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应用型本科院校泰语口译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0-09-10李碧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

李碧

摘 要:随着社会对泰语口译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作为专门培养学生口译技能的泰语口译课程逐渐受到关注。文章针对广西应用型本科院校泰语口译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应加强学校与用人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泰语口译课程教学改革进程。在分析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后,对泰语口译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践技能培养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实施改革,以期培养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泰语口译人才。

关键词:泰语口译课程;教学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H315.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8-00-02

随着中国与泰国之间政治、经贸和文化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发展,社会对泰语口译人才的需求量显著增加。本科院校的泰语专业陆续增设泰语口译课程,向社会输送合格的泰语口译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泰语口译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口译人才实践应用能力较弱,难以胜任行业翻译任务。文章结合当前广西应用型本科院校泰语口译课程教学实际情况,提出教学改革策略,即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完善教学内容、利用现代化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和通过产教融合培养学生口译技能等措施,提高泰语口译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而提升学生的泰语口译实践能力,以期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泰语口译人才。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泰语口译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

口译是在活动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一般能力基础之外,具备一种特殊的、对语言承载信息的瞬间转换能力[1]。这种语言瞬间转换能力即口译能力,需要通过长期专业技能训练、丰富知识积累和大量口译实践才会不断提高[2]。泰语口译课程通常开设在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是一门泰语语言知识与口译专业技能相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泰语语言基础。但由于学生在入学前都是泰语语言零基础,学习专业语言时间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有待加强。所以,泰语口译课程除了让学生熟悉口译基本理论知识和掌握口译技能外,还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开口实践,提高泰语语言运用能力。

二、广西应用型本科院校泰语口译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015年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转变的制定意见”,明确提出地方应用型高校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3]。广西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泰语口译课程教学改革要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创新口译教学模式,扎实开展口译实践技能教学,注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充分实现口译教学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一)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丰富完善口译教学内容

仲伟合提出口译员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三个板块:语言知识版块、百科知识版块和技能版块[4],因此口译课程教学内容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口译技能,实现语言能力培养和口译技能训练的协调发展。

第一,泰语语言知识是开展口译教学的基础。泰语口译课程通常开设在大三下学期,学生已经具备基础日常泰语词汇量,但对专业泰语词汇量积累不足,导致翻译表达能力较弱。在教学内容中,需要适当增加泰语行业用语知识板块,引导学生发现自身语言表达的不足,在不同的翻译场景中进行准确口译。

第二,百科知识能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由于百科知识涵盖社会、政治、生活和文化等众多方面,也需要长期积累才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所以,课程教学内容选材应侧重于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结合中国东盟经贸文化发展需要,尝试构建“口译+旅游文化”“口译+会展经济”和“口译+商务交流”等板块的课程主题,使口译技能、专业知识和区域特色完美结合,进而培养本土化的应用复合型口译人才。

第三,口译技能是开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技能版块也就是职业口译技能,包括记忆、笔记、信息综述与重组,译前准备等[5]。在遵循口译理论学习规律的前提下,将口译理论知识分为若干模块,穿插到各个主题材料中进行讲授和训练,在扩展语言知识面的同时掌握口译理论知识,在口译实践训练的同时提升口译技能水平。

(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口译教学模式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课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实现口译技能培养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第一,引导学生成为教与学的主体,使其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教师则成为教学组织策划者,将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交互性模式等教学方式运用到课堂中。在开展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译前准备、口译实践展示和译后总结等环节。首先,学生分工合作查阅任务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口译技巧,围绕主题内容收集相关专业用语和文化背景知识,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共同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为口译实践展示做好准备。在口译实践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口译工作仿真场景,引导学生完成口译实践训练。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口译实践训练进行反思,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评议,使学生能主动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自我建构语言知识体系和强化口译实践技能。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译教学模式,让学生处于认知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升口译水平,同时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第二,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口译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借助同传实训平台设备,可以让学生同步参与口译现场,对译员的语言表达和肢体语言实施全方位的观察和模仿,利用所学知识对口译实践展示进行纠错,有助于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共同探究口译技巧,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果。课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施学习资源共享,教师和学生可以分享所收集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口译学习资源。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对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强化口译技能训练,跟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度和成效。

(三)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口译实践技能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对口译人才的要求不断升级,作为向社会输送合格口译人才的院校,有必要与用人企业共同协商,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整合校企间的资源联合强化学生口译实践技能,从而提高泰语口译课程教学水平。

第一,学校邀请用人企业共同制定课程定位、讨论授课方案、互补专业师资、共建实训基地和研发教材编写等。校企合作能为泰语口译课程提供明确的改革思路,较大程度地改善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避免出现学生所学非所用,用人企业觉得学生“不好用”的情况。

第二,结合口译行业实际需求,把社会的翻译资源引进课堂。将用人企业成功的口译案例作为教学内容,模拟社会工作场景,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口译训练,在实际操作中能熟悉口译流程,综合运用各种口译技能。在口译教学中建构情境,就是提供常态化的实习机会,使学生置身于真实口译实务环境中,通过观察、亲身实践和反思总结提高心理素质、认知能力和职业素养,以期在真正的口译工作岗位能够胸有成竹、信手拈来[6]。

第三,组织安排学生参与泰语口译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广西地理区位优势,学校与用人企业共同搭建实习实践平台,为学生创造各种口译实践的机会。在实习实践中,有利于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口译技能完全展示出来,提升口译能力和工作能力,同时也积累口译经验。

(四)“外引+内培”相结合,打造优质口译教师团队

泰语口译课程的授课教师既要拥有扎实的口译理论知识,又要具备高超的口译实践能力,所以打造优质口译教师团队是应用型口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可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提升教师团队的能力和素质。

第一,组织教师参加培训、进修,鼓励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的理论知识,通过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类翻译研讨会和培训班,系统地学习口译理论、技巧以及教学方法,掌握口译前沿专业知识。

第二,安排教师进入用人企业进行挂职或兼职锻炼,教师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科研项目,参与企业翻译一线工作,在实践中积累口译经验,提升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也能把握口译人才市场需求动态,以便更好地完善教学内容,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第三,聘请行业口译专家作为课程特聘教师,定期到学校做专题讲座,介绍翻译市场人才需求情况;或者与专职教师共同授课,向学生传授口译实战经验,培养学生职业化的口译技能。

(五)聚焦过程性学习,优化考核评价方式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改革现有的考核评价方式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采取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更加客观、具体地评估学生所掌握的口译知识和能力。

第一,采用小组互评方式。在开展任务型教学或項目驱动教学时,当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之后,利用小组互评与教师评定的方式考核任务完成情况。采用小组互评方式除了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习到的口译知识和技巧外,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提高学习的竞争性和积极性。

第二,采用非笔试考核方式。由于口译课程教学偏重于实践技能训练,期末可采取非笔试考核方式进行,通过口译工作任务形式进行课程考核,提前下达任务内容,学生可以进行译前准备,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通过非笔试任务考核能够更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第三,采用实习实践经验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口译实习实践,之后在班级中开展经验分享,分析如何进行口译前期准备、采用的口译方法和技巧以及口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实习实践经验分享成绩以学生评分为主,最后会纳入期末考核成绩中。通过参与口译实习实践,让学生快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口译技能,同时熟练掌握口译工作流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广西应用型本科院校泰语口译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通过不断丰富完善教学内容、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化口译实践训练、打造优质师资队伍和优化考核评价体系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泰语口译课程教学水平,从而提升学生的口译实践能力和职业竞争力,最终实现培养本土化应用型泰语口译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和平.再谈翻译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翻译,2008(3):35-39.

[2]冉永红.新形势下的本科口译教学[J].中国翻译,2013(5):44-48.

[4]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0-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5]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4):63-65.

[6]刘育红,李向东.基于情景建构的口译教学观研究[J].中国翻译,2012(4):45-48.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
微课和慕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