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手·架桥·评价

2020-09-10廖玉仙

世界家苑·学术 2020年5期
关键词:移情感性语文课堂

廖玉仙

如今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大多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条分缕析、概括总结、标准答案……稀释了学生的情感,斩断了学生的直觉,禁锢了学生的想象,扼杀了学生的灵性。语文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训练,也沦为攫取高分的工具。因此,我认为语文課亟需阳光,教师需要运用感性教学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力。

那么,如何用感性教学让初中语文课堂充满阳光?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 敢于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

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语文课堂阅读应是“疑义相与析,奇文共欣赏”的过程。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自己的阅读分析。教师若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庖丁解牛”式的分析,而不考虑学生的现状,那么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将被弱化,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也不能被激发,语文课堂必然黯淡无光,枯燥无味。

曾听两位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教学《散步》一课,一位教师精心设计教案,把自己认为十分重要的段落分解成诸多细小问题,如“找一找儿子想法?”“找一找,哪些地方表现母亲的关爱?”“归纳母亲的性格特点”……在三四个问题的指导下,学生从完整的全文中把答案一个一个“抠”出来,一堂课没有让学生完整地读读课文,感受一下母亲的内心世界。在最后的书面练习“学了课文,说一说你的心里话”时,学生无话可说,或只有“母爱是最伟大的”等空洞的口号。学生与文本之间没有产生一点共鸣,自然不可能发自内心地对母亲产生敬佩之情。

2 架设桥梁,让学生感知文本

教材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教师教学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里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敢于进行“二度创作”;发现空白时,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常用的方法有:

2.1 将心比心,感性移情

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过切身的体会而无法感受人物的心情、感受,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教师可引导学生感性移情,唤起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比如,在教授《羚羊木雕》时,对于被误解的心理,我就采用了“感性移情法”,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被人“食言”时内心的感受,唤起学生亲身感受后,再来感悟课文中母亲逼“我”反悔时,万芳误解时“我”的心理,学生读着读着,仿佛自己成了课文中的那个小女孩,情真意切,感悟很深,朗读得非常好。还有一些课文,学生无法产生移情体验,教师可以运用师生对话方式或观看相关的教学视频进行感受。

2.2 读写结合,深入理解

运用读写结合的办法,也是帮助学生感性理解的好方法。

(1)多样朗读,感性认知文本。好书不厌百回读,只有熟读才能深思。语文课不能缺少琅琅读书声。学生可在朗读中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随其情,身醉其意。在教授《水调歌头》这篇课文,我紧紧抓住“人生的经历”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步步为营,把学生慢慢带进苏轼的内心世界,我反复引导学生诵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既培养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又将学生的感情推向高潮。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与苏轼的情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朗读也加深了他们的感性认知,文字仿佛成了鲜活的生命。

(2)巧填空白,深入感知文本。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一些作者非常重视艺术空白的作用。这些“空白”的设置正因为是在“无字之处”、“无声之处”,因此,就带上了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读者必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身处地去意会,去感知。如教授《喂一一出来》一课时,针对天上落下小石子,让学生深读课文后,展开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于是大家议论纷纷,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是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形成了一个“回路”,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

2.3 加工表演,感性创新教材

学生的表演是对教材内化后的外在表现,是学生在对作品的认知与自身原有经验的融洽与建构的基础上,借助动作、语言、神态等手段来表达情绪,展现自我的方式。在表演过程中,没有对话的,补上了对话,为了更好地表现,还外加一些动作。内心的想法变成了内心独白,这是对教材再创造的结果。

如教学《三峡》时,教师请全班同学当旅游团成员,一人当小导游,戴上帽子,拿上小三角旗。随着课件上的画面一一向大家介绍。此时,当导游的同学,把书上描写的语言转化为导游词。同学们可以以游客身份向导游发问,由导游解答或由扮作“当地村民”的老师解答。这样的表演,既为学生创造了内化课文语言的“平台”,还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

3 感性评价,让学生感受阳光

充满阳光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感性的。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超凡脱俗的精神层面的提升,促使他们在智慧和感情两方面增强积淀,放飞美丽的诗意,跳动睿智的感悟,激扬开阔的情怀。

大部分语文老师的课堂点评语言都比较单调乏味,除了“很好”就是“你真棒”。这样的点评,虽然也有一定的激励性,但它无法对课堂气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曾听过一节公开课《背影》,执教教师让同学回顾一下现实中充满亲情的细小之事。有一个同学很动情地说到儿时每次下雨,与母亲共撑一把伞,自己头顶的伞总是倾向自己的时候,教师评得很到位:“这位同学观察细心,语言生动,情感真挚,只有情之所至,才会有这样精彩的叙说啊。我们为她鼓掌!”此处的点评如只是用“很好”的字眼,那么表扬的效果便减了一半。

学生掌握语文的方式是感性的。因此,语文课堂应尽可能地回避那种快捷枯燥的知识讲解模式,要回归学生的本体生活,语文教学应成为一种心灵的润泽,每一次教学力求给学生一次美好、深刻的情感经历,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让感性学习过程成就学生美好的生命体验,让阳光洒满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

移情感性语文课堂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斯洛特的移情机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感性理性不拔河
心理咨询中如何识别和应对反移情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