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管理及协调发展

2020-09-10胡佳霖

客联 2020年9期
关键词:协调发展

胡佳霖

【摘 要】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唯物主义历史观把人类社会理解成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而各个系统遵循整体性原则为前提,各自发展优化。在不断的演进过程中,我国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问题较为凸显,而系统间复杂矛盾的关系将作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故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从实证角度验证我国环境规制政策下的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的矛盾进行探讨,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

一、问题提出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在经济发展方面交上了满意的答卷,但同时也付出了不可忽视的环境成本。国外学者研究估计,我国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成本损失每年大概占我国GDP的5%以上。

从我国国情出发,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矛盾问题已经较为突出,尽量做到相互作用和谐发展,响应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但社会系统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在追求协调发展理念的同时,不可忽视的是环境规制的社会效应。社会系统这个有机体牵一发而动全身,环境规制的政策会冲击到社会经济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从而波及到居民的收入问题。

关于经济效应,学者们主要从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外商投资,企业技术创新等几个方面的影响入手。环境规制政策对于收入分配效应的影响不是中性,且针对不同地区的收入分配影响也有可能因为地区差异性而不一致,故针对环境规制的收入分配效应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探究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问题。

二、计量模型和数据

(一)计量模型

本文主要研究正式环境和非正式环境规制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这一部分用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以各省收入不平等水平(Gini)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各省正式环境规制指标(ER)和非正式规制指标(INER)同时纳入计量方程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在借鉴原毅军等(2014)、宋珺等(2020)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以下模型:

(二)变量与数据

为了衡量中国各省的收入不平等程度,本文选择各省基尼系数来表示地区内收入差距,基尼系数的取值介于0-1,数值越大表示收入差距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

正式环境规制方面,本文参照余东华等(2016)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污染物排放量,如二氧化硫排放量、烟粉尘排放量、废水排放量三个单项指标,参照朱平芳等(2011)的综合指标构建法进行构建。

对于非正式环境规制强度,本文借鉴Pargal et al.(1996)的方法,选取人均收入、受教育水平、人口密度和年龄结构等指标来综合度量。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文采用系统GMM模型进行动态面板估计。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和收入差距的状况差异较大,因此本文将样本数据划分为东部和中西部进行下一步分析,针对不同区域内正式环境规制和非正式环境规制对于收入分配效应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进行检验。

首先,从东部地区来看,正式环境规制对于该地区收入分配效应的影响并不显著,而非正式环境规制有利于缩小该地区的收入差距。由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较高,第三产业占比较大,能够抵御部分正式环境规制带来的调整成本,从而缓解对于收入分配的冲击。而东部的非正式环境规制强度在全国内也较为凸显,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导致年轻人才聚集,对地区环境程度敏感。

其次,从中西部地区来看,正式环境规制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而非正式环境规制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中西部地区会受到调整成本的冲击,从而影响到地区内的收入分配。这些产业在正式环境规制的作用下,加大技术投资或引入绿色创新技术,对高技术劳动力的需求大于低技术劳动力,从而加大收入差距,带来收入不平等。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基于2003~2015年全国的省级面板数据,本文从正式环境规制和非正式环境规制角度实证分析生态环境系统对于社会经济系统下的收入分配平等的效果,并且考虑到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不同,政策波及到收入分配的程度存在差异性。本文研究发现,在全国以及中西部地区,非正式环境规制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促进收入平等;但在全国、东部以及中西部地區,正式环境规制会加大省域居民收入差距。

本文的研究结论得到以下的政策启示:一是对于生态环境系统的治理,需要考虑到系统间的整体性原则。因为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掣肘,会波及到社会经济系统,显著影响到该地区的收入分配状况。

二是对于生态环境系统的环境规制政策需要因地制宜,针对经济发展质量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正式环境规制的强度可以以生态环境系统承载能力进行制定,并鼓励社会公众参与民间环境保护组织,加大非正式环境规制力度。

三是需要正确认识及处理现存的社会矛盾,社会发展中这种非对抗性的矛盾将贯穿社会发展的全部进程,它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各自演进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同领域之间的矛盾,基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可以具体问题具体研究,针对不同地区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正确的化解矛盾,力求做到整个社会有机体的统筹兼顾。

【参考文献】

[1]田卫民.省域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测算及其变动趋势分析[J].经济科学,2012(2):48-59.

[2]张乐勤.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视角下的安徽省高质量发展判别及障碍诊断[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7(03):35-42.

[3]PARGAL S,WHEELER D. 1996. Informal regulation of industrial pollu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vidence from Indonesia[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04( 6) :1314 -1327.

[4]李帮喜,刘充,赵峰,黄阳华.生产结构、收入分配与宏观效率——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与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19,54(03):181-193.

[5]陈鹏.环境—社会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03):9-12.

[6]邓阳.我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原因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J].改革与战略,2019,35(02):1-6.

[7]安亚军.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视角下的环境治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27):135-136.

[8]宋珺,鄢莉莉.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J/OL].开发性金融研究:1-17[2020-06-11].https://doi.org/10.16556/j.cnki.kfxjr.20200402.001.

[9]余东华,胡亚男.环境规制趋紧阻碍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吗?——基于“波特假说”的再检验[J].产业经济研究,2016(02):11-20.

[10]原毅军,谢荣辉.环境规制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14(08):57-69.

猜你喜欢

协调发展
建设工程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关系分析
城市郊区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商业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协调发展,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西安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共享可行性的研究
乡村旅游对社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带一路”背景下重庆港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协调发展理念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指导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肇庆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