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作业形式
2020-09-10程红春
程红春
作业是学生获取、巩固、应用知识的一种手段;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
但当下学生怕作业、恶作业、逃避作业的现象颇多,什么原因?不得不引起教者的思考,细究无非以下原因:
原因1:追求面面俱到,多多益善,误以为“熟”才能生“巧”,学生每天搞题海战术。久而久之,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过分增加疲劳度,挫伤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
原因2:作业的内容陈旧、枯燥,远离生活,难以被他们理解。
原因3:作业形式单一,书面笔算作业占多数,而动手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类的作业所占比例却微乎其微。这种单一形式的作业使学生感到厌倦、反感。
怎样让学生在当下还未取消小升初的形式下,创新作业形式。让学生既能保证一定的书面作业“熟”生“巧”,又能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我尝试把我们平常的周末作业精简成每次10题,做成每周随堂测,利用周五课堂15分钟测试、面批、评讲。周末作业则是布置些实践作业,那实践作业做些什么?内容从何而来?
一、实践作业与数学思维的结合
数學被人们形容为“思维的体操”。数学离不开思维,数学所有的结论都是思维的结果。尤其在小学阶段会发现形象思维在数学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数学中的形象思维激励着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常常导致重要的数学发现。
在学习了《圆的面积》后,我就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把圆四等分”,看谁的方法最多,还能说出四等分的理由。同学们在交流中,不仅把刚学习的圆的面积运用得熟练,还对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进行了复习,并自发的研究出了圆环的面积。两周的时间,每天都有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出在作业板上,研究的热情之高。在本单元的测试中,同学们的平均分高达92.5分,不仅学生收获了成功,我也再次明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实践作业与数学历史的结合
法国伟大的数学家亨利·庞加莱曾说:“如果我们想要预测数学的未来,那么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门学科的历史和现状。”所以作为小学的数学老师千万不能把自己和学生陷到“题海”的怪圈,小学生好探究,向学生介绍历史,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创造的方法、技巧,从而增强其创造力。在学习了《圆周率》,在课上让学生初步了解了π,双休我布置了让学生了解π,并针对圆周率做一张有关圆周率的小报。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欣赏的过程中,对圆周率的理解不只是识记,也提升了学生对《圆》章节知识点的再认识,加深了公式的深化。
三、实践作业与数学名人的结合
我们常说,读数学名人,就是读人物的内心世界,品人物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一个数学名人的事迹也许会让某一个人因此而喜欢上了数学,甚至走上了探索数学奥秘之路。
所以我利用三个双休让学生读数学家的故事、画数学家的头像、编数学家的小报、讲数学家的小故事。在交流与分享中学生或单独演讲、或合作分工演讲、或小品式表演,无论哪种形式在学生大方讲出自己心目中数学家的故事时,学生的人文感怀也就油然而生,一个个例子激励着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实践作业与生活时事的结合
当今的小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不亚于成人。适时合理地收集一些时事事件,用数学的眼光加于整理,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素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
2018年9月16日,第22号台风「山竹」,不仅是台风界的「网红」,还是今年的风王!给整个广东省带来严重破坏!广州、珠海、深圳、中山已实行停工停产停课,全省学校停课停学!结合
这件事,我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收集“山竹”的相关报道,特别是数字信息。完成一份剪贴报、或一篇漫画、或绘本等,要求必须有百分数,近似数、大数的读写等。
实践证明,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作业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得学生多方面的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得到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