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扶贫

2020-09-10杨玺

今日重庆 2020年8期
关键词:区县贫困户

杨玺

核心阅读: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按照中央部署,重庆扎实推进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坚持精准到村到户,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走“小规模、多品种、生态化、有特色”的路子,强化利益联结,激发内生动力,培育了巫山脆李、奉节脐橙、涪陵榨莱、丰都肉牛、潼南柠檬等系列扶贫特色产业品牌,扶持发展了太极集团等扶贫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目前,重庆市产业到户46.7万户,贫困户覆盖率90%,有发展意愿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基本做到产业全覆盖。14个国家贫困区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8044元增加到20l 9年的1383元,年均增长11.7%。

打赢脘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关键。近年来,按照统筹到区域、精准到人头的要求,重庆聚焦贫困地区精准发力,因地制宜发展扶贫產业,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产业经济,已成为农民脘贫致富、持续增收的“保险单”。

产业扶贫,重庆做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有什么特色经验?日前,重庆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杨宏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独家采访。

多层次广覆盖产业扶贫构建大格局

“重庆产业扶贫坚持以主导产业为牵引,以特色产业为抓手,以市场主体为带动,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初步形成了主导和特色、长效和短平快产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扶贫产业的规模壮大了,成效显著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的意识也根深蒂固了。”杨宏表示,我市产业扶贫发展已迈入快车道。

江津区历来有种植花椒的传统。以前,农户种植花椒都是“各自为战”,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近年来,江津将特色优势产业——花椒种植作为扶贫主导产业,深入推进花椒产业精准扶贫。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重庆凯扬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牵头成立了全市首个花椒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当地贫困户、椒农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截至今年7月,江津区15个贫困村发展花椒27万亩,带动587户贫困户人均增收3208元。昔日的荒山荒坡,变成了如今的“金山银山”。

巫山产业扶贫的成果和特产脆李一样喜人。该县规模化种植脆李28万亩,涉及农户5万余户,其中贫困户9108户。2019年,产量87万吨,产值134亿元。预计今年产量将达到10万吨,产值将超过15亿元。

江津花椒产业与巫山脆李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只是重庆通过强化“三个统筹”持续培育壮大扶贫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缩影。

杨宏告诉今日重庆记者,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重庆统筹区域脱贫与贫困户脱贫、统筹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发展、统筹当期脱贫与长期致富,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动柑橘、榨菜、柠檬、生态畜牧、生态渔业、茶叶、中药材、调味品、特色水果、特色粮油等重点产业向贫困地区拓展,引导各区县重点培育2~3个扶贫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村至少发展1个特色产业,贫困户发展1个增收项目。

目前,全市18个贫困区县创建市级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1个、“一村一品”示范村242个。全市33个有扶贫任务的区县共发展柑橘299万亩、中药材255万亩、特色水果388万亩、榨菜157万亩、花椒130万亩,年出栏肉牛53万头、山羊443万只。

“以前解决的主要是产业有没有的问题,今后将更加注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杨宏表示,目前,忠县柑橘、巫山脆李、黔江猕猴桃、涪陵青菜头、酉阳茶油、丰都牛肉、城口山地鸡这7个区县的扶贫主导产品品牌已成功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扶到点扶到根落实精准扶贫大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

魏德惠是璧山区健龙镇小河村村民。2013年,因病致贫的她被纳入建卡贫困户。为早日脱贫致富,魏德惠养起了兔子。

这些年,璧山区建立了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全区选派产业指导员644名,帮助贫困户选择落实产业项目,为其提供产业发展意见和技术,畅通贫困户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魏德惠就是受益人之一。依托成熟的养殖技术和畅通的产供销渠道,魏德惠不仅开始了规模化养殖,还通过“农户+公司+合作社”模式,持续扩大销售规模,并与周边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一开始,我只养了10只兔子。2019年,我家兔场出栏商品兔9000多只、种兔约300只,年利润近22万元。”魏德惠预计,今年她家兔场将出栏商品兔1 8万只、实现产值95万元,“到时可带动当地贫困户增收40万元”。

为推动产业精准到村到户,重庆还构建起了“四级指导体系”。“市级组建了18个产业扶贫技术指导组,定点联系指导33个区县和18个深度贫困乡镇;14个国家贫困区县组建了101个技术专家组、459名专家进行包乡指导;镇乡则组织农技人员包村服务,选聘了2 8万名产业发展指导员到户指导。”杨宏强调,产业扶贫一定要落实到点上、扶持到根上。

地处渝东北大山深处的巫溪县红池坝镇,驻镇工作队根据当地独特的立体气候特点,指导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高山重点种植中药材,中山重点发展茶叶,低山重点布局特色经果。“从来没有想到土里还能刨出这么多钱!”渔沙村贫困户段绪阶笑得合不拢嘴。2019年,他种植4亩多加工型辣椒,卖了16000块钱,镇里还给了2000元的产业补助。

2017年以来,石柱县中益乡将中蜂产业列为全乡三大特色产业(中蜂、经果、中药材)之一,产业覆盖了全乡7个村,现有蜂农470户,养殖总量达到8000群,建有中蜂种群良繁场1个、蜂蜜加工扶贫车间1个、专业合作社1个。2019年,全乡蜂蜜产量达20吨,总产值600万元,成为群众脱贫增收的一个拳头产业。

彭水三义乡探索“产业村长”发展模式,引导村民发展小果园、小花卉园、小瓜菜园、小水产园、小养殖园等“五小”庭院经济助农脱贫。截至目前,三义乡累计发展“五小”庭院经济农户601户,实现户均增收3万至5万元。

据了解,为了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全市确定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建立起“脱贫攻坚战+市级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区县党政主要负责人+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的脱贫攻坚指挥体系,采取“定点包干”的方式,集中力量攻坚深度贫困难题。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惰和频发的自然灾害让贫困户的增收面临困难。为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全市坚持“战疫”“战贫”“战灾”一起抓。对于因受疫情影响而无法外出打工的贫困户和外出务工返乡的贫困户,帮助其发展扶贫产业,实现就地就近就业,确保全年增收不受影响。全面梳理、掌握自然灾害对贫困户的影响,因村因户制定抗灾减灾产业措施,将灾情的影响降到最低。

强改革建机制写好稳定增收大义章

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武隆区后坪乡是我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后坪乡有一个传统村落——天池苗寨。两年前,百年老寨通了公路,成立了乡村旅游股份合作社,开展“三变”改革试点,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当地44户村民以寨、田、土、林、房10年的经营权入了股。

“我也拿出了7间房用作天池苗寨民宿。”罗元发曾是这个寨子里的建卡贫困户。去年9月,经过精心打造的天池苗寨正式开寨,到年底,罗元发就拿到了21000多元的分红。

同为深度贫困乡镇的奉节县平安乡重点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产业。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100余户贫困户每年共计分红50余万元。

在我市制定下发的《关于健全完善扶贫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的意见》中,提出要主推资产收益、土地流转、资金入股、房屋联营、务工就业、产品代销、生产托管、租赁经营这8种利益联结方式。

杨宏认为,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可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他介绍,全市共有591个村开展了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其中贫困村192个,114万贫困人口成为股东;全市累计实施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6696个,惠及201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12.5万农户,其中贫困户37万户;1919个贫困村發展农民合作社5217家,实现贫困户入社全覆盖,去年“三社”融合发展为97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信贷资金5 14亿元。

目前,全市基本建立起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

小产业大连街促进一二三产大融合

重庆的重点贫困区县多集中在高海拔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这里大多自然资源独特、生态优势明显、人文底蕴丰厚。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重庆深入践行“两山论”,切实走好“两化路”.将当地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推进产加销融合、农文旅融合、农业与互联网融合,加力延伸扶贫产业链条。

万盛经开区关坝镇凉风村是个贫困村。村里利用鱼塘、山地、农林等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垂钓等乡村休闲旅游业。2017至2019年,累计接待游客13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60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近6000元提高到10800元。

在秀山县钟灵镇凯堡村,这里建立了从茶苗培育、标准化管护、茶叶精深加工到荼旅融合等的全产业链。2019年,凯堡村的茶叶综合产值达到了1.8亿元。

据了解,我市全面开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商扶贫行动,市财政每年安排7000万元支持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特别是扶贫加工企业发展。目前,在18个贫困区县创建了6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培育乡村旅游示范乡镇55个、示范村(点)254个。

此外,全市还建成了乡镇村电商服务站点3350个。2019年,我市14个国家级贫困区县实现农村产品网络零售额134 1亿元,增长74.2%。在互联网科技的助力之下,农村的贫困户“插上”了致富的“翅膀”,山窝窝的生态农产品飞进了城市百姓家。

最近,重庆市农科院副院长、市农业农村委扶贫集团驻巫溪县红池坝镇工作队队长苟小红乐开了花。“茶叶、土豆、腊肉……镇里53万元的农产品,在一场3个小时的电商直播大会上卖光了。”苟小红说,这多亏了电商的助力。

“想要搞好产业扶贫,不仅要种得下、产得好,还要卖得远。产销对接是产业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产业融合发展是提高产业附加值的根本之策。”杨宏表示,在扶贫农产品销得出、卖得好、可持续上,重庆可是下足了功夫。

近年来,重庆大力实施开展消费扶贫、持续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优化升级“巴味渝珍”农产品电商平台,组织贫困区县参加各类重点农业展会,开展“万吨渝货进山东”系列活动,建立了扶贫产业目录、产品目录、主体目录等。各种线上线下的联动,实实在在推进了我市贫困地区的农产品销售。

副腰包富精神贫困户面貌大变样

走进巫山县曲尺乡锁龙村,随处可见窗明几净的小洋楼。春风带着如絮的白云,时而歇在东家的屋顶,时而落在西家的院落。换作几年前.这里地头杂草丛生,房屋破旧不堪,雨天泥脚深陷,晴天尘土飞扬。这般变化,都得益于产业扶贫。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产业扶贫不仅让贫困户们过上了好日子,更让他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2010年,大足区拾万镇将军村村民丁仁清患上多发性脑硬化脑萎缩,只能靠轮椅行动。不久,不堪家庭重负的妻子选择了逃避,将两个幼女留给了丁仁清。接连的打击,让丁仁清不知该如何生活下去,他变得一蹶不振,终日以泪洗面。

后来,在驻村工作队的鼓励和关爱之下,丁仁清渐渐打开了心结。“别人都脱贫了,我不能再等了。”丁仁清拿出仅剩的积蓄,购买了100只鸡苗,开起了养鸡场。消失已久的笑声又出现在丁家的小院。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丁仁清已成为了将军村的养殖大户,年收入达到10余万元。“感谢党和政府、感谢习总书记,一系列的好政策让我们脱了贫、致了富!”

如今的丁仁清不仅腰包鼓起来了,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以前他不修边幅,家里也乱七八糟的,一点也不注重生活习惯。”丁仁清的母亲说,现在儿子像变了一个人,不仅把自家收拾得干干净净,还时不时提醒乡亲要注意整洁,“他还成了村民学习的对象。”

冉茂珍是酉阳县苍岭镇岭口村的建卡贫困户。因为左手残疾,她既无法外出打工,又干不了家里的重活儿。冉茂珍认为自己是个没用的人,一度自暴自弃。

“冉大姐,你为何不试试种青蔷?投入不大、技术不难,关键是,劳动强度也不大,你完全可以胜任。”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下,2019年,冉茂珍家种了近4亩青蒿,并与酉阳县腾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收购协议。种子,由腾隆农业公司免费提供;技术,由县农委和市中药材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一起跟踪指导。

经过一年的辛苦劳作,冉茂珍家的青蒿产量高达853公斤,收入6485元。“有机会脱贫,谁还想当贫困户!好日子有了盼头,现在我干劲十足!”冉茂珍乐呵呵地说,今年她种下了50亩青蒿,挣个八九万元不是问题,“等我有能力了,还要带着村民一起致富。”

在杨宏看来,虽然我市产业扶贫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例如,部分贫困村产业支撑不够强、扶贫产业链条不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力不强、利益联结质量不高等。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杨宏表示,下一步,市农业农村委将在培育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等方面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猜你喜欢

区县贫困户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超八成区县可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全市各区县选民登记工作全面启动
重庆启动贫困区县科技人才支持计划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开发学业增值评价报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关于加快区县经济发展步伐的研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