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片景可以慰心灵
2020-09-10唐惠忠
唐惠忠
【文题展示】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吴均眼里的富春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陶弘景则提醒我们,面对“欲界之仙都”而要“与其奇”,离不开高雅的情怀,少不了敏锐的目光。
行走在大地上,你是否意识到,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石乃至各种风景,都与自己息息相关呢?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展示一处风景,借以抒写自己的情意。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教师解题】
这道题的内涵可概括为“我与风景”。这里的“风景”主要指自然风景,当然,写作时也可兼及人文风景,但决不能完全弃自然风景于不顾。
“我与风景”这一大话题之下,有哪些入题角度可供选择呢?我以为至少有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我们都生活在神奇而瑰丽的大自然中,自然界蕴涵着各种各样的美:动态美和静态美互相补充,崇高美和优美兼而有之……我们不仅要将足迹留在山水里,还要用自己的彩笔描绘大自然如画风光——“我与风景”母题的切入点之一:欣赏自然,表述风景之美。
徐志摩在名篇《翡冷翠山居闲话》中写道:“只要你自己心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只要你认识了大自然“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指南针”——“我与风景”母题切入点之二:体悟自然,书写风景风物引发的人生感怀。
有个叫西雅图的印第安酋长,曾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世界上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像血液把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联结在一起。生命之网并非人类所编织,人类不过是这个网络中的一根线,一个结。但人类可做的一切,最终会影响到这个网络,也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确,我们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沉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我与风景”母题切入点之三:敬畏自然,反思生态恶化并呼吁人类善待世间万物、守护绿水青山。
【写作思路创新】
可以“对接名篇”。“对接名篇”,就是依据、挂钩名家某一脍炙人口的作品,用名篇之“佐料”另创华章。比如习作《绿色生活》(我不知道契诃夫临终前写下的那部不朽的《樱桃园》),此文思想载体在于“樱桃园”。《樱桃园》是契诃夫最后一部剧作,可以说是他呕心沥血的绝笔。习作对《樱桃园》的相关故事、内在意蕴把握透彻,博采包括这部剧作在内的多种资料,完成了一篇独具个性的佳作。
可以“一线串珠”。“一线串珠”指的是在构思文章时,选取一个与中心思想紧密相关的关键词或重要意象来连接文中所有材料。如某位同学的《2019的色彩》(2019年北京举办世园会),以一个塞罕坝老植树人的视角展开情节,用绿色家园、绿色理念贯穿,可谓设计巧妙。运用“一线串珠”法,应注意文章要扣紧某个词或某种道具、某个意象来展开,只有这样,才能以此为辐射点进行多角度思维。
【学生习作】
山 行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国际学校
九年级博慧女班 姚嘉言
一黛远山,朦胧秀雅;一袭碧水,缠绵而来;一座庭院,蜿蜒幽深……
——题记
(一般而言,我们不提倡拟写题记,因初中生作文本身篇幅实在有限。说庭院“蜿蜒”,表述也欠妥当。)
我喜欢爬山。
但我不喜欢走游人必去的那几条线路,“言子墓道”、“虞山公园道”、“兴福寺道”,每一条都是热门线路,但游人多了,就总觉得失了那一份独自登高的清雅与自在。(在“但我不喜欢走游人必去的那几条线路”之后,可补一句“就拿登虞山来说”。)
小石洞抑或是一条。(缺少一个修饰语,可改成“小石洞该是合我心意的一条道”。)
初秋的一个清晨,雾浓湿重,一步一步寻觅着入山口,直到一扇不大的竹门立于眼前。推开门,只见一条蜿蜒曲折的石阶通向山的深处。抬腿迈上第一级台阶,倒还没什么感觉;上了几级台阶后,只觉得凄寒肃穆,慢慢地,我的身影渐渐隐入了浓雾之中。时节还只是初秋,山林中就已是披露戴霜,满山青松也已落下松针。石阶上堆积着陈年无人清扫的落叶与枯枝,多年之后走在上面倒也不觉劳累。(“披露戴霜”“已落下松针”等用语简洁。)
不觉走了许久,一路上看落叶满阶,看野果遍地,无人采摘,任其自生自灭。忽听得水声泠泠,或许是山峰上泉水潺潺,或许是阶边有涓涓细流,仔细寻找,原来是由山上流淌而下的泉水,清洌而冰凉。顿时,有两句话自我回忆中浮现:“山令人幽,水令人远。”此处山水皆备,自然是造化之功;而古人叠石成山,筑地为池,念的也该是这份幽远。(本段写的是因山水而引起遐想。)
一边继续前行,一边不由暗想:若是此处有庭院一座,岂非山水福地?正想时,前面松林中影影绰绰有座院子,黄墙黑瓦,默默独立,放眼看去,只觉静谧而清雅。步入其间,原来是座趋于破败的庙宇,天井上那积年的雨迹,犹如岁月的年轮。昔日,此庙的主人是否想要把山水放入庭院,朝思暮对?若是如此,的确可算是文人雅客了。可能他不愿步入俗世,宁愿让这古庙收藏自己所有逝去的光阴。(“天井上那积年的雨迹,犹如岁月的年轮”的比喻,頗具意趣。但整体而言,对古庙的描写还不够细致。)
步入正殿,一尊白玉佛像端坐在中央,久经风雨,那双慧眼似乎仍能识破万物的伪装。看着这一切,神思沉下来,心也静下来了,不再浮躁。后院的一池荷花倒还好好的。记忆的梗上,谁没有二三娉婷,袅袅香火似乎还在,悠远的梵音似乎又响起来了。然而,一切已成过往,古庙早已尘封多年。
走在山林中,遥想古人游山之乐,看人生萧瑟,时光流转……(收篇作结,戛然而止。)
【评语】山川之慧,启人遐思。
本文作者虽是九年级的小女生,在选点赏景、触景生情方面却已有一种古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这种眼光与品位,我以为与平日里热爱诗书关联紧密。
作为初中生,又是限时急就,匆匆挥洒的作文难免会有欠缺,比如全文重感悟,但在写景方面就单薄了些,这样一来,篇末处的“看人生萧瑟”也就虚了点。换言之,如果把相关背景交代得再清楚些,在抒写感慨前把有关景物(如“白玉佛像”)描摹得再细腻些,那么文章将更为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