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业与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2020-09-10林原
摘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动。本文基于产业就业结构演化相关理论,对北京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业与就业结构变动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人数的变化、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动概况,并与第三产业进行了比较分析。基于实证研究,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北京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升级。
关键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结构;演化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近年来,伴随着北京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和物流业的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北京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业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就业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以吸纳的就业人数众多且层次丰富。在经济转型期我国劳动力市场总量性失业压力较大,且结构性失业压力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对北京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业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进行分析,有助于促进北京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产业健康发展,缓解劳动力市场现实压力。
一、就业结构演化的理论分析
学者们对于产业发展过程中,就业结构的演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科林·克拉克(Colin Clark)、西蒙·库兹涅茨(S·Kuznets)、霍利斯·钱纳里(H·Chenery)和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的研究。
威廉·配第通过比较不同产业就业人员的收入情况,阐述了工业部门比农业部门所具有的附加价值更高,服务业比工业部门所具有的附加价值更高这一规律,从而揭示出了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科林·克拉克基于配第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比例会出现下降的趋势,与此相反,在第二、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比例则会上升。西蒙·库兹涅茨通过对各国统计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指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会不断下降,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比重也会不断下降;而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略有上升,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比重却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略有上升,但不会上升得太快,而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比重却是一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霍利斯·钱纳里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在人均GNP低于100美元(按1964年不变价格计算)时,就业结构变动非常缓慢。而在人均GNP超过100美元以后,就业结构的变化开始加速,在第一次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比重会逐步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步提高。威廉·阿瑟·刘易斯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模型”,指出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部门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下,工资水平也低于现代工业部门。为了获得更高的工资,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使现代工业部门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从而促进工业部门扩张,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北京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业发展与就业概况
近年来,北京市非常重视物流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互为补充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和“三环、五带、多中心”的发展空间布局,物流业务网络辐射全国。北京市商委、计委于2002年初制定了《北京市商业物流发展规划(2002-2010)》,提出建成高效、成熟的物流网络体系,并在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2年《北京市市政府关于推进流通现代化的意见》中,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业作为流动现代化的发展重点。2008年北京市奥运会的举办,更是为北京市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内的物流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商机。2012年3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办发〔2011〕38)精神,进一步加快北京市物流业发展,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关于落实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优化物流业发展环境、加快物流业重点领域发展、强化物流发展的科技人才支撑和保障措施四个方面的实施意见。京张即将于2022年举办冬季奥运会,这又将推动物流信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流设施和物流管理创新模式等方面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2003—2018十五年间,北京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不断提高,从2003年的309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292.99亿元(以2003年的可比价格计算),增长率达到了318.44%,年均增長率为10.01%。在同一期间,北京市第三产业的产值由2003年的3435.9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4215.25亿元(以2003年的可比价格计算),增长率达到了604.77%,年均增长率为13.09%。北京市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也在逐渐提高,由2003年的67.32%提高到了2018的81.09%。而同期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在逐渐下降,由2003年的8.99%下降到了2018年的5.34%。由此可见,在第三产业发展迅猛的背景下,北京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虽然增速很快,但产值增长落后于第三产业。
从就业统计数据上看,2003—2018十五年间,北京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的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从2003年的306787人增加到2018年的601978人,就业人数将近翻了一番,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4.60%。
三、北京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
产业就业结构演化的理论分析与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具有一定的一致性。近十五年来,北京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发展迅速,产值不断提高,对首都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从北京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却出现了震荡下行的趋势。
2003年北京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6.05%,此后的六年间,这一比重一直下降,2009年降至最低为4.10%,2010和2011两年略有提高,其后一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018年比重为4.34%。对北京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就业结构进行分析,这一阶段该产业就业人员占城镇单位总体就业人员的比重呈现出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2003年北京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人数占城镇单位总体就业人员的比重为7.03%,随后几年出现了增长,2007年达到了峰值9.58%,随后开始震荡下行,2018年該比重为7.63%。
一般可以用结构偏离度来考察某一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一致性。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增加值比重的差,即。其中β为结构偏离度系数,Em为某一产业的就业人数,E为就业总数;Gm为某一产业的增加值,G为国内生产总值。对北京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系数进行计算可知,2003—2018十五年间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最高为2008年的4.66个百分点,最低为2003年的0.98个百分点,平均为3.68个百分点,且始终为就业比重高于产值比重。由此可见,北京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这反映出与其他产业相比,北京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吸纳的就业人数较多,但劳动生产率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对北京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业发展与就业结构变动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是进一步促进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发展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于降低首都流通成本、保障和改善市民民生、普遍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优化提升北京综合发展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是可以吸纳多层次的劳动力,特别是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产业。在受新冠疫情影响就业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从政策层面来看,针对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发展现状和实际存在的问题,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打破既有的条块分割,制定规范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发展政策措施,可以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加强技术创新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推广应用。由北京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系数可知,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劳动生产率还有待提高。《关于落实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要依托首都信息化水平高、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推进“两化融合”,加大对物联网技术、货物快速分拣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高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促进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产业从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三是通过提高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劳动生产率带动从业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工资水平是影响劳动者就业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劳动者往往倾向就职于工资高、待遇好的岗位,工资高的产业会吸引劳动力源源不断的流入。一直以来,与第三产业平均工资水平相比,北京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较低,一般为第三产业平均工资的60%-80%左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雇员素质的要求往往不是很高,且该产业的一些企业往往以廉价劳动力作为主要竞争优势,倾向于压低雇员的工资水平。从长期来看,这种竞争优势很难维持,低工资不利于吸引到足够的劳动力,尤其是那些掌握了一定知识技能、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素质劳动力。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发展与升级过程中,不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可以带动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从业者的工资水平,进而增加了对高素质劳动力的吸引力,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史忠良.新编产业经济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8-36
[2] H·钱纳里,S·鲁宾逊,M·赛尔昆.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104-115
[3] 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 .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2-33
作者简介:
林原(1978-),女,吉林敦化市人,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资助项目“京津冀流通产业就业结构演化与就业效应研究”(SM201710037005)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