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
2020-09-10董新明
董新明
在中国古代诗词长河中,有一类抒写羁旅思乡之情的作品,被后人广为传诵。作者或漂泊他乡,或探访亲友,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或遍游名山大川,眼中有所见、耳中有所闻、心中有所感,诉诸文字,形成羁旅思乡之作。解读羁旅思乡诗词,一定要把握常见的意象。下面结合诗篇来细细分析。
杜鹃凄切鸣
踏莎行·郴州旅舍
[宋]秦 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一个人被贬出京,羁旅在外,会有怎样的感受和心态?这首词的上片含蓄地写出了词人被贬后深感前途渺茫的心理。在春寒料峭的时节,词人独居馆舍,听着杜鹃凄切的哀鸣,一声声响在暮色里。天色黯淡,面对此情此景,内心的凄苦无以言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幻化为萧瑟而凄冷的意境,弥漫着失意落魄的凄凉之感。
孤灯伴孤影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邯郸驿”交代地点,是羁旅途经之处;“冬至”交代时间,是思家之时。此刻诗人漂泊在外,时至冬至更添思家之情。面对孤灯,“抱膝”苦想,摇曳的灯光映出自己孑然一身的影子,好不悲凉!三、四句借助“主客移位”手法,不写自己思念亲人,而是想象家人此刻正在谈论、挂念自己,表明自己与家人似有心灵感应,运用曲笔,进一步突出了思家怀乡之情。
尖山割愁腸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诗人被贬至南国,与京华亲故相隔万里,因而心中便多了几分惆怅,添了无限牵挂。如何表情达意呢?你看,诗人妙把“尖山”比作“剑铓”,它锋锐无比,一到秋日就似乎在切割被贬之人内心的“愁肠”。诗人借“尖山”传情达意,独到新颖。后两句畅想,如果能化成千千万万个“我”,定要站立在无数个峰巅上遥望故乡,道出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风雨诉悲悯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唐]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与白居易情深意笃,堪称至交,由这首诗可见一斑。首句描写黑夜灯残影晃,给人一种凄厉悲凉的感觉。次句写事件,即听说好友白乐天被贬至九江。而此时的诗人恰巧卧病在床,“惊”写出了他对老友命运的关切与挂念。末句中暗风挟着冷雨,直扑寒窗,既写自然环境带来的寒冷之感,更是为白乐天的遭际感到心寒。“风”“雨”等意象对情感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明月传秋思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中的明月,一是绘景,一是传情。一、二句绘景,“地白”暗写月光莹洁,“树栖鸦”“冷露无声”营造出月光温柔、四周静谧的气氛。三、四句传情,“今夜月明”点明时间,想象在月圆之夜“人尽望”的情景,托出“秋思”这一主旨。诗人望月兴怀,勾起对天下流离奔走、异乡漂泊之人的悲悯同情之感。
孤舟载感伤
登岳阳楼
[唐]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晚年的杜甫,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嬗变。他由于触怒皇帝,加上失去政治上的靠山,因而仕途坎坷,暮年陷于艰难困苦中。从河南到陕西,弃职入川,漂泊湘鄂,伴随他苦难人生的是那一叶孤舟。“诗圣”即孤舟,孤舟即子美。一叶孤舟,载着杜工部感时伤世的情感,载着“诗圣”忧国忧民的情怀。
玉笛寄乡情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里,不知从谁家悄悄飞来一阵玉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整个洛阳城。春风轻拂的夜里,玉笛声声盈耳,这是多么美妙!不过,这曲子里吹奏的可是充满伤感的《折杨柳》啊,又有谁听了不会油然而生怀乡之情呢?“玉笛”浅吟低唱,传达出的是浓浓的思乡情愫,催人泪下。
茱萸话悲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首句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道出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孤独之感。次句是全诗的“诗眼”,也是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道尽了离乡背井之人热切的思亲情怀。第三、四句是诗人的想象。诗人漂泊异乡,与兄弟亲人离散,正逢重阳佳节,因而格外思念他的兄弟们。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这一天全家人登高远眺,并且要在臂上佩戴茱萸,饮菊花酒,借以避邪,祈盼长寿。“茱萸”这一意象,寄寓了流落他乡的游子不能与亲人相聚的惆怅与苦闷之情。
小结:羁旅类诗歌奏响“杜鹃”声声,仰望一轮“明月”,经历阵阵“风雨”,点亮一盏“孤灯”,插满秋日“茱萸”,载着一叶“孤舟”,传达出了诗人漂泊异乡之苦、怀乡思人之情、家园难回之悲。正是:他乡村树如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