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
2020-09-10林勇
林勇
敦煌——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处在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咽喉。在敦煌东南25千米处,鸣沙山东麓、宕泉河西岸的断崖上,南北长1000多米的莫高窟伫立了1650余年。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又称为“千佛洞”。古语中,“莫”通“漠”,“莫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莫高窟经历了十六国到元代的不断开掘,现存735个洞窟、45 000多平方米壁画和2000多身彩塑。
莫高窟的主题是佛教,同时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民俗等各方面社会生活。它是中国古代文明及其技术和艺术的见证和实物例证,也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更是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见证。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评价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
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莫高窟证明了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相互理解的重要性,有着非凡的当代意义。
世遗印象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规模最大、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相对完好的佛教历史遗迹之一,代表了我国在4~14世纪佛教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1987年12月7日至11日,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巴黎世界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了第11届全体会议,正式批准莫高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在文件中指出:“莫高窟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全部六项标准。”
1. 莫高窟的空间组织、洞窟建造、造像以及壁画都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
2. 莫高窟在从北魏到元朝的1000年间,在中国、中亚和印度的艺术交流中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3. 莫高窟的壁画是隋、唐及宋代中国古代文明的特殊见证。
4. 莫高窟是佛教石窟圣地的杰出典范。
5. 莫高窟保留了传统佛教僧侣居住的典范。
6. 莫高窟与跨大陆的关系史以及佛教在整个亚洲的传播密切相关,是几个世纪以来丝绸之路的中转站,不仅有商品交易,还有思想交流。
目前,全世界845处文化遗产中,符合全部六项标准的遗产地仅有3处,即意大利的威尼斯和中国的泰山、敦煌莫高窟。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莫高窟的评价: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遗产价值
莫高窟是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宫殿,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
1. 建筑:一座名副其实的石窟建筑博物馆
莫高窟的洞窟形制有中心塔柱窟、覆斗顶形窟、殿堂窟、大像窟、涅槃窟、禅窟等。最高的石窟高45米,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供奉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内盘腿而坐的泥胎弥勒菩萨的造像,高33米。
2. 彩塑:一部中国古代泥塑艺术的发展史
彩塑是莫高窟艺术的主体内容,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等,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主要表现的是佛教人物,如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这些丰富的艺术作品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及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3. 壁画:一座墙壁上的绘画图书馆
莫高窟四壁、窟顶和佛龛内的壁画闻名中外,内容有建筑、山水、花卉、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其中,飞天是莫高窟壁画的标志和符号。飞天是古印度神话中天歌神乾闼婆和天乐神紧那罗的化身,早期的飞天在造型、姿態、色彩、技艺上受到印度和西域飞天的影响,脸部较圆,高鼻大眼,身材粗短,上身半裸,略显笨拙,而唐代之后则摆脱了异域风格,完全本土化、民族化。
4. 藏经洞:一把打开世界中世纪历史的钥匙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一个道士偶然发现了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内有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代东方文化发现。
藏经洞出土的文书多为写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他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等。文书的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账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这些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也为丝绸之路沿线的中古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并由此形成了一门以研究藏经洞文书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