读课堂的教学目标。

(二)适应学生的阶段认知规律

阅读教学活动以学生为知识承载对象,就必定要考虑学生所处学段和当前的认知发展规律。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維果茨基指出,教师设定教学目标前应明确学生的“已知面”和“未知面”,明确学生认知规律发展的可优化界线。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应提前做好相应的调查准备工作,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习惯和生活经验,确立最有益学生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决定了其所处思维区间的广度和深度,学生个体已有的语文素养又影响到学生解读作品的视角。因此,阅读教学要注重考虑学生的文学视域,利用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学主问题,以点到面,由中心问题贯穿发散到主干脉络。教师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解读方向,留出一定的时间间隔给学生消化、咀嚼文学作品的新语用和新主题,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能引起新旧知识的思维碰撞。

(三)囊括阅读文本的学习重点

不同的文本类型会趋向不同的学习重点。从语用技巧、主旨文段等方面构建“主问题”的提问框架,所达到的课堂效果会截然不同。阅读教学要注意把握特殊体式下具体文本的特性,寻找文本解读的有效基点,以核心问题架构起课堂的主要教学脉络。比如,小说和诗歌的教学重点就要加以区别,小说通常文意通达,字词梳理难度不大,教师应重视分析人物塑造和情节布局上的写作技巧。而诗歌中用语考究,语段间深意暗涌,妙语连珠,则更侧重于对意境和意象的解读。因此,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要充分考量文章体裁的教学价值,依据文本特性设立教学目标,以核心问题牵引知识主线,帮助学生有效掌握重点知识和体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二、主问题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零碎无关联,教学内容板块化

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现实中的语文课堂却依旧大量剥夺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升学考试要求与素质教育指标相冲突,语文课程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多项语文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但应试形式又要求学生掌握众多考试要点,两者难以兼顾。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为了将知识点涵盖得面面俱到,容易进行大量无关联性的提问,造成课堂教学内容板块化,割裂作品的内在联系,满堂对话却难以把握、无重点。如:一位教师执教《天上的街市》时提问:一是文中的主人公过着怎样的生活?二是文中关于主人公的描写与我们印象中的有什么不同之处?三是文章主题和这些事物有何关联?四是文中多次出现“定然”,怎么理解其意义?五是诗人为什么要对文章做出改动?六是诗人写作时是怎样的情感?”这些提问看起来紧扣文本,但仔细揣摩会发现过于零碎,忽视了文本间的连贯性,肢解了阅读作品间的层层深意。

(二)问题指向不明,脱离教学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出教学是一种持续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课堂提问是师生间以对话形式展开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可创设自主合作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但设计不当的主问题则难以支撑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教师提问无文本依据,且目标针对性弱,学生就可能出现思维困境,不清楚该往什么角度解读问题。教学问题指向不够明确,学生很难快速聚焦到问题的突破口,整堂课就容易主题涣散,脱离教学目标。

(三)问题难度过大,超出学生认知范围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范围,脱离学生实际的主问题,往往难以获得良好成效。假如教学活动在一开端就直奔难点,容易造成问题范围过大过难,学生很难切中问题根本输出答疑。如有关《夏》的一篇教学实录,课堂上教师设置了这样的主问题。首先要求学生速读课文,说出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接着提问“你是否喜欢夏天?理由是什么?”“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心中的夏日之景,表达你对夏日的热爱之情”。依据文本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文中的部分精彩语段存在难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涵咏语言韵味,才可对主题有较深感悟。速读一遍课文学生只能达到初步感知的效果,对关键信息的捕捉还不到位,对文段用语和文本主旨的把握也还不够深入,最多只能抓住一两个简单的问题说说自己的初步感受,对于教师在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要求则难以与之呼应。

三、主问题设计与实施的优化策略

“主问题”的合理设计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牵引语文阅读课堂高效有序地开展。而主问题设计能否在课堂中有效实施还取决于教师对学情的了解、对文本重点的把握和对教学方式的应用。优化课堂提问策略,也是保证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开展的必然举措。

(一)依据学生学情,考虑教学实际需要

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开展与教学主问题的设计运用密不可分。要保证主问题的设计基点与学生的思维方式契合,则需要探测学生的实际学情。了解教学实际需要是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前的重要准备工作,教师应在教学中实现“预设性教学目标”的单向侧重点,逐渐转变为兼顾“生成性教学目标”的双向侧重点。主问题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阅读需求,巧妙运用学生的阅读兴趣所向,激起学生对文学经典的求知欲。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主问题设计要有效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余映潮老师的课例《散步》,利用文章的字、词和语段引导学生品味、感受文章中的精妙语言,分析其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余映潮老师根据中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鉴赏能力设置问题,让学生尝试着发挥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文本语段阐释自我见解。既在学生的能力范畴内引导求解,又使得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以提升。

(二)结合文本特色,紧扣教学内容

阅读教学应以文本内容为基准,强化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这样的阅读课堂有益于提升师生对话的高度和效度,更能体现语文文学经典的温度,令教学活动与生活哲学相结合。文本特性體现在文章的整体结构,文章结构的趋向又与文本的体裁密切相关。文本间的不同体裁呈现出不同的形式范本,教师要依据文本的体裁特点和教学重点来优化设计主问题。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个性,以教学的核心基点入手,发散连接教学内容的互通点,通过整体感知和细节品读,使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本意,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厚重意蕴。如余映潮老师执教《风筝》时,提问:根据原文谈谈文中的弟弟和“我”,哪些地方体现了“情”?这里的主问题就紧贴文本特色和教学内容,由关键点步步牵引出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感受,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

(三)优化课堂教学艺术,选取最佳提问角度

阅读课堂的教学效果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运用能力,而教学策略是否把握得恰到好处则十分考验教师的教学艺术。提问是阅读课堂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教师设计主问题时务必提前预估发问后激起的连锁效应,结合教学内容来选取恰当有效的提问角度,抓住文章的核心要点和重要线索。教学中可利用丰富的情景模式作为铺垫,依据文章脉络抛出问题,让学生试着对照摸索、自我发问和自我答疑,也许会使阅读教学更富有生趣,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余映潮老师执教《小石潭记》时,巧妙抓住文章标题来进行主问题设计:请同学们用“小”“石”“潭”“记”中的任一字眼来寻找文章线索,以此梳理与这四字有关的文本内容。该一主问题的设置则运用了教学艺术,从文题角度让学生自行捕捉有效信息,带动了课堂氛围,促进了学生对整篇文章的阅读把握。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必定要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掌握一定的教学艺术,才有益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四、结语

主问题是具有牵引性、导向性作用的创新性问题,从问题的设计实施、目标指向和认知层次上,都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做了有效的衔接。主问题具有的教学优势和应用价值都表明合理设计提问内容对阅读课堂教学大有裨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文本特性和学生认知规律,遵循主问题设计原则,从学情、文本和教学艺术三个层面优化构建有效的教学提问体系。以改变课堂教学零碎问答和指向性不明确的流弊,将对话式的教学引入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从整体上带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语文阅读课堂趋于更高效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林丽华)

猜你喜欢

设计与实施主问题语文阅读教学
试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游戏设计与实施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Pro/E设计机械零件》学习情境设计与实施
“基础+自助”的“自助餐”
“主问题”设计:课堂活动的牵引机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微课设计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