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治共享视域下的高校易班建设
2020-09-10韩聃余俊渠张鹏
韩聃 余俊渠 张鹏
摘 要:易班作为兼具教育性和安全性的大学生互联网综合社区,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优质平台。但是,易班建设实践过程中存在高校之间资源“共享”制度缺乏、部门之间工作“共建”理念缺乏与师生之间育人“共治”意识淡薄的现象。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在加快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上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基于共建共治共享理念,高校易班建设应坚持以党的领导为原则、“三全育人”的宗旨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价值取向。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品牌推广需以依赖性代替强制性、以集约型代替粗犷型、以贯穿式代替断点式、以服务观代替传输观以及以多渠道代替单渠道。
关键词:共建共治共享;增质;易班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打造示范性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1]。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网络育人一方面需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客观条件,确保教学活动的普适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接纳新鲜事物,运用多钟方式来传输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以求满足党和国家赋予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2019年10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我们党在长期探索中形成的、被实践证明的符合国情、符合人民意愿、符合社会治理规律的科学制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其深刻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加快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阵地建设上具有重大意义。
一、易班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根据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到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8017亿;网民年龄结构中20-29岁群体占总体的26.8%;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群体占比25.4%。[2]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上网”已然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衍生为一种虚拟的生存空间。在内容丰富、环境复杂、拘束较少的网络空间中,一些自制能力较差的同学往往会逐渐迷失自我,沉迷网络、荒废学业,人际关系变得疏远、情感冷漠,责任感下降、行为失范。为此,如何抓住当代大学生的内心,把网络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了教育工作者思考和落实的迫切问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国家教育部、网信办、团中央等有关部门紧随网络时代发展方向,引领网络时代健康发展风尚,部署教育系统网络思想教育平台建设,先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明确指出“要着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易班网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构建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易班网和中国大学生在线‘三驾马车’为引领的校园网络新媒体传播矩阵”。[3]易班是集思政教育、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自2007年诞生至今,已实现全国1037所共建学校、329099个班级、13890080名师生加入,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其应用设计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交流、加强学校管理网络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在今天,全国易班建设已经实现推广期的平稳度过,但各高校之间建设差距大,网络教育效果不明显,学生喜爱度差异度等现象依然困扰着易班建设工作者。
(一)高校之间资源“共享”制度缺乏
易班内容涵盖宣传、教育与社交等多功能,目前一些高校已经针对本校学生特点开发了一系列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和文化娱乐活动等需求的优质易班輕应用,建立了结合“时时可得、处处可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空间,让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细节、有故事、有温情,丰富了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但与此同时,在实践中,各高校之间在网络应用开发方面存在共享制度缺失的现象,优质的易班应用开发经验无法在校与校之间实现经验传递,各高校易班同质类应用重复开发现象极为普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
(二)部门之间工作“共建”理念缺乏
学校易班建设工作涉及宣传、学工、信息中心、后勤、资产和二级学院等多部门和单位。当前,部分高校党委缺乏对易班建设的足够重视,未将易班工作纳入到学校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中,未能在学校易班建设中给予充分的规划、整合和协调。各部门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责限”观念根固,在学校易班建设实践各环节中,存在小事变大、简事化繁等等现象。这消磨了应在多部门合作中体现的工作合力,严重打击了易班建设主体部门和学生参与易班建设的积极性。
(三)师生之间育人“共治”意识淡薄
易班建设工作涉及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在当前,部分高校的易班建设主管部门在工作中存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共治”意识淡薄的现象,即缺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当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虽然已经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绝大多数的易班建设主管部门也能够主动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竭力设计、制作、开发兼具价值性和实用性的教育内容,但双边意识的缺乏使得学校没有对“学生视角”进行足够深入的挖掘,没有有效地处理好“学生所需要的”“教师所引导”之间的具体关系。这造成两者供求内容之间的错位,进而产生教育者主导地位的凸出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失位,造成学生参与易班网络、建设易班网络、管理易班网络的态度低迷。
二、易班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
目前易班已实现全国覆盖,在实践探索中不乏有一些高校在易班阵地建设上行动迅速,效果显著,其宝贵的建设经验,为探讨高校易班建设增质路径的价值取向提供了依据。
(一)要坚持以党的领导为原则
易班建设要加强高校党委对易班建设工作的具体指导,用党的思想指导易班建设,把易班建设提高到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本建设的高度,建构由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学生工作部门牵头负责,团委、组织、宣传、保卫、人事和教务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推进党对高校易班建设工作的指导提高高校易班建设管理水平。
(二)要坚持“三全育人”的宗旨
易班建设要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党政管理干部、两课教师、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等教工的育人功能。要统筹制定从“进校门到出校门”贯穿学生发展的培养方案,构建服务贯通、全员协同、业绩共享的工作格局。要充分协调指导各部门充分结合易班手机端应用开放包容的应用环境,开发包括“易班+助学”“易班+图书馆”“易班+思政课”“易班+第二课堂”等形式丰富、便捷实用的全方位网络服务,做到将多平台移动服务融入易班,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易班,真正做到学校一张嘴宣传服务,学生一双眼聚焦紧随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易班育人作用。
(三)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易班建设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的富集优势,充分利用学校行政教师和教学教师的专业特长、技能特长,通过专业化的培养和严格的项目筛选培育,加快网络文化成果凝练,培养优秀团队,在易班上打造有鲜度、有温度、有深度、有影响力、极具特色的轻应用,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内涵和核心要义。
三、基于易班建设的网络思政教育提升路径
(一)以依赖性代替强制性,增强易班功能附着
现阶段,通过整理各类平台应用商店关于易班软件的评星评论可知,当前易班的注册和推广驱力多源自高校行政的强制力,学生对高校这种做法存在困惑、误解和抵触。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看,虽然这种做法能够在短期内获得较为可观的用户和数据,但实质上用户不能从应用上获得良好的体验感。这使得用户容易产生抗拒心理,不利于易班的二次推广和用户自我增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行政资源,通过易班加强高校领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络渠道,避免“失联”和“多张脸”困扰;其次,高校可以以发布信息源的方式增强大学生自主使用的主动性,如校园内的通知、公告、公示、信息第一时间在易班上发布;再次,高校可以鼓励任课教师借助易班功能辅助教学,如网上签到、网上答题和网上收集作业等功能,充分发挥易班为课堂教学带来的实质性便利。这可实现从“强制性”到“依赖性”的转变,实现易班融入校园生活的最终目标。
(二)以集约型代替粗犷型,增强思政教育实效
在现实中,多数高校易班应用开发偏向于以量取胜。千篇一律的应用,很难让使用者对产品产生价值认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品牌特色是品牌传播的主体内容,是提高思政教育吸引力的关键因素,是获得受众认可的有力保障。为此,高校在树立和发展网络思政教育品牌时,应着力打造特色精品项目,做好顶层设计,凝聚共识,深度利用高校优质教师和平台资源,遵循传播规律,最大限度地提升品牌的传播价值,真正把品牌资源优势转化为思政教育发展优势,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坚决避免零打碎敲、各吹各的号,坚决杜绝官方微信、易班、网站等平台之间的恶意资源、用户争夺,有方法、有步骤地实现从粗犷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以贯穿式代替断点式,增强思政教育连续性
当下网络应用开发和推广的技术较为成熟,网络应用上架审核和运行监视较为宽松,网络用户的年龄边界越来越低。以易班为例,网络思政教育品牌存在断点性,品牌影响在就读前和毕业后很难对学生产生更为预见和持久的影响。为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品牌推广要加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和衔接,着眼推进大中小一体化的网络育人体系,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发展成为贯穿大中小终身的德育平台,建立终身德育培育体系,引导激励人才的健康成长。
(四)以服务观代替传输观,提升思政课程教育感染力
网络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和交流的舞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利用网络互通互联优势,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此,高校要建立一个对话平等、合作共赢的育人氛围,注重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本化开发,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生活需求、精神需求、发展需求,努力把網络育人工作“做到家”,潜移默化地实现“让教育者想说的话,想达成的教育目标”变成学生自主探索所获得的答案,切实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实现网络育人功能最大化。
(五)以多渠道代替单渠道,丰富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方法
目前,学生使用网络课程学习主要以兴趣爱好为导向。面对形式较为枯燥,内容相对死板的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络课程,学生兴趣及积极主动性较差。为此,学校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积极引入时下网络热门“慕课”的呈现形式,如“剧本式”“定格动画”“线索任务”等方式,丰富思政优质课程的呈现体系。通过现场“网薪奖励”“网络原创作品征集”“媒体展示节”等活动,丰富线下联动,构筑学生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个人课程学习模型结构,刺激大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做好学生思想教育认知与自觉行为之间的转化工作,教育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2015-01-19)[2019-10-24].http://www.gov.cn/xinwen/2015-01/19/content_2806397.htm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9年2月)[EB/OL].(2019-02-28)[2019-10-24].http://www.cnnic.net.cn.2019-02-28.
[3]教育部办公厅、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秘书局.教育部办公厅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秘书局关于印发《“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15-02-09)[2019-10-24].http://www.moe.edu.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1502/t20150209_185743.html.2019-4-25.
责任编辑 姜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