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契合性研究

2020-09-10邱爽

客联 2020年9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劳动教育是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当今培育时代新人的要求,高职院校要通过拓展二者融合的内容和模式等途径,提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契合性,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契合性

近日,中央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必修课程、将劳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契合性研究奠定了制度基础。高职院校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职责使命,是大学生习惯养成、三观塑造的重要阵地。把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和实践的全过程,提高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契合性,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是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新任务、新课题。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契合的问题

目前,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展了劳动教育,但其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未对劳动教育产生较高的重视,宣传和考核机制不健全,造成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轻视劳动教育的情况。②高职院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较为单一,没能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③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相对独立,相互联系较少,没能将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统一规划部署,未制定出系统化的制度或体系。想要转变该现象,高职院校就要进行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契合性研究,找到二者的契合点、探索实践路径,充分发挥传统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构建出一种全新的育人模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乐于创造、理解他人、自我管理和热爱劳动的品格,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前就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科学的劳动观念和熟练的技术技能。更好地辅助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促进高职院校健全配套管理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意义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的最基本技能,是托起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提高了精神境界,实现了自我价值,可以说劳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基础,高职院校构建劳动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契合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利于个人价值观的塑造。

(一)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高职院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为了在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劳动是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社会财富的创造与积累的重要方法。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对于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道路的顺利向前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去促进学生劳动观的培养,以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探索出劳动的内涵与价值,并且在学习工作中自觉践行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劳动精神。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有利于个人价值观的塑造。新时代的大学生个体价值塑造必须探索适应当前形势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学校重要的育人工作,但是形式单一的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讲述,学生会产生厌烦甚至抵触的情绪,对个人价值观的塑造效果并不理想。通过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积极的劳动价值,已经成为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塑造的重要途径。

三、构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契合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将劳动教育作为重要的育人形式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当今学生群体更具个性,普遍存在着劳动意识不强的情况,将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和劳动教育融合,实现教学途径多元创新,在实现思政教育模式的改革的同时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如在思政教育课堂中渗透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围绕马克思提出的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來案例化教学,使学生树立积极的劳动观念;在日常教学安排中设置一些实际的劳动内容,如校园义务劳动等,学生参加完这些劳动活动之后,通过群体之间感受分享,有效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到一起。

(二)结合专业特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契合的形式。 高职教育培养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在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时,从专业出发设置专业劳动,更能被学生所接受。学生将掌握的理论知识有效融入到实际劳动活动当中,确保了学生劳动的合理性;劳动感受的阐述,向他人阐述劳动的艰辛后,不仅可以使自己对劳动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且还会对他人起到一定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长虹 , 徐其清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关怀教育的理论内涵及其构建路径探析 [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36(2):176-179.

[2]刘占柱.大学生劳动课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27).

[3]孙志希.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创新途径的探讨[J].才智,2012,(25):79.

作者简介:邱爽(1982—),女,硕士研究生,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教育伦理学。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