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在“寒冬”中拥抱“曙光”

2020-09-10冯智慧胡小勇

在线学习 2020年8期
关键词:寒冬体制信息化

冯智慧 胡小勇

在经济放缓和疫情冲击的双重夹击下,教育信息化产业即将重新洗牌,赛道内的存量企业市场竞争加剧。与此同时,新技术的赋能,带动“教育信息化”朝“教育智能化”方向发展,从现有状态迈向新常态,从校内迈向家庭和社会。

我国教育信息化经历了几大发展阶段,1978–2000年为前教育信息化阶段,2001–2017年为教育信息化1.0阶段,2018年以后,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2.0时代。教育信息化2.0时代,“互联网+”教育初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基础数据互通、管理效率提升的目标,尝试变革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与此同时,由网络运营商、产品供应商(技术提供商、内容提供商、信息化应用软件工程师)、集成渠道商、政府、使用者组成的上、中、下游的教育信息化产业链,也正在逐步形成。

格局: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分布形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根据各大研究报告预测,教育信息化财政预算逐年稳步提升,2019年已突破3300亿元,2020年相关经费投入预估达到3800亿元。政策红利、前沿技术和当前的社会现状,尤其是疫情的催化,驱动着教育信息化产业来到历史发展机遇的“新春天”。

教育信息化市场从业方包含了基础服务提供企业、传统教育信息化企业、传统教育企业、新兴教育信息化创业企业、互联网巨头企业(涉足教育领域)等。教育信息化2.0时代,产业链渐成规模,服务面向体制内外客户,产业形态迥然不同。

教育信息化产业链渐成规模,服务得以拓展: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新兴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升级。产业链上、中、下游均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日渐成熟,形成规模。上游市场原以提供电信运营、网络基础设施与服务为主,具有极大的垄断优势,如腾讯、阿里、科大讯飞等企业参与提供云服务、数据服务、人工智能技术支撑服务。中游市场对渠道依赖强,产品类型丰富,垂直领域众多,覆盖教学、教研、教务、办公、服务等场景,代表企业有硬件设备供应商希沃、应用软件供应商晓羊教育、内容服务供应商洋葱数学等。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高度依赖渠道能力,系统集成、分级代理、行业协会等的渠道竞争发展成熟。

服务面向体制内和体制外客户,产业形态迥然不同:教育信息化产业的下游面向不同的客户群体(体制内、体制外),两者的产业形态、业务特色、服务需求大有不同。体制内的客户群体,其费用来源为政府财政,付费决策者与产品使用者分离,主流产品也受政策影响,关注管控和服务。体制外的客户群体,付费内容更多为课程资源、辅导资源/课程、订阅服务等,对产品服务、资源质量要求高。近年,个别教育信息化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在B端覆盖的情况下,逐步面向C端客户扩张,拓展业务收费模式。

寒冬: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变与不变

教育信息化产业中,各类企业结合自身所在细分赛道和运营方式的特点,存在不同的行业风险、痛点死法,如政策变化、同质严重、资源储备、技术更替等。同时,疫情的暴发也加速教育信息化产业的优胜劣汰,如资金实力、布局战略、响应速度等都极大地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存强去弱,疫情之下谁在裸泳?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教育市场、教育信息化市场的变化有目共睹。新闻多次报道部分企业“欠薪、裁员、倒闭”等消息:V学教育集团旗下的松鼠AI品牌宣布全体员工“缩紧开支,降薪求生存”,职教领域的IT兄弟连2月7日宣布破产,聚焦少儿在线语文教育的明兮大语文2月16日宣告资金链断裂停止运营……在经济放缓和疫情冲击的双重夹击下,教育信息化产业即将重新洗牌,赛道内的存量企业市场竞争加剧。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强企业”,并非指全面、体量大的企业,而是指在某一方面特别强,有突出的竞争优势。例如,疫情之下互联网巨头企业、教育培训巨头迅速抢占市场和机会,传统信息化教育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打造差异化产品。可想而知,没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缺乏市场产品竞争力、产品响应速度迟缓等企业都将被淘汰。最终,拥有优秀团队实力、自身基因沉淀和良好作战能力的企业,转危为机,产业内新的独角兽由此诞生。

AI赋能,从信息化迈向智能化。人工智能(AI)的发展,是我国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2015年起,国家出台的系列政策有效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落地,国家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应用逐渐步入快速发展期。新技术的赋能,带动着“教育信息化”朝“教育智能化”方向发展。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为管理评价、师资建设、学习分析等提供了更多可能,给未来的教育理念、方式和内容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积极探索大数据、云计算、计算学习与推荐、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在备课、教学、教研、考试、评价、管理等教育流程环节,促进更精准、更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出现。根据产业研究分析,教育信息化未来产业发力的方向包括智能硬件设备的升级,数据分析服务的推进、开放平台与优质内容的生態构建、人工智能技术的拓展应用等。

模式创新,从现有状态迈向新常态。教育信息化因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的不同,运营方式也大有不同。体制内的学校有着完善的运作体系,即使没有信息化工具也能很好地开展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因此,教育信息化产品在融入学校场景时,时常遇到阻力,导致使用率不高。常见的运营方式包括驻校模式、赛事模式、服务外包等,以伴随服务、以点带面、比赛驱动等方式盘活。而体制外的教学包含了丰富的作业练习、学情记录、付费辅导等环节,付费与否十分依赖优质课程、优质师资、跟踪服务等。因此,常见的运营方式包括平台模式、直播模式、题库模式等。随着各类运营方式的发展,市场中也出现个别模式的交叉、融合等新形态。疫情的出现,不仅打破了教学固有的惯性和围墙,还因在线教学的经验改变了更多教师、学生、家长的观念。未来,服务模式将继续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向创新发展。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实现网上联合备课,同步课堂促进了跨区域的教研协同。教学打通线上线下环节,获取学生的学习数据,做到精准记录、学情分析,形成深度融合的新常态。

蓝海拓荒,从校内迈向家庭和社会。面对疫情,教育部及时发布了延迟开学和“停课不停学”的通知,体现了非常时期我国的临场应战能力,也折射出一些不尽完美的问题。在线教育抗击疫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资源托底,互联网企业给予技术支持,家长和学校协同共渡难关。疫情发生前,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已持续多年投入,建设工作卓有成效,建设投入侧重在区域、学校和课堂,如“三通两平台”“智慧校园”等。可是,疫情期间在线教育的服务终端不在校内,而在家庭。学校教室里建设的各类终端、一体机等,无法在疫情期间发挥原有的作用。教师、学生、家长受限在家里,教育信息化的服务场景从体制内彻底变为了“纯体制外”。恰恰因为疫情,体制外的教育信息化短板被充分暴露出来。以往,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对教育的校外公共服务部分,没有充分重视社会教育信息化与家庭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未来,应加快推动家庭教育的信息化服务,以网络构建立体化的家庭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并考虑将其纳入在线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MOOC等形式为抓手大力推动家庭教育信息化落地。

责任编辑:左力  邮箱:chinadisedu@zxxx.net.cn

猜你喜欢

寒冬体制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最俗的创业故事是“离开体制”
经典来信
对南方城市分流制排水体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