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利用微课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做法
2020-09-10朱兆英
朱兆英
摘要: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小学生正在从具体想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在组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立足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利用微课,帮助学生发展想象力。在本文中,本人将以《小猴子下山》为例,从创设情境,掌握阅读材料,拓宽想象空间这三方面入手,就如何利用微课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微课;想象力;培养策略
“想象力有多广,舞台就有多大。”这句话充分地阐述了想象力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想象力,远远比讲授语文知识重要得多。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在从具体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微课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应用,可以有效地展现阅读场景,驱动学生想象,使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发现想象力。
一、利用微课创设情境,提供想象空间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环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紧张的课堂氛围的影响下,是主动学习的,发挥想象力,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在组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首先要扮演好总导演的角色,灵活地应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点燃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营造出适宜的课堂氛围,顺其自然地为学生提供现象空间,驱动学生自主发挥想象力,展开对文本内容的探究。
在组织《下猴子下山》教学活动之初,本人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了这样的微课:一只小猴子从小生活在山上,山下每天都是热热闹闹的,叫卖声、呼喊声,传到小猴子的耳朵里,弄得小猴子心里痒痒的,总想下山。在小猴子百般撒娇下,妈妈终于同意它下山了。播放到此,我停止微课,发现大部分下山沉浸在故事情境中。于是,我把握时机,引导学生想象:谁能大胆地猜测、描述一下,小猴子在下山的途径会遇到什么事情呢?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想象出不同的画面。有的说,小猴子会遇到大灰狼;有的说小猴子会掉进陷阱里。学生们的畅所欲言,营造出了轻松的教学氛围,他们对小猴子下山途中的经历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打好了基础。
二、利用微课开辟想象突破口,分析材料
在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培养学生想象力,不是随便进行的。需要教师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探寻想象突破口,为学生指明想象的方向,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发挥想象力,展现文本场景,并结合文本内容,对所想象的场景进行判断,从而理解文本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和想象力。就语文阅读中引导学生想象的突破口是多种多样的,如人物的语言、动作,文本的主旨句等。這需要教师发挥教学智慧,根据学生的想象力发展情况,灵活选择,并利用微课进行展示,驱动学生想象。
《小猴子下山》这篇文章按照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这样的顺序为我们刻画了小猴子下山的场景。文章内容通俗易懂,是大部分小学可以理解的。对此,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我按照下猴子下山的过程,为学生们录制了相关的微课,并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微课。比如,在播放完小猴子掰完玉米的场景之后,我暂停视频,引导学生想象,接下来小猴子将遇到什么呢?在如此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们自然会展开联想。在学生们开动脑筋的时候,我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分析接下来的场景中,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如何,做了什么。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学生会自主分析,找到关键信息,将建立猴子摘桃子的场景。在学生自主建立场景之后,我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形式,选出一名学生表演小猴子,一名学生担任旁白,想象小猴子看到桃子时的神情、摘桃子时的动作。摘完桃子猴的心情等。在这样的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实现想象力的充分发挥,自主地展现场景,还可以通过生动的演绎,建立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三、利用微课拓展空间,学生自由想象
在利用微课实施阅读教学的时候,学生可以随着一幅幅画面的播放,发挥想象力,犹如体验动画场景一样,建立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打破课堂限制,开拓学习空间。因此,在组织了阅读教学活动之后,本人会继续利用微课,开拓想象空间,引导学生继续想象。
比如,在组织了《小猴子下山》教学之后,我为学生们整体地播放了这个故事内容,在故事的最后,学生们看到,天慢慢地黑了,小猴子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了。躺在床上,小猴子决定明天继续下山。据此,我引导学生又会发生怎么的故事,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如此,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想象力的发展,还可以实现语言表达锻炼,提升多种能力。
总之,在组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立足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灵活地应用微课,驱动学生想象,使学生在想象力的发挥下,建构对文本的理解,发展想象力,实现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铭鸣.浅谈微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小学电教,2018(09):68-69.
[2]卢德志.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