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2020-09-10刘志刚
刘志刚
绵延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与洗礼,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光辉璀璨的文化宝藏。从上古神话传说、先秦诸子散文、两汉辞赋民歌、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无不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一无二。我国著名学者吴宓提出传统文化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引导学生诵读,让他们感受古诗词的优美和谐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尤其是古诗文,音韵和谐,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这种美主要体现在古诗词的韵律上。格律诗讲究平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導学生诵读。
比如,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根据七言律诗“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平仄吟诗法,遇平拉长,遇仄短,读来和谐优美,易于背诵。此外,古诗词也讲究押韵。押韵是指同韵的字会在适当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白居易的《琵琶行》换韵频繁(共18次),平声韵有延长音,而入声韵很短促,有抑扬起伏的音乐效果。诗中还运用“瑟瑟”“呕哑”“唧唧”等拟声词和“嘈嘈”“切切”等双声叠韵词以声摹声,形象生动,非常适合学生伴乐吟诵,让他们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与作品相关的音频,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指导学生通过倾听、默读、吟诵等多种方式感悟古诗词的魅力。俄罗斯教育科学的奠基人乌申斯基说:“在民族语言明亮而透彻的深处,不但反映着祖国的自然,而且反映着民族精神的全部历史。”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我们就能让学生慢慢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
二、强化写字指导,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美
汉字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表意是汉字的基本特点,通过汉字的字形,我们能了解古人创造这个字的目的和当时的生活方式。
三、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让他们将优秀的传统习俗传承下去。
比如,在清明节即将到来之际,教师可以让学生查找清明节的由来、习俗、传说、与其相关的诗文名句等资料,并在小组中交流。有的学生了解了清明节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便打好行装,悄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但是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由中国节日传说,学生切实感受到了清明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即华夏子孙对清明的政治、清明的社会的不懈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说:“对传统文化中适合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既要立足语文教材传承传统文化,又要在传承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创新,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含义,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宁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