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0-09-10肖志信容知云邹帆

新教育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应用型

肖志信 容知云 邹帆

摘要:本文结合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基于CDIO理念,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该专业“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阐述了具体的教学改革内容。

关键词:应用型;三重一高;培养模式

1、前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自上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后,国内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依据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进行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的方式[1]。2005年汕头大学率先开展了CDIO的教育模式改革,主要以OBE为核心赋与了CDIO三大理念,即成果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目前CDIO在中国工程教育界正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以汕头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为代表的高校在CDIO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走在了前列。2016年1月,汕头大学发起成立了“CDIO工程教育联盟”,原有的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高校工作组”转型为开放性更强的民间性学术交流新平台,CDIO在中国的发展迈入了新阶段[2,3]。湖南工学院是2007年升格的地方工科院校,也将办学定位在应用型本科,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作为工程教育类专业,在当前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只有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探索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才可能不在老牌本科院校的后面亦步亦趋,进而办出自身的特色。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广泛调研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湖南工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文件精神,以学校定位为基础,以工程认证为指导,按照“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主干,灵活专业方向,强化实践环节”的总体改革思路,我们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构建了“重基础、重技术、重能力、高素质”的“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完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吸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最新成果,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突出个性化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和多次研讨,我们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能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掌握机械、电子、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运用、汽车服务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汽车维护和服务经营管理的能力,毕业后适合在大中型生产企业、汽车配套企业、汽车维修企业、汽车营销企业、车辆保险与评估企业、汽车改装企业、能源回收与再制造企业以及研究机构等,从事汽车运用、检测、维修、设计,汽车营销、保险理赔、评估,汽车相关产品规划设计,以及汽车服务相关领域科研、教学等方面工作,基础实、技术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3、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为此,我们深入了解社会需求,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市场规律,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胆改革。在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我们确定了以下改革原则。

(1)应用型目标定位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发展应用能力为核心,以服务地方和行业、企业为宗旨。

(2)强化实践原则

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着重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在四年本科学习过程中实践教学不断线,实践教学环节累积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30%。

(3)个性化培养原则

尊重学生个性,降低必修课的比重,将选修课比重扩大至20%以上;设置了两个专业方向,学生以块选的方式自主选择;任选课按2:1的比例设置,确保学生有充分的选择空间。

(4)整体优化原则

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实现课程内容與体系上的整体优化。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减少课内学时,加强课外指导,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时间和空间,使课内和课外教育活动形成有机整体。

(5)协调发展原则

为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学生文化素质课程选修学分不少于6学分。

4、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原则,我们构建了“3平台+2模块”的课程体系。专业的课程由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三大课程平台和实践教学、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教育两大模块构成。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通识教育课程平台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学科基础教育课程平台旨在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范围,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基础。专业教育课程平台旨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专业训练,包括体现专业特色的专业主干课程、面向大类学生自由选修的职业素养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三大子模块。实践教学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该专业课程体系要求学生修满规定的最低总学分170学分,其中选修课占总学时23.3%、实践环节总学时30.15%、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教育最低10学分,方可取得毕业资格。

5、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教学环节是本科学习阶段强化学生课堂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自然更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培养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能力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以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进行了如下改革。

(1)构建了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实践教学模块。该模块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初级综合技能训练、高级综合技能训练、创新技能训练等。

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军事训练、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等。

初级综合技能训练包括机械基础实验、认识实习、制图测绘、课程设计、生产实习、金工实习等。

高级综合技能训练包括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创新技能训练包括创新实训、学科竞赛等。

(2)把学生素质与能力拓展、学科竞赛等各种课外实践活动统一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必须完成10学分的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教育学分,方能取得毕业资格,学分计算见《湖南工学院素质与能力拓展学分计量标准》。此项措施旨在切实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努力做到个性化培养,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加强产学协同育人。

为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我们在前期校企合作办学的基础上,依托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省级教学团队、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省应用基础研究基地、省工程实验室等省级平台,抢抓专业综合改革及国家卓越计划实施的机遇,在衡阳、十堰等地建立了22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我校是衡阳市汽车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单位的有利条件,与亚新科南岳(衡阳)有限公司、衡阳风顺车桥有限公司、衡阳天雁机械有限公司、湖南机油泵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人才培养机制,邀请合作企业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合作实习,合作就业;教学实施时,部分课程安排企业工程师授课,实习环节实行双导师制(学校指导老师一个,企业指导老师一个)。通过主动与地方企业合作,产学研三结合,实现了协同育人,使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技术需求形成有机结合,做到了校企双赢。

(4)切实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毕业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通过该环节的训练,培养学生在设计计算、分析问题、查阅资料、绘图、文字表达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4,5]。我们为加强该环节的管理,着重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选题工作,要求毕业设计课题绝大部分来自企业生产第一线,只有教研室讨论通过的课题,才能上网让学生自选;二是抓过程管理,实施毕业设计网上智能管理,指导老师在网上必须完成8次指导记录,每次指导记录都有具体的时间限制,强化了指导老师的责任感;三是抓答辩资格审查工作,学生只有通过指导老师、评阅老师的评阅以及答辩组的审查,才能取得答辩资格。

6、结束语

本文以培养“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基于CDIO理念,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根据该专业近几年学生的就业状况、学科竞赛成绩等方面观察,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改革是一個持续改进的过程,我们目前所做的工作仍然十分有限,仍需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大胆创新,力争办出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以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开启中国高等教育新征程—访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吴岩[J].世界教育信息,2017,1:8-11

[2]钱立生.面向工业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改革—基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的思考[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7,37(6):14-17

[3]林健. 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0-19.

[4]梁秋荣﹒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装备制造技术,2010,(7):196-198

[5]邢预恩,张文兴﹒机械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及方式的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1,(3):69-71

基金项目:201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湘教通[2018]436号)。

作者简介:肖志信(1968—),男,汉族,湖南衡阳人,湖南工学院,教授,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已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应用型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应用型高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