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命周期理论与企业存活科学体系
2020-09-10李一萍
摘要:当下,智能领域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战略管理与企业管理的理论实践进步,为企业的存续周期延长做出了赋能。人类永无止境的新需求,为企业延长寿命和不断改变基因得以存活创造了天然的外在环境超越原本存活寿命的前提,因为企业不用再默守陈规的“守业”,而是在社会的高速变迁里进行原有企业基础业务上的创新突破或超脫于原有企业业务的新型产品或服务内容,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延长企业生存时间的方式,我们需要超越于线性思考,而是非线性思考,打破一般生命的存活规律,从而使之变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关键词:线性思考;可持续发展;规模缩放
韦斯特曾在《规模》一书中提出:动物,植物,人类社会行为,城市与公司的活力,增长和组织事实上都遵循类似的一般规律。并且,他提出了“规模缩放”的概念,即一个系统在规模发生变化时如何做出响应。据此, 规模缩放的一般理论告知我们无论我们如何维护和修复现有的基础机构(亦或者称之为能量),都最终会抵挡不住系统韧性带来的终结。例如人类的寿命超越不了123岁,而一个较为良性运营的企业的存活在当下也几乎超不过十二年,但癌症却不受到普遍性规则的限制,此外,规模缩放理论还强调了临界点,混沌现象,夸克等观念,因此,如何用超越于线性思考,而是非线性思考,打破一般生命的存活规律,从而使之变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成为了一个有意思又值得深究的话题。
本文我将融合多年的企业管理及商业咨询顾问经验,旨在找出一种让公司超越规模普遍适用规律,成为可预测的,可持续发展,不断通过创新得以“续命”的公司量化生存科学。
1.人类的需求为公司延长寿命提供了机遇
就以往而言,公司的生命历史轨迹与生物体带线率的线性规模缩放中停止和成熟后保持稳定,再直至死亡有着相似的特征。但如今我们通过一系列的采集,发现有数据表明公司的规模缩放指数约为0.9,与生物体相比,它会围绕更加精确的商业数据以及市场环境,从而变化出更多的个体性和多样性产品或服务内容,这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横向或纵向发展的企业顺序,而是一个呈现出指数型增长,拥有几何倍率的新发展趋势。这一切的变化都依托于科技领域的创新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精神及服务领域的不断的新增需求,也就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新需求,为企业延长寿命和不断改变基因得以存活创造了天然的外在环境超越原本存活寿命的前提,因为企业不用再默守陈规的“守业”,而是在社会的高速变迁里进行原有企业基础业务上的创新突破或超脱于原有企业业务的新型产品或服务内容,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延长企业生存时间的方式,但也并非完全能够被每一个企业所驾驭。只有能够适应改变,重塑并且当外部经济持续加速,外部条件越来越快的时候,仍然能够跟得上这种速率,并且领先于同行业的其他公司,这对于一个公司的决策层和产品经理有着较高的要求,至少是商业敏锐度和警觉性的要求十分之刻薄。
2.当下企业发展需要决策层拥有指数型思维
一个世界500强的企业,在19世纪初期的平均寿命是67年,但到了2015年以后,他们往往只能存活12年,这意味着,一部分老化的企业在大浪淘沙中,在新的价值主张中逐渐被新兴的公司所取代,而这一普遍被取代的原因无疑是因为企业习惯性的线性思维,而上述我所强调的新机遇,似乎严格意义上讲,仅仅适用于指数型思维。我曾在其他论述中写过有关于企业组成架构,核心包括产品或服务,但也包括内部的组织架构,可以随需改变重组的员工,同级管理是实现为企业“续命”的关键因素。因为你需要有超常规的大脑在充分的接触并接受外界的商业氛围带来的不得不走出安逸状态,近乎于卷土重来的新生。
3.员工的选择是能否沿革企业发展的命脉之一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即:经济会陷入盛衰的长期循环,倾向于重复一种持续扩张余紧缩的周期)曾成为过企业增长与运行也要遵守超越其规模及商业领域之外的普遍限制,尽管企业越来越多的倾向于线性化,但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也多少受到了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影响,但当下,智能领域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战略管理与企业管理的理论实践进步,为企业的存续周期延长做出了赋能。产品和市场结构往往会延续多年,看似十分稳定,但实际上,他们很脆弱,他们受到“用户需求”的牵制,需求会在改变市场结构的同时,让产品更加具象化的符合价值主张。这样的反复,是未来企业发展程序下不可避免的,因此在企业架构甚至是领导层战略体系中,人工的自动交互,网状的协作模式是必不可少的。通俗的说,企业所聘请的员工,将承载着为企业延长寿命的重大使命,他们的敏锐度和善于创新和适应新模式的能力,是一个企业能否顺利继续存活的关键因素之一。
4.企业需要通过“利基”来保持市场地位
其次是管理层对于企业的定位,这也是企业能否延长寿命的关键点。社会整体的认知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进行细微的改变,而这种看似微乎其微的改变,实际带来的是阶段性的变革,也就是为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无论是产业内的还是产业外的,甚至是原有产业与其他产业,与新兴产业的结合模。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都让企业的对未来的改变看到了苗头,机遇来源需要管理层谨慎的进行深入且理智的思考,有效的创新实际上开始于细微的变化,而不是孤注一掷的创造策略。这点需要管理者拥有充分的经验与观察力。
所谓的百年基业并非一朝一夕而来,而是通过长期沉淀,在选择和变革的过程中,企业除了人匹配与决策外,还需要对企业的定位一次次的更换生态“利基”,也就是多次寻求一个专门的细分市场,也许规模并不大,利润也不一定很高,但快速的独占性,可以让企业拥有绝佳的优势的业务领域。
综上所述,企业存活科学体系最核心的两个要素就是人的选择与决策,以及产品的有力定位。只有将这两个要素深化理解,并且运营到实践理论中,才有可能突破线性思维,进入非线性思维,从而符合市场的倍数增长规则,持续发展,不至于磨灭。
作者简介:李一萍(1987-)女,汉族,北京人,企业创始人、商业咨询顾问,本科,研究方向:商业策略,企业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