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九年级语文教学课堂效率的提高
2020-09-10齐增强
齐增强
摘要: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九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是比较特殊的。九年级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学习的时间相对较为紧张,在这种情况下,课程难度也出现了增加的趋向。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是九年级语文教师集中研究的教学问题。语文课堂中最为主要的因素包括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师,通过主要因素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够得到提升。为此,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多方面思考,寻找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九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策略研究
引言:从九年级语文人教版的课本内容中进行分析,可以明显的发现,在这一阶段文言文所占比例较大,另外,各种类型的诗歌、外国文学内容、议论文等也各自占有一定的比例。在这些内容的学习中,学生不仅需要对课本进行认真地阅读,还需要学习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可以说,初中九年级阶段的语文学习,并不局限于课本,学生总体需要了解内容量较大。
一、做好课程教学与学习的准备
在正式开始课堂内容的学习之前,教师与学生都需要完成各自的任务。
1、优化教师的教学准备
首先,教师要进行课程准备,初步的整合课程的内容与学生具体状况。对课程内容,教师要梳理相关的文化知识背景,准备一些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的资料,包括视频、音频的资料。例如,在古诗词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对相关的音乐、歌曲资料进行整合,应用于教学的辅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表现是有所区别的,如,知识积累较为丰富的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内容,知识积累有所欠缺的学生,在理解深度上较浅。教师需要合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安排,促进学生进行共同的课堂参与[1]。
2、优化学生的学习准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语文学习准备的阶段中,学生要对课文的内容进行阅读,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并且记录自我在阅读中的初步感受。在预习中,学生初步的与文本进行对话,这一阶段产生的阅读印象会影响到整个学习的过程。在学生联系相关写作背景的情况下,其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方向,通常是正确的。与此同时,学生需要对阅读内容的结构,进行合理的分析。通过结构的分析,文章的主旨将会更为鲜明。
二、课堂教学阶段展开适当的参与性活动
在教学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教师通常会减少学生的课堂参与。应用的课堂模式,是教师的主动教学以及学生的被动听讲。九年级阶段的学生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独立思维意识,如果缺少交流表达的平台,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会有所降低。因此,课堂中出现了这种状况,教师进行了充分的教学准备,应用了大部分的时间就语文课文的内容主动讲解。然而,课堂提问总结阶段,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仍旧不能达到要求,阅读学习与其他学习内容之间也没有出现融合。
为此,教师要应用不同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发挥其主动性。通过主动的思考、理解甚至是讲述过程,表演过程,阐发阅读内容,促进理解文中的内容。
例如,在《范进中举》这一课内容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对我国的传统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有所认识,并且体会到科举制的发展已经到了末期阶段,对社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内容较为浅显易懂的学术著作,了解科举制度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如,班级中某一学生阅读了历史学家宫崎市定写作的《科举》一书,并且对其中描述科举考试过程的内容印象极为深刻。教师可以要求该学生在课堂中对自己印象深刻的资料内容,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讲解。应用江南贡院的资料图片等,将学生引入到科举考试的情景中去,想象自己是参与科举考试的学子。初三阶段的学生,经历了长期的学校生活,对考试的重要性以及考试中需要作出的努力,深有体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对科举考试这种制度产生更多地理解,从而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范进”这一人物的形象,产生理解之同情,增强共情能力。另外,应用表演的模式,排演《范进中举》相关的课本剧,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参与理解。《范进中举》的内容,充满了戏剧中冲突的要素,适合应用表演的形式展现。在表演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做好基本的服化道准备工作,还原时代场景,增强真实感[2]。
三、重视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九年级阶段的学生,其语文学习所涉及到的基础性内容相对较为有限,基础性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包括对古代汉语字词的辨析等。更多的课程内容,集中在思想与文化方面,学生在课堂中思考问题越多,文化理解的程度就越深。因此,可以在课堂中应用问题教学法。
首先,在课堂学习的引导阶段,由教师提出问题。这些问题相对较为固定,包括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划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等。教师可以给出固定的预习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阶段整理出答案的纲领。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对学生进行随机的提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答案纲领,回答相应的问题。
其次,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中,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不同的方式获取信息,学生的知识量不可小觑。因此,九年级阶段的学生,就能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人教版的九年级课本中,就有《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一首诗歌。学生对民国时期的文坛有一定了解,就提出了“林徽因诗歌风格与徐志摩诗歌风格的区别?泰戈尔的诗歌是否对其产生影响?”这种较为专业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的提问,并且为其提供相应的阅读参考资料,通过阅读与总结,解决自己的疑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掌握文学研究中解决疑问的方法[3]。
结束语:
九年级的学生面临着升高中的压力,所以教学的效率很重要,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已经使学生的学习焦头烂额,如果课堂上不能营造一个愉悦有效的教学氛围,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低。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如何进行教学才能保证教学的效果,成为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以上观点只是根据课堂上的一些经验总结而得,希望能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鲁显科.浅谈九年级语文教學课堂效率的提高[J].新课程(中),2016,000(008):135-135.
[2]邵建仁.论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4,000(029):54-54.
[3]陈爱玲.运用五大策略,提高语文复习课堂的效率[J].考试周刊,2009,000(037):69-69.
(道县仙子脚镇中学 湖南永州 42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