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坎南的国家逻辑分析
2020-09-10徐峻
“布坎南在学术思想上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征,一是作为自由市场经济的坚定拥护者;一是作为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作为公共选择的奠基人,布坎南通过对公共选择的分析,得出了政府失灵理论,为解决政府失灵,他提出立宪民主理论,认为必须建立一套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宪法对政府施加有效的约束,正如布坎南所说:“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对政治权利的运用进行某种约束对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是必要的。”同时,布坎南也观察到了在制度构架下私人和公共选择行为缺乏足够的道德规范驱使,“在市场和政治中我们看到的机会主义行为表明缺乏道德约束。”因此,他提出道德重建理论,建议在制度改革过程中进行道德规范,以到达用道德规范辅助社会秩序。这些理论之间具备内在逻辑关系,共同形成反映布坎南的国家逻辑。
1.政府失灵是前提
布坎南的政府失灵理论指出,现在的政府并没有有效的保护私人的财产权,政府随意拿走私人所有财产的行为的“合法性”并没有受到有效的制约。同时,政府权力的介入还将导致了资源的无效配置和分配格局的扭曲,并产生大量的社会成本,它们包括寻租活动中浪费的资源,经济寻租引起的政治寻租所浪费的资源,寻租成功后所损失的社会效率。政府不仅没有纠正“市场失灵”,反而还会参与寻租活动并导致严重的社会浪费。布坎南的政府失灵理论否认了福利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者关于“市场失灵”的提法。他对市场经济的价值给于了高度评价,并认为“市场失灵”的许多情况都可以由市场自身的力量加以矫正。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政策,比其它政策更值得人们信赖。不过布坎南认为自由放任市场经济有效发挥作用需要一个关键前提,这就是财产权的清晰界定。清晰的财产所有权制度和市场经济可以为个人自由寻求更多保护,从而使个人免于受过度的剥削。
2.立宪民主是核心
立宪民主布坎南国家理论的核心,是他为解决政府失灵问题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理论。布坎南强调,在立宪的过程中,必须构造和设计出能对以剥削方式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进行最大限制的规则,以引导个人利益去促进整个社会利益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立宪民主是宪法性规则约束下的一种有限民主。布坎南的宪法性规则包括一致同意的规则、超多数规则和普遍性原则等。
布坎南把宪法制度看作是影响政治决策的方式和行为的根本制度,它好比是维持交通秩序的“道路规则”,担负着保障政治生活有序运行的功能。不过,布坎南认为,个人在制度规则的形成上具有最终权利,即制度规则的形成要通过个人一致同意的检验。如果给定任何非全体一致的决策规则,则集体行动往往会造成外部成本,只有经过一致同意规则得出的决定最为公平。布坎南认为多数裁定规则不仅会使公共政策产生导致“财政剥削”的后果,而且多数裁定规则也会造成效率损失,因为“多数票集团”将意志强加在“少数集团”上,人为地使某个集团的利益得到实现而使另一集团的利益受损。由于一致同意规则要么成本太高要么难以实现,布坎南退而求其次,建议以“超多数裁定规则”代替“多数裁定规则”,来实现帕累托改进。但是“超多数规则”在实践层面仍然具有很多缺陷。布坎南后来提出的普遍性原则来弥补“一致同意规则”和“超多数规则”的缺陷。普遍性原则其实是一种法治思想,他希望借助于法律规则对政府施加有效的约束。
布坎南还主张对民选的政府进行两种不同类型的约束,即对政治权力的程序约束和范围约束。对政治权力的运作施加这两种可能的宪法约束,可以有效减少政治歧视的程度、幅度和范围,也可以降低在寻租投资中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基本的宪法约束要求集体性机构必须定期举行选举,而且与其他机构公平竞争,允许所有的公民都拥有平等的投票权,对在政府机构任职的资格几乎不进行限制,对代表的选举和在立法会议上的决策制定确立明确的投票规则,对授予非选举产生的官僚和法官的权力要加以限制。
3.道德重建是保障
布坎南认为单靠制度——立宪改革本身还不足以重建丢失的社会资本问题,还必须重视伦理规范和道德规范的辅助作用。布坎南研究三种社会的道德秩序模式,分别是道德无政府状态、道德共同体和道德秩序。布坎南认为“道德秩序”所描绘的道德立场具有较高的效率,它是市场经济的真正基础。由于二战后国民经济中的公共部门相对规模的扩张加速道德败坏,因此,“道德无政府状态”作为社会相互作用的模型对此具有较强的解释力。“道德共同体”不是具有可能的称心如意的特征就是具有不合意的特征,因为道德共同体会过度侵犯个人的自由。
道德问题也是现代社会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进行制度性的改革将会影响到态度和行为模式的转变,布坎南认为削减进行合作的公共部门的相对规模可以较好地实现某种需要的转型。他直接指出在私人行为和公共行为中之所以存在着大量道德败坏现象,究其根源是相对于整个经济部门的规模和公共部门的规模实在是膨胀过度了,福利国家和扩张性预算已经破坏了社会的道德。如何重建失序的道德秩序,布坎南认为只有削减预算和缩小公共部门的规模道德秩序才能得到恢复。道德重建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制度改革和道德规范两种手段的帮助来恢复社会的道德秩序状态。
参考文献:
[1]詹姆斯·M·布坎南、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观》,《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2]詹姆斯·M·布坎南、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观》,《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
[3]詹姆斯·M·布坎南、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观》,《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163頁.
[4]詹姆斯·M·布坎南、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观》,《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5]詹姆斯·M·布坎南、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观》,《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157页.
作者简介:徐峻(1993—),男,汉族,贵州兴义市人,硕士,研究方向:民族地区财政与理论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