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发现式阅读
2020-09-10王丽娟
王丽娟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驱动学生有效学习。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落实次理念呢?本人认为,发现式阅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本文中,本人将就发现式阅读的内涵及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小学语文;发现式阅读;内涵;应用策略
发现式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线索,展开对文本内容的分析,通过探寻问题答案、讨论答案,建立对文本的认知的教学活动。通过发现式阅读的内涵分析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有效地应用此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实现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碰撞,还可以使学生获取阅读的主动权,帮助学生转变传统的阅读方式,提升阅读水平。那么,我们要如何应用发现式阅读呢?在本文中,本人将以《七律长征》为例,对发现式阅读的应用做出具体分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发现式阅读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初,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简单的情境,驱动学生参与情境,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用来创设情境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因为,课堂导入时间有限,本人在组织导入活动的时候,一般会发挥语言作用,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使学生在与我的对话交流中,思考问题,探索新知,顺利地进入新知学习状态。
比如,在《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的时候,因为学生通过参与第一课时的教学活动,早已积累了对这首诗歌的感性认知。因此,在导入课堂的时候,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们播放了这首诗歌的朗诵课件。在学生倾听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倾听过程中,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结合自身的感知能力,学生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如气势磅礴、渴望胜利等。在学生畅所欲言中,课堂氛围变得轻松自由,学生们的情绪也异常地高涨。把握时机,我继续提问:通过完成课前预习任务,你们知道了什么是七律吗?你们发现律诗有什么特点呢?这首律诗描写了什么呢?在这样的问题驱动下,带动学生们走进诗词内容。
二、朗读文本,感悟情感
在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学生作为参与主体,一遍遍地朗读是不可或缺的。而且,经过一遍遍的朗读,学生可以建立对文本内容的感性认知,为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发现式阅读教学的实施,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文本内容有所发现。因此,在组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朗读,同时提出问题,驱动学生发现,透过文字语言品析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在组织《七律长征》教学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在第一遍的朗读过程中,找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读准字音,同时关注节奏、旋律。第二遍阅读的时候,我给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任务:找出一句能高度概括这首诗歌内容的话语。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们的朗读更具有针对性。通过发挥自主性,学生们给出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话。据此,我提出问题:“只等闲是什么意思?红军战士将什么看做是只等闲的?这体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品质?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这样的问题驱动下,学生们会深入到文本中,对语句中寄予的情感展开分析,从而通过感悟情感,实现对文本内涵的深刻理解。
三、小组合作,巩固诗句
发现式阅读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是顺應新课程理念的。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发现式阅读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小学语文阅读加血活动开展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发现自主性,就自身对文本内容
的理解展开交流,还可以驱动学生实现思维碰撞,深入探究文本内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在组织《七律长征》教学的时候,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形式,联系文本,探索长征途中发生的事情。为了使学生们顺利地解决这个问题,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了金沙江、泸定桥的图片。在图片的辅助下,大部分学生可以把握文本的探究方向。接下来,在小组中合作探寻描写过金沙江、泸定桥的语句,对此展开分析。在学生分析的同时,我提出如此问题:“暖”字是不是可以看出过金沙江是在春天,“寒”字可以看出过泸定桥实在冬天呢?受到问题的驱动,学生们在小组中继续讨论。通过碰撞思维,最终学生可以发现,暖写出了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寒展现了过泸定桥的艰辛。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不仅可以建立文本的理解,还可以潜移默化地树立合作意识。
总之,在组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立足新课程理念,灵活地应用发现式阅读,结合文本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鼓励学生朗读,品味情感;实现小组合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从而使学生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下,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阅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水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9):86-87.
[2]郑晓丽. 小学语文高段“发现式”阅读教学的案例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