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志愿服务中的积极心理教育功能探究
2020-09-10李艳华
摘要: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发现,国内研究志愿服务领域的专家、学者在他们关于志愿服务的研究著作中都对志愿服务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国内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具有无偿性、公益性与利他性特征,且能实现志愿活动主体知、情、意、信、行全面提升的有益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志愿服务作为重要的实践教育方式,具有丰富多样的积极心理教育功能,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其积极心理教育功能进行深入分析是实现中学生志愿服务中积极心理教育功能的基本前提。能否通过积极心态培育实效性的提高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开展及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志愿服务 当代中学生 积极心理
一、积极型心理教育的起源和内涵
积极型心理教育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是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崔景贵,2006)。通过将心理学中的关注视点转移到人性方面、社会和生活的积极一端,来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是一种促进幸福感增进的学科。这就是积极心理学。当代的心理学研究处在一个新的转折时期。心理学家在如何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帮助人们增进幸福感的方面承担着新的使命。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在家庭和谐中、在员工的积极性中、在社会公众的满意度等方面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积极心理教育”指的是主体为了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以充分发掘积极心理因素的教育活动(王希永,2006)。这里的“积极”指的是内在的积极心理品质,而不是指一些外在的某些东西。积极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某些良好心理素质,比如:认知、情感、意志、心态等方面。积极心理教育的目的即使培养发现人的这些积极方面心理品质。积极心理教育经过当今多元文化下的碰撞与交融,已成为了当代心理教育教学中比较突出,且备受关注的一部分。
积极心理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已经不是当代教育的主要关注点。更重要的是发掘、研究各个学生潜在和外显出的积极品质。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对这些积极品质进行培养和发展。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更重视积极心理方面的教育,而不是仅仅重视消极心理的教育。并使得积极心理教育成为教育中的重点。
二、当代中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及重要性
中学生志愿服务是指中学生群体通过个人或团体的形式,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社会实践行为。中学生在志愿服务中互帮互助,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团体合作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引导他们培养自尊、自信、乐观、真诚、感恩等积极心理品质,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及和谐美丽的校园氛围的形成。
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志愿者活动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德育教育培养的新载体。
我校率先开始了志愿服务的积极探索和尝试,将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丰富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关注志愿服务常态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该活动由校团委直属,具体的服务工作内容与种类由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学生会共同设计与组织,组建中学生志愿社团,制定志愿社团学生志愿者管理办法、权利和义务条例,积极与校外志愿服务组织联系,拓宽校外志愿服务基地,为学校志愿服务的长效、持续开展提供了保障。通过微信公众号、广播站、宣传栏等多种途径,及时报道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各项活动,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全面扩大志愿服务的辐射范围。并定期展示与志愿服务相关的活动内容,或向大家介绍相关的知识,让志愿者精神感染更多的人,将帮助带给更多的人。中学生志愿者活动不仅为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供了平台,而且为德育教育存在的不足做了很好的补充,使德育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
三、中学生志愿服务中积极心理教育功能
1、志愿服务有助于提高自我认知水平
志愿服务是个体主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志愿者主动参与志愿实践,是中学生志愿者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催化剂,志愿服务因服务于现实生活,因此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被动的进行服务,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通过服务、观察、思考、记叙来使学生更深刻的接触社会。在实践中锻炼得到更深层次的思考。从群体、他人、组织或者机构等各方面汲取内容丰富的信息,通过个体的主动性思维,受到启迪。把个体的思维优势、知识优势与实践认知、实际见识相结合,产生思想的飞跃,推动中学生主体对志愿服务精神的了解、认知、内化、认同。推动中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用奉献的力量带动身边的同学,为城市增添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2、志愿者服务有助于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
美国社会学教授马克·缪其克和约翰·威尔逊指出,志愿者工作可以令人非常兴奋、愉快、欣喜、拥有成就感和满足感,积极的情感体验是一个人良好的心理品质。志愿服务精神源于无私的爱、传递真诚的善,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正确看待自己,不仅要如实根据自己的条件,制定合理的切合实际的目标,并对任何事情赋以真诚,真诚待人,真诚做事,通过努力改善现实自我,并能更好地协调好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铸就积极的精神品质,提高社会文明水平。
3、志愿服务有利于培养坚韧的意志力
意志是个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凯利·麦格尼格尔在《自控力》一书中提到:所谓意志力,就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欲望的能力。当意志行动达到预定目的时,会增强个体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个体克服困难的勇气。优良的意志品质,正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和培养起来的。志愿者在遇到挫折困难时坚持奉献他人、服务社会的信念,坚定目标。比如相信通过志愿服务,能给服务对象提供帮助,这样便能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做好工作。提升自制能力,增强韧性,从而更加自觉而坚定地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在复杂环境下,学会保持冷静。在多种选择下,科学合理的做出反应。这有利于中学生培养出坚韧的意志。但这对于当代的中学生群体来说是一种挑战
4、志愿服务让中学生更懂得感恩
志愿服务增强了中学生志愿者们的爱心和责任心,使大家懂得感恩,在奉献自己帮助别人的同时,同学们也更加意识到生活不易,更加感恩自己的幸福生活,感恩给予自己幸福生活的人,父母、老师,同学乃至我们的祖国。在感恩中,也就更加懂得珍惜与分享。并把志愿服务的精神代代传承下去,研究发现,高感恩者会感觉到生活的充实感,会对他人欣赏,能感觉到简单的快乐,将生活看成是一种馈赠,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5、志愿服务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
志愿服务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下的一种体现形式。在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广大中学生树立了理想信念。为理想信念而奋斗的成为了快乐的源泉,心灵得到了归宿。在志愿服务中推动了友善人际关系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互助生活式社会的形成。因此,新时代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应以志愿服务作为一个有效载体,使学校德育教育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志愿者活动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的培养,从而推动中学德育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中学生志愿服务具有重要的积极心理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知、情、意、信、行等方面,使中学生能从志愿服务中提升快乐,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更好地发挥中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增强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在给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又提出了新要求,“希望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中国新时代的志愿服务以贺信精神为前进方向。作为新时代服务者发奋勇向前的“指路灯”,引领广大志愿者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也是对我校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的有力鞭策。我们将组织全体志愿者认真学习重要指示,把我校志愿者服务工作推向一个新高潮。
参考文献
[1]借助志愿服务活动,培育学生积极心态 周明星 教学研究2017(9)
[2]淺谈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甘瑜 中学教育2015(11)
[3]青年志愿者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俞晓歆
[4]组织中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张群 高志华 德育纵横2000(8)
[5]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的探讨 岳艳春2015
[6]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对策研究 陈万玲
江西省宜春实验中学 李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