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真人秀节目内容传播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2020-09-10韩红梅
摘 要:亲子真人秀节目的制作将教育作为节目内核,借助大众媒介平台,传播当下流行的亲子教育理念,将家庭教育话题推向社会,引发大众讨论,形成大众舆论场。亲子真人秀节目内容聚焦“亲子教育”话题,对观众而言,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亲子真人秀节目呈现多种家庭教育模式,致力于家庭焦点问题与矛盾的解决,对处于“育儿困惑”中的家长大有裨益;另一方面,亲子真人秀节目无法平衡“真”与“秀”之间的度,误导了电视机前的儿童受众。本文呼吁节目制作者牢记“电视教育”的责任使命,致力于创作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亲子真人秀节目。
关键词:亲子真人秀节目;内容传播;家庭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9-0023-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亲子真人秀节目对天津家庭教育的影响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BE4164
一、引言
2013年10月,湖南卫视重磅推出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一季,首播平均收视率就高达4.015%,①创造了亲子真人秀节目的收视神话。接下来,湖南卫视乘胜追击,连续播出6季,收视率与网络平台播放量均保持高点。
亲子真人秀节目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离不开节目精准的受众定位和先进的节目传播理念。亲子真人秀节目制作者锁定了适龄婚育群体,他们即将结婚或者已经生儿育女完成角色转变成为父母,“科学育儿”对年轻的爸爸妈妈来说是一个新课题。亲子真人秀节目的传播理念是“寓教于乐”,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参与节目的家长与子女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完成节目任务或者亲子互动;二是受众在愉快的收视中接受节目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亲子真人秀节目对“寓教于乐”创意理念的设定缘于节目制作方对亲子真人秀节目目标受众的深入调查,这些目标受众有通过大众媒介获取“育儿”理念与方式的强烈诉求。
二、陷入教育焦虑的核心受众群体
课题组通过前期的调查发现,亲子真人秀节目的目标受众是适龄婚育群体,年龄在25~34岁之间的年轻受众是核心群体,占比为37%,高中以上学历的受众占总数的68%。[1]这一年龄段的群体对象主要是“80后”“90后”两代人,这两代人受教育程度相对“70后”有所提高,他们自身也重视孩子的教育。“80后”“90后”兩代人是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备受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呵护长大。如今,他们已经进入青年时代,并且很多人已经结婚组织家庭,已完成角色转换,为人父母或即将为人父母。这两代人具备3个特点:
一是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得到普遍提高。适逢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1999年,教育部实施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扩大招生规模的教育改革政策,高中或职业高中毕业直至进一步升入专科院校或者大学:成为他们求学的趋势。学历层次得到提高,他们的眼界认识也有所改变,能够摒弃父母一代过分宠溺孩子的方式,也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引导。
二是他们承受了多重压力。对于“80后”“90后”而言,学历层次的提高并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一些人不能找到称心如意的职业,同时又赶上国家实施二孩政策,二孩家庭成为一种社会趋势。成年的“80后”“90后”如今背负着家庭的责任,养育子女、赡养父母,职业压力、生活压力、社会压力等多重压力交织,而亲子真人秀节目“寓教于乐”的特点让他们在愉快的收视中能缓解一些压力。
三是他们面对教育方式的选择焦虑。由于他们自身受过较好的教育,有求知愿望,能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教育理念与方式,主动寻求科学育儿理念的诉求强烈。但当前不同声音的教育理念众多,其中混合着很多从西方引进的育儿理念,很多家长逐渐认同并践行这些教育方式。但是,对西方一些教育理念,很多家长却存在解读不当的情况,譬如有些家长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要尊重孩子,但在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时很容易过犹不及,反而纵容了孩子任性的坏毛病。同时,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现代教育理念与原生家庭固有的传统教育理念也会产生冲突。
亲子真人秀节目制作方抓住了“80后”“90后”受众重视家庭教育以及渴望科学育儿方式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策划节目,将教育理念融入节目内容中,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收视意愿。
三、家庭教育话题借助媒介传播形成大众舆论场
课题组走访、调查了大量的儿童家庭,了解儿童家长持有的家庭教育观念、推行的养育子女模式以及亲子真人秀节目对他们教育方式的影响。调查显示,不同家庭的教育各有特色,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譬如家长的性格、教育水平以及原生家庭传习下来的教育方式等等。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教育在自己家庭内部生成独有的教育模式,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遭遇教育困惑的家长往往会通过多渠道学习教育知识,咨询儿童心理教育专家或者求教其他家长。家长之间面对面交流、讨论教育话题有很大的局限性,取决于家长是否有交流的意愿,以及交流时间、地点的选择,并且这种交流的发生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能保证交流的持续性,交流内容也是碎片化、散乱的,很难说能从他人的家庭教育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基于这种家庭教育现状,亲子真人秀节目应运而生。浙江卫视陆续推出《人生第一次》《爸爸回来了》《星星知我心》3档节目,陕西卫视制作播出《好爸爸坏爸爸》等等,短时间内,亲子真人秀节目产生霸屏效应。这些亲子真人秀节目精心设计节目环节、流程,采用亲子互动、游戏、角色体验等多种形式,在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媒介平台传播了当下流行的亲子教育理念,对很多家长产生了较好的启示意义。大众媒介对家庭教育的补偿,完成了家庭教育、幼儿园(小学)教育的对接与交流。
通过走访调研,课题组发现“80后”“90后”的家庭教育面临很多现实问题。面对生活压力,他们绝大多数会请自己的父母帮助养育孩子,有的年轻父母会选择与老人一起生活养育孩子,下班后参与到看护孩子的队伍中;有的年轻父母因为工作的需要会选择单独居住,孩子平时由老人看护,他们则选择周末与孩子共度亲子时光;有些年轻父母工作忙碌,也出现了“父母长期缺位,隔代养育孩子”的情况;有少数全职妈妈选择独立养育子女的模式,但有的全职妈妈也会请自己的父母辅助自己养护孩子。在这样的养育模式之下,年轻的父母一代育儿观念与老人传统养育方式的冲突就会突显出来。
鉴于这种育儿状况,亲子真人秀节目制作人员紧紧抓住当前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如围绕“留守兒童”“儿童逆反”“父亲缺位”“二孩家庭关系的处理”等问题策划节目内容。亲子真人秀节目直击家庭教育的痛点,将家庭教育的焦点话题借助大众媒介平台进行传播,家庭教育话题开始在社会引发大众讨论,形成大众舆论场,引发人们对亲子互动交流、家庭矛盾处理以及孩子成长潜在问题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人们的共鸣,这对于处于“育儿焦虑与困惑”中的家长大有裨益。例如,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紧扣家庭教育中“父亲缺位”现状策划节目内容,引发大众对“父性教育”的讨论。北京卫视推出的亲子真人秀节目《二胎时代》更是将隐藏在生活中的“二孩冲突”搬上荧屏,引发社会大讨论与关注,为即将迎来二孩的家庭如何科学应对、处理多重家庭关系提供了参考。
四、亲子真人秀节目对家庭教育的正向引导
这些亲子真人秀节目虽然从节目定位、内容安排、嘉宾选择等方面有惊人的相似性,但他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多样化的家庭教育模式,如亲子互动游戏模式(如《爸爸去哪儿》《妈妈是超人》)、专业育儿师介入家庭教育模式(如《超级育儿师》《育儿大师》)、角色扮演示范教育模式(如《闪亮的爸爸》《二胎时代》《远方的爸爸》)、幼儿游戏益智模式(如《七巧板》)等等。在这些多样化的家庭教育模式中,节目往往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达科学的育儿理念,为当前的家庭教育提供参考。
亲子真人秀节目往往由父母陪同孩子在节目组指定的环境下按照既定的规则完成既定的任务,增加子女与父母的互动环节,使孩子能从中得到锻炼,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爸爸去哪儿》《妈妈是超人》采用的亲子互动游戏模式正好符合3~6岁的儿童游戏心理特征。一方面,对于参加节目的儿童来讲,让他们亲近大自然、尝试各种生存挑战,能锻炼孩子独立、团队合作能力,提升抗挫折能力,同时能让他们在与父母的互动游戏中增进与父母的感情;另一方面,对于家长来说,亲子互动游戏的相处模式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可以让家长认识到“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爸爸去哪儿》的播出带动了“亲子旅行热”,“亲子旅行”可以增进亲子关系,有利于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专业育儿师介入家庭教育模式,邀请专业育儿师协助管教问题儿童,呈现解决家庭问题与冲突的鲜活过程,又能让受众学会解决不同育儿问题的方法。《闪亮的爸爸》等亲子真人秀节目采用角色扮演示范教育的模式,对当前的儿童家庭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3~6岁的儿童好游戏、好模仿,他们喜欢模仿父母的行为、动作、语言。亲子真人秀节目恰恰抓住了孩子的这一特点去策划节目内容,节目中选择明星和留守儿童进行角色扮演,组合成新型父子(父女)关系展开亲子生活。有的亲子真人秀节目设计父母与孩子“互换角色”,让孩子扮演父母角色、父母扮演孩子角色,增进父母与子女对彼此的理解。节目中呈现的这些亲子互动方式对家长起到了良好的教育示范作用。
五、亲子真人秀节目对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
亲子真人秀节目在发展鼎盛时期收获受众的好评,受众对节目传达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方式持肯定态度。但随着节目的同质化竞争,节目呈现出过度娱乐化的现象,节目负面评价开始激增。
首先,跟风制作的大量亲子真人秀节目难以跳出明星家庭亲子游戏互动的模式,新意不足,受众产生了审美疲劳。有些亲子真人秀节目制作组制定的游戏规则违背儿童心理特性,并不利于儿童的成长。例如,《爸爸去哪儿》第三季开始,设置闯关游戏,让每个家庭的爸爸和孩子通过比赛的形式决定获取房子、早餐,无形之中向孩子传达了“功利性”信息。有些节目制作者为了强化节目收视效果,刻意增加节目的“冲突与矛盾”,增强节目的戏剧性,反而减少了父母与子女互动交流的环节,示范教育的意义大大降低。
其次,作为节目明星嘉宾参与者,在“真”与“秀”之间的度把握失衡,“真实不足,作秀有余”,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一些家长呈现的是“表演式”教育,明星家长会清醒地意识到镜头下的他们是荧屏父亲形象,不能完全释放自己在生活中管教子女的方式。作为明星父亲的田亮面对女儿的哭闹不止束手无策,接受采访时坦言:“孩子嘛,在这么多人的情况下,我得哄着吧,不能凶吧,我得做一个慈祥的爸爸,有很多约束着我的时候,我在想这怎么办啊?”实际上电视节目呈现的一些具体解决方式,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可操性不强,执行效果欠佳。这再次证明,在家庭教育中,要诚实面对孩子的个性化差异,探索适合孩子个性的引导和教育方式尤为重要。此外,对于参加亲子真人秀节目的小朋友而言,在节目组制定的所谓迎合大人观赏趣味的游戏规则中,愈发呈现出儿童成人化的倾向,他们刻意模仿大人的动作行为与说话方式,一些孩子在镜头前失去了“本真”,增加了不合年龄的“秀”,这对电视机前的儿童受众显然会产生误导。此外,由于亲子真人秀节目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过多的广告植入节目中,孩子成为被消费的对象,明星爸爸与孩子在节目中日常使用的一切都是各种赞助商品,这些被电视包装起来的“童星”在电视上呈现出与年龄不符的衣着、妆容等,在很大程度上对心智不成熟的儿童受众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六、结语
电视制作人员尝试将儿童节目与真人秀节目融合,寓教于乐,力求节目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亲子真人秀节目发展的鼎盛时期确实获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与评价,对家庭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启示意义;但从电视传播角度看,亲子真人秀节目显然不是标准的教育类节目,在节目同质化竞争下,亲子真人秀节目很难维持“娱乐与教育”功能的平衡,节目呈现出“儿童成人化”倾向,对于电视机前的儿童受众产生了负面影响。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限童令”政策下,亲子真人秀节目的制作与播出受到一定的限制,在为亲子真人秀节目深感惋惜的同时,媒体从业者更应深刻反思媒体人的职业责任心,在追求节目收视率的同时,要牢记“电视是教育的电视”,[2]从教育内容层面去探索节目的创作。
注释:①数据来自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CSM)。
参考文献:
[1] 李育强.综艺节目受众需求及忠诚度分析——以《爸爸去哪儿》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20):59.
[2] 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美).传播学概论[M].新华出版社,1984:261.
作者简介:韩红梅(1979—),女,山东平阴人,研究生,硕士,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从事广播电视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