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音译词看中国文化

2020-09-10宋福娟

启迪·上 2020年7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

摘要:汉语中的音译词越来越多,并且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一方面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多数集中在翻译方面,翻译时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他族语和本族语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所以人们便想到了音译。为了更好地交流和相互理解,我们就有必要了解音译词的文化内涵及特点。本文就音译词的界定与分类、音译词的文化内涵以及音译词所体现的汉民族文化心理做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音译词;汉民族心理;中国文化

一、音译词的界定与分类

(一)音译词的概念

音译词是一种外来词,它指的是从其他语言借来的词汇。它是以读音相近的字翻译外语而形成的简单的单词。刘祥清认为音译是一种译音代义的方法。方梦之把音译解释为转写。即用一种文字符号(如拉丁字母)来表示另一文字系统的文字符号(如汉字)的过程或结果。还有的学者认为,音译词就是指纯汉字音译词,是指既要以本民族语言的音节作为材料,又要以另一种语言的某个词语作为选取材料、翻译语音的工具。

(二)音译词的分类

邵敬敏(2001)在对音译词分类时,将音译词明确分为以下四种:

全部音译:克隆(clone)、比基尼(bikini)等。

部分音译部分意译:浪漫主义(romanticism)、艾滋病(Aids)等。

音译兼意译:幽默(humor)、香槟(champion)、苦力(cOllie)等。

借音借形词:OK、E-MALL、DVD等。

盡管这一分类还未得到公认,但让大众对音译词的种类有了一个较清晰的界定,为以后研究音译词奠定了基础。本文依据当下较流行较简便的分类方法进行综述:

纯音译,就是直接按照外族语原本的词汇发音转换而成的。像汉语翻译规则规定对于传统上非汉字国家的地理名称、人名按照音译直接翻译,如:斯里兰卡(Sri Lanka)、纽约(New York)、雷达(radar)、迪斯科(disco)、苏打(soda)等。

音译+类名,如:芭蕾舞(ballet)、卡车(car)、沙丁鱼(sardine)、高尔夫球(golf)、桑拿浴(sauna)等。

c.音译+意译,如:马克思主义(Marxism)、卡片(card)、芒果(mango)、幽默(humor)、迷你裙(mini-skirt)等。

对于音译词的界定和分类,不同学者有不同的概述,但都大同小异。音译词的概念具有的独立性是许多学者都关注到的,音译词的类别总结来说一般也为以上三点。

二、音译词所反映的中国文化内涵

对于音译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有不同角度的分析。例如王渊、卢艳阳等都论述了音译词与文化之间的亲密关系。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音译词中的中国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用字上反映的文化内涵

汉语中同音字居多,在这么多同音字中,选用哪一个字做为音译词的用字就值得我们斟酌。因此,音译词的用字并不是一开始就规定好的,而是与中国人在文化方面的特点、习惯密切相关。尤其像音译地名、男女人名、专业领域的名称等更是有其自身的规范。

1.中国文化讲求感官享受

汉堡包、雪碧、奔驰、香波、白兰地等从字面上我们便可以获取意思。比如汉堡包,就给人描述了食物具体的外形;雪碧,作为一种饮料的名称,“雪”的晶莹,“碧”的清透,一下子就会让人产生色泽上、口感上的联想,让人有想品尝的冲动;奔驰,是跑车的名字,同样,这两个语素合在一起就会在人脑中形成车行驶的画面。香波,是指洗发水,“香”让人有味觉的联想,而洗发水通常都有香味。“波”则能引起人们关于水波、波浪的联想。再如舒肤佳,这三个字的选用可以说是极其到位,作为香皂的名字让人立马想到使用后有舒爽的感觉。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佳能(cannon)、耐克(Nike)、的确良(Dacron)等这些词都体现了用字上所考虑到的文化因素。其用字考究,善于利用联想激发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信赖,不仅能达到明确表达、准确传递信息的目的,而且使人见形而知义,能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的联想与想象。

2.中国文化讲求吉利吉祥

中国人聚在一起总是互相祝福,传达美好的愿望。汉语词汇中也体现了这一文化现象。对于音译词来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托福(TOEFL)考试。“托福”从字面上立刻就能获取吉利的信息,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期待能够顺利通过考试。还有关于饮食业的名称如:必胜客(Pizza Hut),披萨饼店。“必胜”二字就很明显地体现了人们喜爱胜利,想要赢得客人,希望店里生意兴隆的心理。还有一些音译词如:金利来、好利来、雅思、嘉年华、康乐球等也都能从字面上感受到想要传达的美好意愿。

(二)音节上反映的文化内涵

我们日常使用和听到的除了香波、基因、拷贝、雷达等本来就是双音节的词之外,还有像逻辑(logic),原来的音听上去是三音节,但翻译过来后用双音节,更流畅了,而且有朗朗上口的感觉;啤酒(beer),原音节只有一个,但汉语翻译过来后加注了汉语语素使之成为双音节词,表意作用更明显了。

1.中国文化中尚“偶”尚“简”

中国自古以来都有崇尚偶数的习俗,从一些成语中就能体现出来:好事成双、才貌双全、比翼双飞、双喜临门等等。很多单音节外来词音译过来之后就变成了双音节词。这不仅仅是因为汉语本身的一些特点,更主要的是与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中所具有的尚偶尚简的文化内涵有关。如:science之前译为“赛因斯”,后来更改为“科学”;democracy一开始译成“德莫克拉西”,之后改为“民主”。America最初被译为“阿美利亚”,现在变成了简短的“美洲”二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已经被意译替代的音译词随着时代发展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眼前,例如:巴士--公共汽车、派对--晚会、维他命--维生素、卡通--动画等等。

2.中国文化讲求意义完整、显豁

虽然中国人喜欢委婉的说话方式,但在音译词上却力求明朗、显豁,目的就是要使音译词能准确表达和传递信息,因此在音节上也对外来词进行了汉化。严寒[8]谈音译发展的趋势时提到了汉语的生命力、包容性以及表现力,我们认为这也是汉化的依据之一。一般来说,汉语音译词一个音节的都会变为两个,而两个音节或其他音节数目也相应发生变化。这主要体现在音译后加注汉语语素方面。例如:沙皇,“沙”是音译成分,“皇”就是为了使意义更完整而加上去的汉语语素,这样一来就使听者能更好地接收到准确的信息。这一类词还有很多:吉普车(Jeep)、啤酒(beer)、保龄球(bowling)、法兰绒(flannel)等等。

(三)演变上反映的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新事物接受程度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音译词,许多音译词本身也在发生变化。不仅如此,好多人甚至自己创造一些所谓的音译词。有学者称其为“伪音译词”,并对其出现表示担忧,希望能规范音译词的出现标准。但不管怎样,既然已经出现了这一现象,我们不妨来看看它们存在的原因和条件,而究其根本也逃不掉文化因素对它的影响。

1.中国文化的“舍”与“得”

汉民族在引进外来词时,并没有把它们的本来面貌原封不动地吸收到汉语中来,而是将它们进行改造和本土化。就比如上文提到的音译外来词又被重新审视,再次简化或者用中西合璧的方法来使之更好地为汉民族人们掌握和使用。再举我们熟知的例子:可口可乐(coca cola),既兼顾了原词的音,又加上了汉语的表意性,让人不自觉地联想这种饮料喝来非常可口。席梦思(Simmons),使人仿佛躺在弹簧床上如入梦境般舒适。又如冰淇淋(ice cream)、浪漫主义(romanticism)等,都是舍了原來的一部分,而加上自己保有的部分。还有完全舍弃的,像“梵婀伶”(小提琴)、“德律风”(电话)、“布拉吉”(连衣裙)等都不再使用,因为它们繁琐累赘,不便于记忆和书写,于是被人们摒弃。这些都凸显出汉民族的“舍与得”。

2.中国文化讲求“名正言顺”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所谓名正言顺,说的就是循名求实,即一个词拿过来首先是令人易懂的,可以望文生义,不要让人去猜。学者何红认为有的音译词所选的词如果不符合“正名”这一原则,就会引起人们联想的偏误。确实,如果一个音译词拿过来还要人们花时间精力去猜,那无疑是要被淘汰的。在音译外来词时就应该谨慎地斟酌、反复地考虑,力求名副其实、形义兼备以达到既确切表音又明白达意的目的。例如gene解释为“遗传的基本因子”,译作“基因”;coolie意思是“出卖劳动力做苦工的人”,就译为“苦力”;totem的意思是被选择和尊敬的一种动物或者自然物体,作为一个国家或部落的特殊的象征。译为“图腾”既兼顾了本音又能很好地代表它的含义。

3.中国文化中的“安土重迁”观念

“安土重迁”的意思是安于本乡本土,留恋故乡,把迁移看得很重,不愿轻易变动。受到小农经济的影响,中国人的观念中仍然保留着“安土重迁”的意识。这就会对外界产生戒备、防范的心理,形成保守思想。同样地,在汉语吸收外来词时,这一观念也在发挥作用。也很好地解释了旧音译词回潮的现象。例如:vitamin一开始被译为“维他命”,后来改为“维生素”。但现在很多人又开始使用“维他命”这一名称了。例如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对留学生说“维生素”,他们会犹豫,但说“维他命”立马就懂。而且国内许多年轻人更爱使用“维他命”这一名称。这体现中国人喜爱旧习俗、旧生活方式,不愿轻易改变的观念。再如Simmons一词,其实它就是软床垫或弹簧床。但中国人依旧采用“席梦思”这一音译习惯,原因是长久以来人们耳熟能详,早已接受了这一叫法。

总之,现代汉语音译词汇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摒弃早期只能表音而不能表意的缺陷,追求音义兼译。并且在这过程中主要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汉民族的习惯。我们在使用、传播、或是再创造的过程中都应牢牢把握文化这一脉络,促进音译词健康有益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增添美好。

三、音译词所体现的汉民族文化心理

汉民族文化心理对音译词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民族文化心理是经过数千年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反映着民族成员的价值观、审美观等各个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瞬息万变,经济、文化都大繁荣大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人们也越来越主动地接收着不同的文化信息,在原来的保守性特点上慢慢融入开放性、包容性。人们对新事物的认知也在不断地更新、拓展,尝试着用一种拥抱的态度面对新环境。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崇洋媚外、求雅、求新、求异等复杂的心理。

(一)汉民族文化心理的认知性

汉民族文化心理的认知性是在不断发展的,不同时期所能延伸的广度也不尽相同。近年来对异文化的成见也逐渐削弱了,音译词的吸收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只有正确对待外来词,才能使我们的语言词汇在更加丰富的同时又不失去自身的独特性。

1.从“排斥”到“扬弃”

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语言文字工作尚不完善,对于外族语言的处理方式还不成熟,人们对外来词不理解。将外族词语原封不动地拿来使用,是根本行不通的,但由于翻译水平有限,还是有一部分纯音译词产生了。但汉民族的优越感使只记录语音而不代表意义的纯音译词无法通行,于是部分译音部分意译逐渐登上舞台。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外来词语也更加盛行。随着汉民族文化心理的认知性的发展,音译词也摇身一变具有了本土化的特点,人们逐渐更新了之前一些纯音译词的不合理之处,这对音译词的规范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从“认识规律”到“运用规律”

过去,由于外语教育水平还比较差,人们对音译词选择敬而远之。但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升,人们越来越能够接受音译词了。尤其到现在,物质生活极大改善,精神需求越来越高,人们更能准确迅速地抓住当下的新动态,对环境做出敏锐的判断。人们对音译词也采取开放的态度,一步步认识了解音译词的优点与不足,并利用音译词的优点将音译词的领域扩大。例如现在有很多商业广告牌都使用音译的方式起名、做宣传,前段时间房地产业楼盘出售行业滥用音译法制造了一些不合逻辑的“伪音译词”,想迎合大众追求“洋气”的心理,以此让自己的楼盘更具有竞争力。这种行为当然是不可取的,势必会造成音译词使用上不规范的问题。但我们认为:音译词被大众推崇和使用并不都是消极的。一些人利用音译词给自己的小店取的名字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音译词汉化的特点。例如有一家水果超市的名字叫“地利生鲜”,我认为这就是从音译的角度出发,把DELICIOUS(美味)音译过来,变成“地利”。而这两个字的选用也体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追求吉利的心理。我们古语常说“天时地利人和”,以“地利”为名,那么“天时”可以按季节出售相应的水果,“人和”呢,就是店员老板的经商之道。这样一来,这三个因素就占全了,讨得了如此好彩头。再像“德芙”、“百事可乐”、“乐百氏”这样的食品名称,都体现了人们从认识规律到运用规律的认知发展。

(二)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开放性

作为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中华民族逐渐养成了民族自豪感、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就是常说的“天朝心态”,有时会成为我们接受外来事物的拦阻。但是尽管如此,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汉民族也展现出了应有的开放性。开放性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来的,并带有经济成果的驱动力,尤其是现在大多数商业、信息科技、新媒体产业等都在使用音译词方面呈现此起彼伏之势。

1.开放、求异的文化心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再是昔日封闭落后时的境况。思想活跃、生活丰富、社会氛围宽松这些新时代的标签激发了新一代人积极创新的热情。他们在心理上存在着一种活跃的状态,表现在语言的使用上,就出现了纯音译词的大量使用,这就是他们追求个性化的结果。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不仅喜欢使用音译词,而且还自己创造音译词,有一些还在网络上流行开来,为一定的团体所使用。例如:“黑泡”,其实是英文“Hip Hop”的谐音,指嘻哈文化。再如“因吹斯听”(interesting)、“狗带”(go die)、“爱豆”(idol)等等。这种音译词的使用,迎合了当代年轻人求异的心理,但对于音译词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音译词要进行规范化。

2.崇雅、脱俗的文化心理

音译词之所以被接受,除了国际间交往日益加强、经济文化高度繁荣、迫切的交流需求等客观原因,还有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人们的文化心理。一方面,人们越来越自我,特别看重别人的眼光和评价。自身使用的一些词语、说出的话语都追求与别人不一样。另一方面,广大知识分子致力于传播新词语,见鲜尝鲜的心理,也促进了音译词在人们之间的交流传播。而且人们心理上认为音译外来词雅致脱俗,更贴近时下潮流,在一些文艺作品中也很受用。还有一种最常见的现象就是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楼盘更好卖特意取一些“洋名”。像“香颂”就是法国一首歌曲名的音译;“金丰优豪斯”中“豪斯”也是英文“house”的音译;另外还有许多像“格林雅居”、“香榭丽舍”、“里普利广场”等类似的名称。

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会形成的一套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以及行为准则的规则体系,它一经形成就不会轻易产生变化。音译词的发展和演变,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的认知性、开放性与包容性。研究音译词的发展规律,也能更好地发现汉民族文化心理的演變过程,从而把握这两方面的条件,为音译词今后的发展做出更合理的指引。

结 论

由于民族文化差异始终存在,并且不可能彻底消除,想在他族语言里找到与本族语完全对应的词是无法实现的。人们在引进外来词时用音译的方法,又兼顾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就能很好地解决交流问题。我们在充分了解音译词的基础上,以汉语自身发展史为鉴,一方面立足传统,另一方面正视现实,努力寻求一条语言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和谐之路。这是我们面对自身、面对外界、面对全球化的一种从容不迫的文化心态。

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着,不仅文化影响音译词的发展,音译词的使用会对文化产生反作用。当下伪音译词层出不穷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引导趋向,我们要一边有效地利用音译词,一边使音译词的发展日趋规范化。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保住自身语言的纯洁性和独特性。

参考文献

[1] 何红,赵欣.音译词的文化透视[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4(04)

[2] 李安琪.汉语音译词的中国文化内涵研究[J] .湘潭大学语文学刊,2016(09)

[3]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卢英顺.现代汉语语汇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 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宋福娟 黑龙江大学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
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
中国江南音乐风格二胡作品演奏特点述要
浅议在印度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骑士精神比较研究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风”
水天一色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谈中国历史研究的整体观